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形态教材的“三融合一循环”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徐伟 侯科技 金湘波

    

    

    

    摘 要:随着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的推进与“三教改革”的深化,利用新形态教材开展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改变课堂生态、提升课堂品质的新途径。文章基于新形态教材结合混合式教学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的“三融合一循环”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资源融合”“教材资源平台与授课平台融合”“课堂教学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三融合”课堂新生态。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态分析学习者、教师、线上课堂、线下课堂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不断自愈的教学良性循环。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三融合一循环;互联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G714?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016-0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方向。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中,明确要求高校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教学大环境。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已明确表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1]。

    目前,“互联网+教育”已从第一代“可汗学院模式”,经过第二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发展到了适应性更强的第三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阶段。出版界为了助力“互联网+教育”发展,也开展了“互联网+教材”改革实践,提出了“新形态教材”构想。例如,王友富提出了教材与线上、线下课堂内容一体化,教材与线上课堂通过“二维码”双向关联[2];魏振水对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色及建设路径作了研究[3];浙江大学出版社提出了“立方书”的新概念,倡导“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以“线上线下、移动互联和用户创造价值”三位一体的理念,建设了与教材配套的线上教学平台。

    一、新形态教材应用现状

    新形态教材是“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形态教材开展混合式教学对于改变课堂生态、提升课堂品质具有重要价值。2017年,浙江省推出普通高校“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新形态教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二维码将纸质教材、线上教材电子资源和线上授课平台有机衔接起来的教材,能够有效弥补纸质教材不能承载的内容,教师可以随时更新线上教材电子资源,有效促进教学改革[4]。这种教材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和预习,能够很好地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课前学生翻转启发学习阶段、课中互动深化学习阶段和课后巩固学习阶段[5]。其中,课前学生翻转启发学习阶段和课后巩固学习阶段是由學生在线上课堂自主学习完成的,课中互动深化学习阶段是通过线下课堂教师现场授课完成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知识习得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内,前提是学习者要有较高的自觉性。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欠佳,缺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布置任务后,大部分学生不愿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展学习,这就决定了“新形态教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难以实施。因此,在新形态教材下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生态,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过程描述

    该模式教学过程与翻转课堂相似,也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但内涵不同。

    课前(线上):教师利用新形态教材的教学资源,准备好相关微视频与教学资料。做好授课计划,设计好课中讨论情景或实训项目,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通过扫描教材上二维码的方式进行预习。教师查询学习记录,分析学生预习情况,掌握“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名单。

    课中(线下):教师充分利用新形态教材的优势,结合功能齐全的线上授课平台,采用SPOC形式授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问题讨论,做好总结点评。学生聆听现场讲授,或观看微课,或分组研讨,或分组实践操作,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与展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即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自行学习微课,寻求解决方案。在此期间,教师负责管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与成果点评。

    课后(线上):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线上作业,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线上讨论,对疑惑之处进行线上提问,也可以查询线上作业成绩与排名。教师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线上答疑与交流,分析教学状态数据,优化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形态教材的优势,把知识点讲授任务交给微视频,着重做好课堂管控工作,督促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长期下来,课堂纪律就会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会改良。比起传统课堂教学,课堂效率会有较大提高。对能够自觉参加线上预习的少部分学生,教师要事先准备好个性化学习任务,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学得更深,还要引导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工作室第二课堂”继续深入学习。在线下课堂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时,这部分“学优生”能够起到领跑作用,带动小组其他学生一起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收集教学状态数据,定期分析数据找到重点问题,优化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不断改进与优化的良性循环。

    2.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设计充分利用新形态教材的优势,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促进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改良学习习惯,参加协作学习,形成“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资源融合”“教材资源平台与授课平台融合”“课堂教学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三融合”课堂新生态,构建出能够动态分析“学习者、教师、线上课堂、线下课堂”相关的教学状态数据,并适时进行改进与优化的“三融合一循环”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监管者与评价者,而且要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状态数据的分析者。

    三、教学实施与分析

    我们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7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两个班为试点,以《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为例,以新形态教材《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实用教程》为授课教材,以浙江大学出版社“立方书”作为线上教材资源平台,以超星学习通作为线上授课平台,开展了“三融合一循环”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并进行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说明

    调查数据来自教学状态数据,采用问卷星平台收集,17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3班两个试点班共有83人,答题率达100%。经过筛选1份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82份,回收率达98.8%。为了使调查问卷具有合理性,在问卷制定过程中,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题项以 “学习者”“线下课堂”“教师”“线上课堂”四个維度设计,每个维度预设四题,共计16题。问卷采用四点量表的形式,以4分制予以赋值:4为非常同意,3为同意,2为基本同意,1为不同意,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人对问卷所调查的项目认可程度越高。

    (1)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采用IBM数据分析软件SPSS 25,通过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析教学状态数据量表的信度 [6];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探索“学习者”“线下课堂”“教师”“线上课堂”的内在关系;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同一年级、不同教学模式的课程成绩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检验实际教学效果。

    (2)信度分析

    克隆巴赫系数是测量数据信度的一种方法,它克服了部分折半法的缺点,是最常用的信度测量方法[7]。计算公式为:

    α=■1-■公式1

    公式1中K为题项数,δ2X为总样本的方差,δ2Y■为各被试在第i项题项的评分的方差。通常克隆巴赫系数值α在0和1之间[8]。如果α系数不超过0.6,一般认为内部一致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达0.8~0.9时则说明量表信度非常高[9]。我们对82个样本16个项目进行克隆巴赫 Alpha信度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测量结果显示,调查问卷量表信度非常高。

    (3)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学习者”“线下课堂”“教师”“线上课堂”四个维度共计16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合计有128对样本数据参加了运算。相关性分析是对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本例中先采用Sig.(双尾)方差方程检验变量间相关的显著性,公式如下:

    ρ■=■公式2

    公式2中cov(X,Y)表示X,Y的样本协方差,Var(X)表示X的样本方差。ρ■表示X,Y的总体相关系数,该值与Sig.(双尾)比较,可判断X,Y之间的相关性的显著情况。再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10]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公式如下:

    r■=■公式3

    公式3中■,■表示样本平均值,r■表示皮尔逊相关系数,该值0.8~1.0表示极强相关,0.6~0.8表示强相关,0.4~0.6表示中等程度相关,0.2~0.4表示弱相关,0.0~0.2表示极弱相关或不相关。

    128对样本数据的运算结果为:强相关有19对,中等相关101对,弱相关有7对,不相关有1对,说明“三融合一循环”教学模式的“学习者”“线下课堂”“教师”“线上课堂”四个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由于篇幅原因,下面笔者以“学习者”与“教师”两个维度为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的Sig.(双尾)都小于0.01,表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各项数据在 0.01级别下相关性都显著。弱相关有3项,都对应于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例如“课前预习”与“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弱相关,“课前预习”与“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时间变多了”弱相关,“课前预习”与“教师每次课总结点评的效果”弱相关。“学生能适应新教学模式”与“课堂纪律改善”强相关,“学生能适应新教学模式”与“教师每次课总结点评的效果”强相关,“学生课堂上更专注”与“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强相关,“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与“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强相关,“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与“课堂纪律改善”强相关,“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与“教师每次课总结点评的效果”强相关。

    (4)独立样本T检验

    为了检验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收集了未参加试点的17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班学生(38人)与参加试点的2、3班学生(83人)的课程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有成绩都采用四级制,以4分制予以赋值:4为优秀,3为良好,2为合格,1为不合格,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成绩越好。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检验两组非相关样本被试所获得的数据的差异性,其公式为:

    t=■? 公式4

    公式4中■■、■■分别为两组样本的平均数;σ■■、σ■■分别为两组样本的方差;γ为样本的系数。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分组变量设为班级(组1表示1班,组2、3表示2、3班),计算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组统计量可以看出:1班平均值为2.50,而2、3班为3.08,表明采用新教学模式的2、3班成绩明显占优。

    从表4中可以看出:假定等方差下,t值为-4.702,Sig.(双尾)为零,小于0.01,表明同一年级、不同教学模式的课程成绩差异显著,从数值上可以看出采用新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四、改进与优化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习者”“教师”“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找出了当前状况下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的几个关键点。

    1.丰富线上教学资源,量化“课前预习”成绩

    采用新教学模式后,虽然参加“课前预习”的学生有所增加,但比例还是偏少,这是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缺、自觉性不足等特点造成的。建议改进措施如下:一要及时更新或补充新形态教材关联的微视频,不断丰富线上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增强内容的趣味性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预习;二要量化“课前预习”成绩,提高“课前预习”在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在开学初就明确这种比重关系,通过成绩诱导学生参加课前预习。

    2.提升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度

    新教学模式对于师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通过“三融合”改革,原本“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易教易学”。教师讲授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变多了,学习任务变得更容易完成了。成功多了学生就会重拾自信,学习兴趣就会提升,课堂上就会更专注了,课堂纪律就会明显改善。数据分析表明,教师每次课的总结点评,也关系到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度,因此,教师在每堂课结束时的总结点评环节不但不能少,而且还要精心准备。

    3.注重线上考核,严抓线下纪律,关注作业完成的及时性

    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完成线上作业的及时性,能够有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合理设计线上作业题库,让线上学习发挥更高效率。线上作业题库要以客观题为主,让机器计时、给分、统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作业批阅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促使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严抓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专注了,把知识、技能都学懂弄通了,作业就更容易完成了。

    4.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一要在線下课堂开展协作式教学,对“学困生”制订帮扶策略,安排学有余力的“学优生”结对帮扶,为“学困生”开辟一条成长之路;二要拓展线上学习资源的深度与广度,扩大“学优生”的自主探索空间,为“分类分层”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五、结语

    经研究证明,基于新形态教材的“三融合一循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高职教学需求,是改变课堂生态、提升课堂品质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理论教学也好,实践教学也好,都适用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各校的生源、教学条件、校园文化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这种基于新形态教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三融合”的同时做好“一循环”,不断收集教学状态数据并进行分析,理清“学习者”“教师”“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四个维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且不断循环这一过程,便能形成适应自身教学条件、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发[2019]4号.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王友富.MOOC背景下新形态教材的策划思路与运作机制——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类iCourse教材”为例[J].中国编辑,2017(4):62-67.

    [3]魏振水.关于教师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编辑,2016(5):57-61.

    [4]张尕琳.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教学适用性探索——以“机械制图”课程教材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0-53.

    [5]陆芳.移动互联环境下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58-162.

    [6]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4(5):101-108+167.

    [7]李青云,石小亮,贺军.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以KH旅行社为例[J].绿色科技,2019(9):249-254.

    [8]翟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97-101.

    [9]崔春生,李梦竹,王雪.基于淘宝网的网购顾客满意度模型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6):87-99.

    [10]刘芳,朱桦,汪国银.包容性领导、反馈寻求行为及员工创造力:学习目标导向的调节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14.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