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背景下的“体教结合”再思考

    杨彤彤 彭延春 张传来

    摘要:文章对北京奥运会背景下“体教结合”新局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就现存的关于“体教结合”的不同模式构成、尚存问题及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体教结合;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48-03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is paper made investigation on this combination's style, question existed, trends and so 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help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it

    Key words: Beijing Olympic Games; combination; education and sports

    お

    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大学生运动员。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之一。中国提出并推行“体教结合”已有二十多年,但步履艰难。然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大学生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无疑为“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崛起注入了一剂新的强心剂。

    1 北京奥运会上“体教结合”成果的体现

    

    北京奥运会上,大学生运动员胡凯不是特例,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与胡凯一起参加北京奥运会4×100米接力的邢衍安,也是一名学生运动员,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法学和心理学学位。另外,仅就清华大学而言,此次出征奥运会的还有其他5名师生,他们是学生曹逸飞、赵颖慧、刘青、李翔宇,老师刘瑛慧,除了赵颖慧是专业运动员,其他均为学生运动员。

    从表1可知,“体教结合”的理念,催生国内高校不断探索培养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生运动员。目前,在清华大学,其体育代表队共有包括田径、篮球、射击等26个项目在内的37支队伍,队员超过500名,学校自己培养的国家运动健将达50余人。北京大学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现在共有12个项目的16支代表队,培养出了在亚运会为国争光的于宝一、林军等一批国家级选手。

    2 不同培养模式培养出相同的奥运选手

    “眼镜飞人”胡凯来自清华大学,“跳水女皇”郭晶晶目前正就读于人民大学,新科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目前已经取得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尽管培养模式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同样成为了奥运选手,甚至获得了同样的金牌。

    清华大学培养模式着眼于高校跟中学、小学直接挂钩,是一种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1997年之前,清华大学曾经招收过近30名冠军运动员,近年来,清华大学就很少招收冠军了,他们更多的是从高中招收一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过,这些学生也必须经过高考,达到清华体育特长生的分数线才能录取。入校之后,在进行专业课进修的同时,这些运动员也会继续他们的运动生涯,并且由清华大学为他们取得运动员注册,运动员也要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期末考试,取得足够的学分才能够毕业。这种模式被称为“体教结合”,胡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人民大学培养模式是一种由高校直接招收运动水平比较高的体工队青年队员、体校队员的培养模式。现全国总共有160多所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大部分高校的“体教结合”也采取这种形式。这一类运动员在出名之前都只有小学或者中学学历,进入高校之后,针对这部分现役运动员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采用了延长学制的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跳水队目前就有多名运动员在人大读书,其中包括郭晶晶、吴敏霞等奥运冠军。这些运动员都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班级——2002级优秀跳水运动员班,退役之后,他们将转入人大本部学习,待遇与一般的学生相同,需要参加考试,修完学分才能毕业。在培养运动员方面,人大将运动员的学制定为6至7年,并且在入学前两年安排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这部分课程完成之后,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学习的专业。像郭晶晶和吴敏霞就已经结束了文化课的学习,转入商学院学习工商管理专业。

    北京体育大学培养模式是一种偏重于专业化从初中到研究生“一条龙”的培养模式。教育、训练与科研“三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使得北京体育大学在中国高校当中最受运动员青睐,有很多知名运动员都选择在这里学习进修。为了接待这些人,北体大还特别开设了研究生冠军班,张怡宁、黄旭等知名奥运冠军都曾经在这个班级就读。到北体大进修的运动员,大多数是为了转型而来,因此与体育相关的专业是他们进修的首选,只要拿到学位,退役之后,他们就将从运动员直接转型为教练或者体育管理人员,不需要再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新科举重冠军张湘祥目前就已经取得了硕士学位,奥运会之后,他将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讲师。

    3 “体教结合”现存的问题

    3.1 “归宿”与“摇篮”的矛盾

    新学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名单里,出现了刚刚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中国跳水队队员林跃、秦凯、火亮及世锦赛冠军周吕鑫、何姿等5人的名字,他们就读于新闻学院。北京奥运会蹦床冠军何雯娜、陆春龙也将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进行本科学习,他们在奥运会前已被确认录取。有人表示,冠军上大学,也是国家和运动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且不说国家要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以待日后为输送至国际体育组织做准备,仅就运动员自身发展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年纪尚小便离开学校进入专业队,一旦退役,面对新的人生挑战,该怎么安排自己将来的路?这也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有人提出质疑,冠军运动员免试上大学有违教育公平。这些争论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个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问题。而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高校究竟应是冠军的“归宿”,还是冠军的“摇篮”?这也是近年来不断被热议的“体教结合”模式。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高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清华大学将目光瞄向我国的奥运优势项目,其跳水队、射击队队员,从中小学时便被纳入本校体系。北京理工大学则在尝试另一种办法,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三足球队毕业后,被北京理工大学整体接收,并悉心培养。这支足球队后来成功升入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开了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参加职业联赛的先河。

    3.2 体育与教育两张皮的矛盾

    推行“体教结合”后,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仍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

    放眼国外,诸多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以加拿大为例,游泳队教练安德鲁?科尔说,我们的队员必须是全职大学生,他们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考试通不过,我们是不会招收他们的。在加拿大,有40所大学有游泳队,共约2000名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都是学术成就较高的,对学生的要求也严格,因此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即使是学生运动员,因为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每个学期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时。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学生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便他是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也不行[1]。

    同加拿大一样,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是分开的,他们的就业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一个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执行得非常严格。另外,一个学生一个赛季的上场场次也有限制,场次到了,即便是到了最关键的比赛,他也不能上场。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时间。

    4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竞技体育该如何发展?是走职业化道路,搞俱乐部,还是实行“举国体制”,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金牌道路”?

    4.1 “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趋势

    在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看来,这两条道路都不是最佳方案。他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该以“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章新胜以欧美一些教育和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例,说明“体教结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他说:“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相对来说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往往很难融入到社会中。欧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队员不只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拿学位。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方向。”[2]

    章新胜形象地将“体教结合”概括为“1+1=3”,教育和体育共同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有好处。他认为现代体育的竞争已经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围,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本身也变成了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而大学正好能够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交叉学科的土壤,培养出高素质的运动员。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高校中,像清华和北大的一些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出色的运动员,同时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育,都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因此,“体教结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许会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国单纯依靠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发展是不能促进我国体育整体水平提高的,不能搞应试教育,而是要通过素质教育,通过体教结合促进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章新胜认为,“体教结合”并不意味着不去发展职业俱乐部和加强国家队的建设,中国大体联要加强同各个单项协会的联系,共同主办一些赛事。“体教结合”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而职业俱乐部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体教结合的有益补充。42 奥运金牌与项目基础脱节呼唤“体教结合”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认为,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很多金牌,但是有很多重点夺金项目在我国中小学中根本不开展,比如举重、跳水、射击等等;而在田径、游泳这些在中小学当中具有普及性的项目中,中国运动员成绩很不理想。也就是说,中国代表团获得的很多金牌是建立在举国体制这样一种特殊制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我们在这些项目中有着广泛基础。金牌和项目基础的脱节是一种特殊状态,可它的确能起到为国争光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全民健康问题,也会要求金牌和老百姓平常参与的项目更好地结合。因此,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3]。

    4.3 教育领域积极改变有利于“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2007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就明确在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中要以体育为突破口,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此前,中国的素质教育提了十几年,但是并未真正推动,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的问题不仅牵涉我们经常提到的举国体制问题,其实跟教育也有很大关系。因为“体教结合”不光是运动员的“体教结合”,也涉及学生的“体教结合”。

    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在1987年提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设想,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阶段的一个标志。但是,迄今为止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钟秉枢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操作上都没有真正把眼光放在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员上。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校争光”,而体育管理部门考虑的则是为运动员解决出路问题。下一步要考虑高校真正实现培养“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是否可行,这就牵涉到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打破体育系统办教育的格局。目前,一些基层体校已经回归教育系统,其主管部门由体育部门回归教育部门,变化已经在发生之中。

    4.4 举国体制将有新内涵

    大部制是目前政府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北京奥运会后体育管理部门的改革肯定会加速。在“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举国体制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即便国家体育总局不存在,中国老百姓仍然会希望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也就是说奥运争光的目光仍然不会变。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不应只是在体育系统内部举全国之力,只举体育王国的“国”,而是应该把全国资源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说,训练基地设在大学,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对精简,逐步走向边训练边学习。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肯定会尽量减少管理部门。如果体育和教育属于同一个部门管理,肯定会有利于体育和教育更好地融合。不过,不管怎么合并,中国奥委会肯定会继续独立存在,政府对体育的管理也会永远存在。

    总之,教育与体育的结合是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观念的转化,教育将承担更多竞技选手的全面培养责任。让更多的体育明星从小就在一种正常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接受正常的心智培育,让他们在结束竞技生涯后从容地走向社会,这才是正道。“体教结合”决不仅限于奥运明星与高等教育的“强强联合”。其范围应该更大,不仅是大学,还有中学,小学,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 体教结合收效甚微[DB/OL]http://newssohucom, 2005-08-22

    [2] 刘宁,郑金发体教结合调研篇[DB/OL]http://wwwjmnewscomcn, 2005-08-20

    [3] 王镜宇,周慧敏实现体教结合是大趋势[DB/OL]http://sportssohucom,200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