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性问题“点燃”课堂

    王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同时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何让课堂开放?笔者认为,只有“开放性大问题”能激活课堂。什么样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呢?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来进行策划,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覆盖多个段落甚至全文。这样学生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下面就几个课例来谈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开放性的大问题。

    我在教学《翠鸟》时,设计了这样的大问题:你从哪里看出翠鸟的捕鱼技术很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答案,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要,这就实现了面向全体。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可以从直接描写翠鸟本领高的句子入手,“它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通过连续动词、比喻句来谈它本领的高超;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可以从它“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来谈“飞得快”是捕鱼本领的重要因素,也可以从“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来入手,有的学生甚至还抓住了看似与翠鸟无关的句子,“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老师课堂上运用追问策略,“这里只写了苇秆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入,生成新的资源。在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中,学生的学习是生动的、活泼的。

    问题的有向开放,使课堂活而不乱,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设计大问题:你从哪个词句体会出西沙群岛的优美和物产丰富?这是一个看似非常开放的问题,然而讲课效果并不好,课堂开放度过大,学生可以从任何段落谈起,造成了交流无序,老师无法回收问题,不能及时调控课堂。因此,这种貌似开放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假开放”,经过研讨后,第二次试讲就在这个问题前增加了问题:作者对哪个地方的描述最能体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这样直接指向三四段,做到了有向开放。西沙群岛的海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文中还描写了海面、海滩、海岛的景色,你又能从哪里体会出西沙群岛的美丽或者富饶呢?回收上一个问题的同时再放下新问题。一放与一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笔者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描写花园的词语,板书:美丽 荒凉,追问: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大问题:花园为什么由原来的美丽变得如此荒凉呢?进一步提升问题:文中还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花园的第二次变化对比,砌起与拆除对比,巨人对孩子的先后态度对比,孩子对巨人态度的对比,巨人心情的对比……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答案,于是学生便有了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力量。

    我在送课下乡时执教了《父亲的菜园》,农村孩子们在课堂上从一开始的拘束局促到后来的大胆活跃,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开放性大问题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文中写到菜园的词语有哪些?请思考分成两类。随着学生的回答,当我板书出“荒凉的菜地,碧绿的翡翠”两个词语后,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是什么让菜园发生了这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谈到是父亲的精心伺候让菜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接着追问: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这块菜园的?这样一个开放问题抛出后,给足孩子们读书时间,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孩子们很快便都有了自己的见解,“父亲开辟菜地,雨中抢救菜地,再次重修菜地,把第一批菜当成肥料,像对孩子一样精心照料……”这与刚上课时的沉默有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的变化让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开放性问题是打开孩子思维的一把钥匙。

    开放性大问题让课堂从封閉走向开放,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碰撞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