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的生态性思考

    【摘要】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为实现学习者“无处不在”的学习,提出学习资源建设应基于学习资源是构建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要充分考虑学习资源的适应性、整体性、开放性、进化性等生态属性,实现优胜劣汰,得以不断进化和发展。

    【关键词】泛在学习;学习资源;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8001904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利用任何终端设备(Anydevice)获取所需的任何学习资源(Anything)的学习方式。[1]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是沟通学习者与学习行为的桥梁,通过学习资源的联结和共享,构建个体和社会认知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共建、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2]学习资源是构建该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是能够不断自我进化和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具有适应性、整体性、开放性、进化性等生态属性。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其生态属性,让其主动适应其它物种(学习者、学习工具或平台)的发展变化,突出其与另一关键物种(学习者)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其实现进化和发展。[3]

    一、学习资源建设的生态适应性思考

    生态适应性是指物种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因气候环境或地理环境的变化,会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在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资源作为重要物种之一,在开展学习资源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模式的需求,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

    1适应学习者的海量学习需求,建设多元化学习资源

    当今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不再是学历教育,更多是社会化教育,因此学习资源的内容应多元化、社会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零散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建设中,通过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分类管理,从中选出优质的资源,并通过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共享,产生新的认知,形成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满足学习者的海量学习需求。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出现的开放教育新课程模式,它通过社会化媒体,以开放式的信息交互给学习者带来大量可共享的内容。课程开始仅提供少量的学习资源,作为课程学习的出发点,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网络,将某一领域的专家、众多学习者、学习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让学习者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参与讨论,将课程内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混合成新的内容。[4]学习者交互中产生的内容,课程组织者将以网页或课程通讯等形式聚合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需的内容。课程鼓励学习者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积极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创意和内容,从而丰富课程的内容。

    另外,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高校的广泛参与,将是实现学习资源建设多元化,促进优质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渠道。2013年6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式上线,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高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具有论坛、互动答疑等互动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国家开放大学2013年成立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课程近5 000门,注册用户6万多人,初步探索形成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

    2适应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建设微型化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泛在学习将会是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学习者将通过网络,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内容学习,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适应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资源建设已趋向微型化。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以微视频为核心、以网络课程为呈现形式的微课,因其碎片化、视频化、网络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5]目前网络上有数量众多的微课,其是利用5-10分钟时间讲解某个考点、教学难点等内容的教学微视频。微课教学可以用于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各环节,不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学习内容。另外,微课的出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该模式利用微课教学替代面授课,课堂主要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答疑,从而实现学习者的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碎片化,还体现在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为适应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需要移动学习平台的支持。因此,开发适合移动终端的微型学习资源,实现移动学习,是泛在学习的必然要求。MobiMOOC(移动慕课)的出现,正是MOOC与移动学习的有效融合。随着移动设备变得越来越灵活,大多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虽然目前wikis和同步虚拟教室还不能完全实现,但随着MobiMOOC的进一步发展,将会逐步突破以上限制,满足学习者的泛在学习需求。[6]

    3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模式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从学习模式上看,泛在学习有“正式的课程学习、非正式资源学习、准正式主题学习”三种模式。[7]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学分,学习者可参与高等教育组织的正式课程学习,学习者要选择学习课程、参加学习活动、参加学习测评并达到测评成绩。为适应学习者对学分需求的,目前有的高校推出了SPOC(私博课),它对学习者入学设有准入条件,只有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并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严格遵守高校有关的规定,通过考核者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例如,清华大学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不仅是清华大学对外的教学平台,也是其对内的教学工具。清华大学的“C++ 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两门课已经开始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把学堂在线变成了几十人的小型私人网络课程(SPOC)。

    如果学习者是为了追求知识,满足自身兴趣或职业发展的需要,MOOC作为大型免费公开课程,对学习者将是无限福音。学习者可以依据自我学习需求,通过MOOC查找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为更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学习需求,MOOC还将会实现个性化推荐功能,通过分析学习者经常浏览的内容,适时向学习者个性化推荐他所需的学习资源。

    二、学习资源建设的生态整体性思考

    生态整体性,指“生态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8]为适应全球背景下泛在学习的要求,学习资源建设应遵循相应的标准和体系,避免学习资源建设的零散和无序状态,实现规范性、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发挥学习资源的整体最大效能。

    1制定标准,实现学习资源的规范性建设

    为适应泛在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共享,学习资源建设应按照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设计,开放系统架构,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确保公共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动态性,实现学习资源的数据集成与有效共享。

    在规范性建设方面,微课学习资源建设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3年成立的“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提出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体系化微课,实现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微课学习资源的规范性建设,赢得了业界的认可。

    2联合开发,实现学习资源的整体性建设

    高校联合开发学习资源,将避免学习资源建设的无序和随意性,可以集中优质的人才资源开发出优质的学习资源,并实现联合体之间的有效共享。专家指出,随着泛在学习的深入和发展,高校间应加强协作,通过多种模式联合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不少高校之间通过共建研发中心或签署共建共享协议等合作方式,开展了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尝试和探索。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共建研发中心的合作方式,目前已建成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能满足不同学生利用不同终端进行自主学习。另外,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在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的基础上,共同签署协议,明确学校之间共享慕课优质资源和互认慕课学分,允许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跨校选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

    对于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非核心教学”,高校可以通过校校或校企合作开发,实现高校“非核心教学”社会化,从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核心教学”业务。[9]有的是几个高校联合开设某门选修课,由一名优秀教师主讲,所有选修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步学习;有的是高校将公共课程交由专门公司负责,公司提供软硬件平台、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高校负责安排学生在线选修课程并组织考试,通过考试者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3建立体系,实现学习资源的系统性建设

    为适应泛在学习的需要,学习资源建设,应在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课程或学习内容,建成包含资源、作业、互动等在内的学习资源体系。

    就微课学习资源而言,目前数量不少,但不成体系,学习者难以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系统性学习,无法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因此,有专家提出建设“专题微课程”,就是强调微课学习资源的系统性建设。例如可汗学院在设计微课时,都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有组织地制作系列微课,将微课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述学习内容。

    三、学习资源建设生态开放性思考

    生态开放性是指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既体现在整个系统与外界的联结,也体现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关系。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进行学习资源建设时,应持开放动态思维和联结思维,实现学习资源面向所有学习者和学习工具开放,通过以学习资源为联结点,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资源与学习资源的有效联结。MOOC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都体现了开放性的理念,做到了面向所有学习者和社会化媒体工具开放,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交互联结,是学习资源开放性建设的典范。

    1实现学习资源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MOOC的兴起,“互联网+教育”为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从而让学习资源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成为了可能。

    目前,所有MOOC都是开放注册的,学习者只需要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实现注册,不想学时可以随时退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并注册后,可以在学习平台上查看课程内容,参与讨论和协作学习活动。通过MOOC学习十分便捷,学习者只需一台上网设备通过网络接上它就可以实现,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跨越学科连接,甚至可以跨越公司或机构连接,可以在更多非正式的情境下学习。

    2实现学习资源面向所有社会化媒体工具开放

    由于MOOC是在线传递,互联网的发展为MOOC建设提供了多种在线工具。针对明确的目标群体,可以选择使用他们熟悉的社会化媒体工具;针对不明确的目标群体,尽可能选择他们方便操作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应该说,任何社会化媒体工具都可以用于MOOC的结构设计中,目前最常用的有五种:维基百科(A wiki)用于建立教学大纲;讨论小组有助于组织学习者在线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微博(如Twitter)可实现学习者之间信息的快速交换;社会化书签(如delicious)便于学习者在网页上分享资源;虚拟教室(如Elluminate)可实现同步会议,学习者可以相互提问、多人直接互动,表达各自的想法。[10]

    3实现学习资源间的交互联结

    MOOC的建设是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是George Siemens(MOOC模式的缔造者之一)2005年提出的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知识是网络化联结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1]通过这种联结,学习者能够学到比现有知识体系更多的内容。

    通过MOOC开放学习平台,学习者之间可围绕某一领域的话题进行讨论,产生新的认知,形成新的大量的学习资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组织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目前,有MOOC组织者推出作业“同学互评”模式,更是增强学习者间交互性的有益尝试。学习者对别人的作业或任务进行评价,不仅是给出一个分数,而是通过比较分析,促使自己得到提升。

    另外,借鉴一些社交网站的做法,能根据学习者的资料自动生成关联,进行好友或活动推荐;好友之间可以互相评论、及时回馈,信息发布者能够邀请好友来关注;每个好友都可以看到访问者和访问量,从而对于访问者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回访,这样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人人交互。

    四、学习资源建设生态进化性思考

    生态的进化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为应对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生存和繁衍,而产生新的基因和生成代谢系统的过程。在学习资源建设中,应通过开放的结构设计以及学习者的交互,实现学习资源的自我进化;通过增强学习资源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众多学习者的眼球,获取更多进化养料,取得竞争中的“优胜”,避免被“劣汰”。

    1实现“学习元”的自我进化发展

    学者余胜泉针对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学习元”的概念。他指出,“学习元是可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12]

    目前,博客(Blog)、维基(Wiki)、播客(Podcast)、微博(Micro Blog)、论坛(BBS)等资源承载平台的一句话评论或留言、文字片段、视频都是构成网络学习资源的“学习元”。但它们处于比较零散和无体系状态,需要我们将优质的内容挑出来,运用于MOOC中,按照课程的体系,构建学习资源的聚合模式,实现“学习元”的自我进化发展,生产出更多的智慧的资源,被学习者高效利用。

    另外,对“学习元”中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开放的结构设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和添加内容,并通过交互实现分享,也将促进“学习元”的自我进化发展,从而保证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符合学习者泛在学习需求。

    2通过竞争促进学习资源进化发展

    在泛在学习这一开放的学习系统中,“高度相似的学习资源之间会自动形成一个个小型的资源圈,圈内的资源之间以及资源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的形成源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选择。”例如,当某个学习资源被学习者频繁使用并实现交互时,它将吸取丰富的养分,提高进化速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反之,当某个学习资源无人问津时,它将会缺失进化的养料,最终被整个学习资源种群所淘汰。

    目前,为了吸引更多学习者学习,一些学习资源建设采用了游戏闯关的设计模式,学习者只有通过了相应的闯关测试,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新的内容,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有效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从而也让这类学习资源因众多学习者高频率地使用而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雷绍南.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机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罗庆倩,杨子艳,贺思德.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

    [3]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

    [4][1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5]廖惠敏,黄再萍.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社会心理学》微课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4,(4).

    [6]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0521.

    [7]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8]互动百科.生态整体性[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49624.htm.

    [9]尚俊杰.MOOC来袭:能否颠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报,20131119.

    [10]陈平.探索一个新的学习前沿:MOOC.learning solutiong smag.com.

    [12]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5).

    【Abstract】In the U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resources are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o achieve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of the learner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should be based on learning resources, which are the key species to build the ecosystem of ULearning. The ecology attribute of learning resources — adaptability, integrity, openness and evolutionary —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rvival,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ttest learning resources.

    【Key words】ULearning; learning resources; ecological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