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小康的基本内涵和多重纬度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学理上厘清文化小康的深刻内涵,通过文化小康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凸显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化小康 矛盾 需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小康,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文化小康的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文化小康建设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应该从学理上厘清文化小康的深刻内涵,夯实文化小康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文化小康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凸显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小康的概念

    “小康”的含义丰富,作为一个古老词汇,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诗经·大雅·民劳》中首见小康二字,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文中的大意是民众实在太劳苦了,但求能使他们稍稍安宁。但作为一种明确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小康”概念,则是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并得到明确化,用来特指社会在走出温饱线以后的相对富足的状态,涉及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当代中国,“小康”的含义更加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多用来指物质文明,“小康社会”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总体上,小康社会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的文化素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也是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总体提升的社会,更是以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今天,我们强调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尤其是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的现代化社会,这是此前小康概念中没有被重点阐述的一个方面。因此,文化小康建设对于理论界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更好理解其当代价值。

    二.文化小康的基本内涵

    “文化小康”即文化达到小康水平,意味着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包括文化体制和法规的健全,文化供给基础的牢固,文化硬件服务平台的充足,文化人才的层出不穷,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产业的繁荣等等。

    小康社会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的文化素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是文化生活質量总体提升的社会,是以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精神文明层面,如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尤其是科教更加现代、文化更加繁荣的现代化社会。因此,文化小康建设自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小康的重点是什么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点在基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上,由于历史原因,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乡村的经济落后常带来了思想守旧、文化落后的一面。事实证明,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贫困地区暴露出的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等问题已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文化的缺失,精神的贫困又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间接造成家庭生存能力的缺乏,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在文化小康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

    文化小康建设的策略是什么呢?扶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通过文化扶贫,为扶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让农民在思想文化上实现革新,摆脱“等靠要”意识,树立“闯改创”思想,才能调动农民的主体性,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拔出穷根的目的,这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策略,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目标。

    三.文化小康建设的多重纬度

    文化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结合文化建设的特性,将其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进行文化小康建设。

    1.完善文化体制法规

    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在文化领域依法执政的有力体现。加强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不仅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策略,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促进文化小康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毕竟,没有系统完备的文化法规,就不可能形成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无法为文化小康提供法律上的保证。目前,文化领域的立法存在一定滞后,对文化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的应对不够及时,不能及时解决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网络传播这类新传播方式缺少高效的应对措施。所以,要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立法步伐,推动文化领域的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总之,文化小康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作为保证,群众文化权益的保证,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法律来保障。没有法律的健全,就没有文化小康的健康发展。

    2.夯实文化供给基础

    文化小康需要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走不远的。文化供给的构筑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注重中国性。文化小康是中国的文化小康,应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保障以上几点,就应当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小康供给基础。第二,注重当代性。对于传统文化不能全盘接受,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需要讲究策略,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第三,注重主流性。要做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问题,确保文化小康建设的方向问题。第四,注重基层性。首先,实现文化小康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农村是文化建设的低洼地,同时也是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市场,构筑农村的文化供给基础是大有可为的,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确保文化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其次,深入发掘利用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民间乡土文化凝聚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应当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打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3.构建硬件服务平台

    文化小康需要硬件的建设,可以通过扩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来实现。要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基层配备丰富的文化活动器材,为乡村文化骨干培养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文化小康的建设中,需要开源节流,也需要统筹多方面资金开展文化建设。特别是要转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轻视文化的旧观念,要摒弃抓文化建设是虚活空活的理念。要认可文化建设的价值,要理解文化小康建设对满足群众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文化获得感的价值。要通过提升基层文化活动的硬件平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群众能够平等享有文化权益。

    4.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文化小康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在文化小康的建设中,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文化小康建设成败的关键,文化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文化小康工作能否顺利推行。因此,文化人才队伍的发掘和培养是文化小康的建设核心工作之一。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各级文化职能部门建设,做好对文化工作的规划,要强化责任,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能,更新知识结构。第二,提升文化队伍的专业综合素质,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让他们成为各级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第三,培养群众文化队伍,要通过文化骨干培训班、交流研讨,節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让文化的种子植入人心,让对文化的需要成为人的主动内在需求,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实现群众文化群众办,办好文化为群众的良性模式,让文化小康建设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

    5.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小康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享受多彩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需要依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完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文化活动的丰富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除了传统的政府主导之外,还需要探索群众、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新思路,不能将文化活动的供给任务完全依赖政府,要鼓励民间机构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中来,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流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传统的文化生活增加新的内容,最终丰富文化生活的内涵,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

    6.发达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能够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从而为群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在文化小康的建设中,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科学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的全局工作之中,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转型之中,形成政府领导,企业参与,全民共享的整体机制,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证文化小康建设的长期性。

    文化小康建设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从学理上明确文化小康的内涵,理解文化小康的多种纬度,从而认识文化小康对于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价值,最终推动文化小康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研究.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16(4).

    [2]张劲.社会主义小康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学术界,2005(3).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开放基金“全面小康背景下的文化小康理论研究”2017xkq002

    (作者介绍:郑艳林,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