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统编教材,提升核心素养

    李玲 刘磊

    一、凭借统编教材,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就语文课程而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践。综合性:内容的综合、功能的综合、目标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例如教学统编版《桥》一课时,明确本课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現,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中重点抓住一处语言: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引领学生体会:连用三个感叹号的好处是什么?句子短,不能再少一个字的作用是什么?能不能调换顺序?通过明确逻辑关系,促进思维发展。

    聚焦两个动作——“揪”“推”: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通过动词描写,有什么体会?

    关注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引领学生体会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的特点。本课教学聚焦小说文体的特点,研究语言文字的同时,也传递了文化,而这种文化不是说教,不是贴标签,它是润物细无声、自然渗透在语言文字实践过程中的。

    二、凭借统编教材,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很强的实践性,包含教师示范作用。语文课程要始终遵循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统编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资源。比如教材中的故事、诗词、童话和科幻类文章,可以激活想象,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可以用来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它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不只是一种,让学生想想“还可以怎样做”,思维就打开了,这样课文就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思维了。

    三、凭借统编教材,把握学段教学要求

    比如对默读的教学要求,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默读时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五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再比如教学写景类作品,从宽泛的感受、体会,到初步的文学品鉴。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求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凭借统编教材,把握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达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