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的思与行

    刘凯

    家园共育,简单来说就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并不是单方面对幼儿实行教育,而是强调二者之间通力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共育,不仅有重要的法律依据,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开展好家园共育工作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学前教育法规

    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贯彻教育法规的需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在2003年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需要。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场所,二者之间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三)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在幼儿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幼儿园是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场所,只有家庭和幼儿园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需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同时也对父母提出了要求——具备科学的育儿观。对此,家长可以在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作为施教者应该怎样更好地去教育幼儿,与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二、家园共育工作开展的原则

    为了保证家园共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效,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幼儿园工作人员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家長,平等对待家长,尤其是一线教师。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幼儿园工作人员,支持并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双方都要进行换位思考。

    (二)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及其家长,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活动,确保幼儿和家长的参与程度。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要形成一个整体,只有二者统一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针对性原则

    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家长的不同需求安排相应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班开展“帮助幼儿适应园所生活”“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等主题活动;在大班开展“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此外,由于幼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发展各不相同,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和已有水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教师可以根据个别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和家长进行沟通。

    (四)实效性原则

    教师和家长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首先,幼儿在与家长沟通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如充分了解幼儿的优缺点及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这是做好沟通的前提。其次,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组织相关活动,切实做到让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这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家园共育工作中的实践活动

    (一)全园家长会

    全园家长会是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组织全园家长共同参与的会议。为了加强家园联系,幼儿园可根据家长的实际隋况和幼儿发展水平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例如,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幼儿园可以召开全园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以及需要怎样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园长可根据相关会议做出总结性和指导性发言,引导家长认真记录和思考,共同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幼儿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班级家长会

    相较于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具体到了每一个班级,因此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在组织班级家长会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家长提供适宜的指导。例如,针对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一行为,教师可以和家长展开相关研讨,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发言,有问题及时沟通,加强家园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

    (三)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又称家园联系栏,是家园共育工作的形式之一,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园地可分为园所家长园地和班级家长园地两部分,一般设置在幼儿园大厅门口和班级教室门口的墙壁上,因为这是家长接送幼儿的必经之路,更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并驻足观看。家长园地有几个固定的版块,包括教学计划、育儿常识、食谱、作息制度、展示幼儿集体活动照片和作品等,相关教师可根据园所实际及当前热点及时更新各个版块的内容。

    (四)“互联网+”家园共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已逐渐渗透到家园共育领域。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家庭和幼儿园合力共育的有效途径,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了“家园共育”项目,为家园共育现代化创设了一个亲子作业平台—一幼教三六五。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相关亲子作业,家长指导幼儿完成亲子作业后可拍照上传,同时可查阅班级动态。每周二和周五晚上8点,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在线观看专家直播,了解最新的育儿知识。“幼教三六五”平台的使用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家园联系。

    “互联网+”家园共育强调运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如腾讯QQ、微信等,创建家园沟通新方式,打破7地域限制和时空差异,方便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提升了家园共育工作的效率。例如,教师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让家长能直观地看到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

    四、家园共育工作的启示

    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儿园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尝试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首先,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沟通是家园合作的前提,教师是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家园共育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直接考验了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家长的情绪来源;考虑家长关注幼儿的哪些方面;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在帮助自己,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一视同仁,悦纳每一位幼儿和家长;讲究沟通语言艺术,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等等。

    其次,创新家园共育的路径。《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家园共育,既有传统的家园联系模式,又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家园沟通新方式。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辟新的家园共育途径。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去农业体验中心参加亲子研学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农耕和动手劳作,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适宜的班级规模和师幼比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每到离园时间,部分家长就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情况,如进餐如何、是否挑食、午睡好不好等。此时,教师既要看管未离园的幼儿,又要回答家長咨询的问题,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对此,幼儿园可提高师幼比例,增加家园沟通时间,从而提高家园合作的效率。

    总之,实现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非常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隋,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学前教育是一个长久、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架起实现家园共育的桥梁,也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