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都是矛盾的

    宫留记+宫正

    [摘要]时下,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凸现。人们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局部干群关系、腐败与反腐败的关系、教育发展与教育立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等等。矛盾是好事并非坏事,只有正视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社会才能发展。应该说77年前,毛泽东的《矛盾论》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毛泽东;矛盾论;辩证法

    黑格尔曾经说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有译者把黑格尔的这句话翻译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现实的存在,不论它多么不合理,多么邪恶,只要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笔者最近研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按照此种说法的逻辑,可以把毛泽东的《矛盾论》概括为一句话——存在的都是矛盾的。在毛泽东看来“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1]《矛盾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为了说明——存在的都是矛盾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因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撰写的《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而写的,与《实践论》堪称姊妹篇,《实践论》与《矛盾论》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重要的两篇哲学文章。70多年过去了,现在读起来仍然对解决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系、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现实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毛泽东在《矛盾论》文章开篇就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3]指出了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性地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动了对德泼林学派的批判,列宁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际、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十年之后,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这种教条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毛泽东正像列宁一样,是为了清除革命队伍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研究矛盾论的,《矛盾论》的诞生是实践的要求,现实的需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毛泽东又把它称之为玄学或庸俗进化论,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世界观认为,世界就是孤立、静止和永运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场所的变更,变更的原因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与形而上学恰恰相反,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还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比如:鸡蛋和石头、苏联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等,都是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引起了事物的质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通俗点讲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说存在的就是矛盾的,这是绝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一致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各种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带有特殊性,任何物质都采取一定的运动形式,人们认识物质,实际上就是认识它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侧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质的矛盾,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分,解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同归于尽,事物发生了质变,被新的矛盾统一体代替;有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互换位置,事物则发生质变;有双方和平共处,双方力量对比均衡,双方都克服不了对方,双方处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表现普遍性;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纯粹的特殊性,也没有离开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离开普遍性,谈特殊性是虚无主义;反之,离开特殊性,谈普遍性是教条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4]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会导致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就是不看事物的特殊矛盾,只记得事物的普遍性。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看问题,只看矛盾一方,忘了另一方;只看主要矛盾,忘了次要矛盾;只看局部,不见具体;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表面性就是看不到事物内部的联系、本质规律,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表面现象,凭自己的主观行事。毛泽东通过对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分析,得出结论:不论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带有主观性,必须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毛泽东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双方在同一个共同体中互相汲取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三是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量变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二是矛盾的斗争性突出表现在质变过程中,矛盾双方互换位置,新的矛盾统一体代替旧的矛盾统一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之所以永不过时,永放光芒,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当前,我国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国际、国内各种矛盾叠加,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局部干群关系紧张、党内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总之,解决矛盾的方法,还得从认真研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5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9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2页。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