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变为小老师

    易晓丽

    在一个班级里,老师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爱学习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班上有41位同学,他们中有“学霸”小丁:“学校的学习太简单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会,却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老师总是为了那些不会的同学,讲了一遍又一遍”;有“学困”小东:“老师讲得太难太快。我根本听不懂记不住”;更多的是觉得上课无趣,喜欢走神的小文:“上课讲的内容,我听了呀,下课我就忘记了”。老师的提问总是只有少数的小丁们举手,而小东、小文们总是目光游离,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小东、小文们和小丁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小丁们的学习热情渐渐消磨,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让每个学生变身为小老师,给他们装上发动机,有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开发内在的动力。内在动力是发动机,老师需要找到点燃发动机的方法,给孩子一种发自内心想要做好、实现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

    一

    教育的影响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在小学生心目中就是“权威”、“偶像”,他们非常乐意担任这一角色。放学回家,老师布置的作业仅此一项,“回家当小老师,把今天学习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做许多前期的努力。老师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和家长做细致、深入的沟通。即使工作再繁忙,生活再艰辛,大家数家长们也是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爱上学习,提高信心,盼望孩子的成长路上开出最灿烂的成功之花。

    达成共识后,老师需要做的,还有和家长进行如何对孩子的课堂作出评价的交流。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Dr. Carl Duck说:“我们夸奖孩子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夸奖应夸其具体行为,而不是“你好棒!你真聪明!”夸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只着眼于结果。学霸小丁们的发动机很容易被点着,而“学困”小东们更需要重视关注,讲究评价的艺术。老师和家长们要积极反馈他们在学校课堂和家庭课堂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强大。“我要努力,认真听老师讲,想办法把课堂知识记住,讲明白。”

    掌握了点燃发动机的方法后,老师把评价尺度交给家长。制作的PPT,课堂学习的目标、重难点,老师通过班级QQ群发给家长,供家庭课堂上小老师们使用,也作为家长检验孩子对上课内容掌握程度的参照。

    小老师们上岗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每周的“口才训练课”,老师教孩子们发声方法,训练他们从容、自信地表达。学会运用姿态语言,学会积极有效地沟通。既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

    “我给爸爸妈妈当老师”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在乎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认可,在班级QQ群里,微校平台的“成长轨迹”中,晒出他们的授课视频、图片。大人们越强调什么,他们越会为之努力。努力的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二

    在教学中,老师都有培优补差的任务,以往的做法是“手拉手、一帮一”,一位成绩好的学生帮扶一位成绩较薄弱的学生。教学材料不需要老师做许多额外的工作,可以用日常的课后练习、家庭作业稍作修改得来。小老师辅导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找老师想办法解决。起初老师给这个18人组建的群起名“互助群”,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许多问题:小老师单方面的热情难以持续;被辅导的学生消极怠工,被动学习;对子之间出现矛盾,不和谐因素增加……

    老师及时调整了分组,征求意见,让每个人写出最愿意合作的三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老师酌情安排。互助活动利用课间、午休前、阳光活动前的碎片时间,每天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小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检查、批改、督促订正,及时向老师反馈,小老师们借助微信、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家长汇报。通过这一过程,老师能敏锐捕捉到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家长也能清楚掌握孩子学习的情况。

    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互换角色继续学习。学习能力较弱的那组同学也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中有玩转魔方的高手,剪纸折花的巧手,拼搭乐高的专家、悠悠球玩家,体育运动健将……老师适时将群名更改为“互促群”,每个人既是小老师又是学生。当小老师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老师会在群里做出积极的反馈,热情地鼓励师生双方所得,将成绩记录在互促学习评分表上,每周末进行评比、奖励。

    互促群合作学习的成员互为师生,互相依赖,取长补短,就像鱼和水一样。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友谊的小船扬帆起了启航的风帆。他们明白了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必须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他们学会了积极有效地沟通,既“给出”,又“得到”;通过做小老师,巩固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出色的表达能力和辅导能力,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让每个人都变得自信而快乐。

    三

    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唯一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变身小老师,是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师走下讲台,充当助教,适时点拨,师生互换角色。对小老师来说,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一次成功的课堂产生的那种意义和喜悦,对小老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因为由此产生的“我行”、“我能”的信心,是做好事情的根本。

    小老师们精心选题,认真备课、试讲,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们主动请教老师、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富有童趣的PPT,领会学习的重点、难点,发现易错点,有针对性指导自己和同学少走弯路,多了准确性,少了盲目性。

    小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迸发的创造力更是令人惊喜的,他们和小伙伴朝夕相处,比教师更了解学生。他们制作了小卡片,写上同学的名字,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回答问题。每个孩子都紧张起来,回答正确的同学得到抽取下一个发言者的机会。小怡和做访问学者的父母刚从美国回来,她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玩“起飞—降落”的游戏,不仅让大脑参与学习,连身体也参与进来。所有小朋友的眼睛先闭起来,小老师给出问题,然后让小朋友来判断:如果觉得答案正确,就闭着眼睛站起来,举起双手“起飞”。判断答案为错误的同学则坐着不动,最后小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给了教师很大启发,小朋友闭着眼睛,并不知道别人是“起飞”还是“降落”。而课堂上的小老师很快掌握了学生学习的程度,从而可以适时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和进度。

    教师在小老师课堂上同样收获颇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把握他们的心理和体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明白他们的心愿,才能和孩子们一同进步,一起成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阵地上实践、演练、总结,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Dweck博士把人们的思维分成两种: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当遇到挑战时,成长性思维的孩子“我不放弃,我要去试一试”,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把每一次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而固定性思维的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缺乏自信,不喜欢挑战,容易放弃,“太难了,我不行”。这样看来,开办小老师课堂必须分层次,分步骤推进。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更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还记得你练习背诵《将进酒》吗?反复练习后,你在台上表现得多么自信,你不愿意再试试担任小老师的工作吗?”雯雯看着老师,眼睛一亮,想了想,還是羞涩地摇了摇头,跑开了。老师发现课间她拉着她的好朋友小妍在一遍遍练习《将进酒》。在雯雯不自信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帮助她回忆曾经因为努力,不放弃而获得成功的经历;当孩子并没有选择尝试时,老师也没有强迫孩子,因为老师知道这颗困难面前不放弃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孩子的心里。

    为她找一位成长性思维的小伙伴小冉做搭档,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伙伴的引领和影响下,她俩主讲的《扩句小妙招》顺利开讲啦!

    让学生变为小老师,就像给学生装上发动机。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需要平等、民主、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感受成功,使学生获得自信心。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帮助学生,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内在的动力,体会到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大步走向他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