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下难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浅谈

    张雪敏

    摘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经典的作品都是通过含蓄的手段表达情感,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事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初读文章时会被文章情节所吸引和打动,而在读文章时则会逐步从文章的细节中意识到作者的用意,才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经典的文章总是历久弥香的,并且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丰富的收获。但是,也正因如此,加之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经过了语言和文化的更迭,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在难课文中发掘此类文章的魅力、使之变得更有吸引力呢?本文就以《红楼春趣》这一文章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化解难课文的学习难点,促使语文教学的成效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难课文;教学方法;红楼春趣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4-0107-02

    0引言

    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的体验是相似的:细节难以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难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动向难以揣测。虽然读懂之后给学生的感受是十分丰富的、积极的,但是阅读的过程却让不少学生感到备受折磨,甚至存在很强的畏难心理,因而导致部分经典的文学作品无法获得学生的青睐[1]。以《红楼春趣》这一文章的教学为例,此文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文的理解难点

    1.1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经典的长篇文学作品中,总是有多个人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交错关系,并且不同人物也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性格特点。所以,理解人物性格、明确人物关系,对辅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分析文章的架构、预测后续的故事发展动向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红楼春趣》这一文章教学为例,教师辅助学生认识该篇文章时,便会有部分学生感到其中的人物过多,而文章中所涉及的多个人物都是陌生的,其性格是怎样的?个人的经历是怎样的?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效果。所以,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是制约学生理解难课文的重要因素[2]。

    1.2人物性格难以分析

    在经典的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多是通过细节描写的方式体现的,通过作者直言描述的并不多见,这一特点在红楼梦中更是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人物的性格特点更是影响故事发展情节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们开展情节、分析人物时,需要结合性格特点分析,才能让个体对其理解更为透彻。然而,性格的体现以含蓄的文字表述,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展现,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则需要经历提炼、概括等多个步骤。所以,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也是制约学生理解效果达成的重要问题。例如,《红楼春趣》中,宝玉、黛玉和众多姐妹放风筝时的语言等描写,既是人物性格的体现,也是人物性格展现的过程。而在这一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并没有一个字直接言明人物性格,而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背后的分析,所以该部分学习也是一大难点。

    1.3文章伏笔难以发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多次通过伏笔埋藏的方式,暗示最终人物的结局。但是,作者所埋藏的伏笔却是十分深刻且隐匿的,而只有细心阅读、仔细揣摩、细细品味的阅读者,才能发现,才能在阅读之后对作者的描写方法感到恍然大悟。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此类伏笔埋藏的情况进行发掘,让学生学会细心探索文章中的一些线索,以此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但是,这一技能的获取并不容易,既需要细心,更需要精心,还需要长周期、反复的阅读和揣摩。

    1.4人物情感含蓄内隐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是通过多次人物的对话和交互活动展现出来的,并且作者在人物情感的描写中,并没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方式传达,更多的是通过十分含蓄委婉的方式展现。这种含蓄内隐的表达方式,让不少学生感到文章中的情感是若即若离的、是不够清晰直观的。学生对文章中情感的分析,存在着一种朦胧的认知。

    2化解难点的有效策略

    一篇文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难”,才能使人们感到唇齿留香;正因为“难”,才能让人百读不厌;正因为“难”,才能让人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而针对如上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对难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对难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

    2.1通过直观图画,厘清人物关系

    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和《红楼梦》两部巨作中涉及的人物居多。而在教材中,所选录的片段多是一些趣味性、文学鉴赏价值较高的部分,但是所节选的内容中的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为学生所知时,则很容易导致学生感到文章难以理解,人物的语言表述和行为十分突兀甚至是奇怪。所以,针对此类情形,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人物关系,通过一些直观化的资源辅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以此方式降低课文理解的难度。

    例如,在《红楼春趣》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宝玉、黛玉、探春、惜春以及众多小姐妹之间的人物关系清晰化,使之变得更加直观化,以降低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节选《红楼梦》影视作品中的片段,以此方式让学生了解动态的人物关系图,辅助学生在观察人物关系导图和视频片段时增强阅读的直观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2.2挖掘文章细节,概括人物性格

    经典的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必然是十分细致的,并且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必不会使用直言描述的方式。在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是各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迥异、各不相同,并且需要读者的细细揣摩,才能从人物的外在表现中识别出人物性格的本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文章细节挖掘的方式,让学生着重分析、合作探索,从而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人物在对话中、在不同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点[4]。

    例如,在《红楼春趣》这一文章中,教師可以通过该部分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在此部分的细节描写中,着意通过动作描写的方式展现黛玉的性格和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分析这一部分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分析该部分的描写体现了黛玉的哪些特点。通过这一引导方式,学生细细揣摩,首先意识到黛玉的身体孱弱;而后通过文章中环境描写、前后人物放风筝时的对比等,也逐步辅助学生意识到:虽然黛玉孱弱,但是她机智、敏捷、聪明。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学生们从细节中建立“见一叶而知深秋”的学习效果。

    2.3锁定文章伏笔,引领学生赏析

    在《红楼梦》中,文章多次的伏笔都是读者在阅读之后才发觉的,恍然大悟虽好,但不如个体在对细节的窥探中,初步获取对后续故事发展情节和人物最终归宿的有效预测更能够提高人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辅助学生关注伏笔,从而辅助学生建立从对伏笔的描写分析中,从内心建构对文章后续发展动向的预测能力。

    例如,在文章中,宝玉看着黛玉的“美人”远去,宝玉说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了。此后,教师引领学生们再度审视文章结尾中黛玉逝世、宝玉和宝钗成亲后离家出走,离开尘世。从该部分的细节描写和最终人物的归宿中,教师引领学生赏析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以此方式让学生明确“伏笔”的概念,意识到一些文章中,作者提早布局,意在给予读者线索,从而埋藏伏笔,帮助读者在意识中初步预测后续的故事发展动向。

    2.4标亮文章要点,强化情感感知

    经典作品中含蓄的情感,多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一些隐藏情感的情节片段进行标注,引领学生们重新阅读、着重阅读,以此方式強化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红楼春趣》这一部分中,教师节选出如下语句: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随即引领学生们思考:让自己的风筝去陪黛玉的风筝的,为什么不是其他人,而是宝玉?以此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简单的一句话中,体现出来了人物怎样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捕捉到含蓄的情感,明确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撰写和表达时的意图。

    3结语

    难课文的解读,需要分解、需要揣摩、需要推测演绎,而经历了对难课文的分析,学生的收获必然是丰富的,其中包括认知性资源的获取,也包括阅读水平的提高。而针对难课文的解读,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图画展现、挖掘文章细节、引领认知伏笔、标亮文章要点等方式,降解文章难点,提升课文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文雅.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文汇,2020(3):38-39.

    [2]方明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题概括略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8):39-41.

    [3]王小侠.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文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33.

    [4]黄国才.探“春”索“趣”,开启古典名著阅读大门:以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为例[J].福建教育,2020(14):30-31.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