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史坤坤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重在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群里中实践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66-0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括和总结,是当前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中,高校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与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点对象,理论创新是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为此,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建设目标。[1]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以后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鲜明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2]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出新时期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并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这是新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结合时代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理论飞跃。

    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计12个词、24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逻辑清晰,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构建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党提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规范,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价值范畴。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新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创新,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律取得的新成绩,切实提高了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执政能力,增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贯彻落实。当前,我国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党委领导、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一)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高校党委的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目前,高校党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切实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广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第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制度基石。当前,要建立健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工作机制,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积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规律,加强舆论宣传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第二,高校党员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委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和先进性,切实改进日常工作作风,转变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服务,塑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领导力量。第三,高校院系党组织要积极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思想建党,加强广大师生党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日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二)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面临诸多新挑战,广大“两课”教师应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的思维、手段和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方面,要注重教师师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职业道德之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道德文化修养,以高尚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学术研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专业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解释中国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术研究之中。第二,教材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6]当前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以中国案例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话语分析社会热点,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三,教法是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是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回应民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科目。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我国,广大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辅导员要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网络宣传等方式,针对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社会问题做出导向性解释,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价值认同。第二,在党团和班级建设方面,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要内化于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党课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凝聚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辅导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者,要积极通过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团体辅导等一系列方式途径,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情况,解决学生生活中的日常问题和突发事件,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环境。

    (四)建设社会主义校园文化,构建立德树人校园平台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办好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必须切实落实到校园文化这一关键环节。

    第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塑造学生人格素养的无形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贴近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状况,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塑造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价值标杆和文化导向。第二,创新校园活动新范式。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认知问题,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和升华。为此,各高校要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平台,承载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第三,掌握舆论宣传新媒体。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物质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因此,高校要积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善于掌握网络传播新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网络建设中,用马克思主义正能量抢占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 要问题的决议[J].求是,1996,(2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 民日报,2006-09-19.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09.

    [6]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15,(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