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次“同课异构”课例引发的思考

    顾陆伟

    [摘? 要] 研究者通过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文章试图通过回顾同课异构下的教学实践,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数学教学应始终关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更重要的是需要致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同课异构;勾股定理;创新思维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与了江苏省一次规模较大的“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 在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备课、磨课以及研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对“勾股定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 此次活动安排了三位教师开展勾股定理复习课的同课异构教学,不同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展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智慧. 本文选择了几个重要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对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期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同课异构下的教学实践

    1. 凸显基础的M老师

    例1:图1是一个长方形的零件,试着根据图中提示的尺寸去探求两孔中心点A和B间的距离.

    分析 本题可以从已知条件着手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

    史海钩沉:试着借助已学知识从数轴上找一找表示 的点.

    分析 本题可以从单位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借助勾股定理进一步得出斜边长为 .

    精选精练: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六尺,问折高者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分析 引入历史典故的目的是为了数学活动,而数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是思考. 此处富有特色的引入自然渗透了建模思想、方程思想和转化思想.

    例2:已知△ABC中,有AB=15,BC边上的高AD=12,且AC=13,试求出△ABC的面积.

    分析 如图2所示,本题旨在以问题为载体,展现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延伸拓展:学校旗杆上的绳子垂于地面,且有一段拖在地上,给你一把卷尺你能测量出旗杆高度吗?请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并交流.

    分析 显然,本题将单向度的“习题”转变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敛训练.

    教学评析 M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凸显基础为主,关注到多个数学思想的渗透,为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原始”发现经验,同时不失时机地关注德育的渗透.

    2. 关注拓展的W老师

    实践探究:给你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它的长是8 cm,宽是6 cm,只可以折叠一次,你有多少种折叠方法?试着动手完成. 以顶点C为例,若要使该点落在较为特殊的位置上,试着画一画翻折后的图形,并思考可以求出其中哪些线段的长?

    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操作、探究和交流,师生共同画出图3、图4和图5,并分别计算出其中部分线段的长度.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勾股定理和方程的思想去建立数学模型,巧妙解决问题.

    拓展训练:①一木桩竖立于地面,木桩上端系着长绳,长绳自上而下下垂,并足有3尺堆于地面,若抓住长绳向后退行,当退至木桩根部8尺之远时,长绳方可用尽,试问长绳的长是多少?

    ②现有一墙高有1丈,放置一木杖于墙边,使其上端与墙顶齐平,若抓住木杖下端向后退行,当退至一尺之远时,木杖从墙边滑落于地,试问木杖的长是多少?

    教学评析 实际问题更易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冲突,使学生聚焦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出发,以情境为载体,并借助教学机智适时点拨,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者很快将课堂打开,让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开动脑筋还课堂更多惊喜,生成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

    3. 创新引领的L老师

    情境1:很多人都说,你们这群学生善于模仿却不会创造;还有人说,你们这群学生善于听和记却不会探究. 今天我们试着一起来探究和创造,看看我们的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潜力……

    情境2:如图6,已知梯子AB的长为5米,且梯子上端A位于距离地面的4米处,其下端B位于水平地面上,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试求________.

    情境3:如图7,梯子由该位置开始下滑,在不断下滑中,当α=________时,试求________.

    教学评析 课改实施至今,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尝试革新教学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然而创新教学方式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深入钻研专业课程,并提升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 从L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其深刻的课程理解和高深的教学技艺,给予我们听课教师很好的启示.

    教学思考

    启示1:关注学科育人价值

    数学学科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亦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为了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教师需通过知识创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基本思想方法,体验思维方式的魅力,从而逐步建立其自身的独特发现方法和理性思维的策略,这也是数学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 其次,教师还需建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让学生不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沟通,产生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形成有意义的认知.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通过教材与数学史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前人的智慧,并努力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正如W老师所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自编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内在的思维探究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多角度地发散思维去认识问题,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身的想象去体验问题,最后运用多种途径去寻求答案. 可以说整个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学”始终围绕思维,有了实践的精神,进而转化为发展的力量.

    启示2: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并非生硬地抛出概念、定理等知识,而是应该从具体学情出发,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感知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形成认识,提升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比较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均以具有生活味和数学味的问题来引领课堂,这样的问题情境才会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长期实践下去,学生的思维层次则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

    启示3:致力于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并留有让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其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上述三名教师中,L老师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沟通,又或是课堂留白的运用等,都处理得十分得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和生动,使得每个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創新意识自然萌发.

    总之,通过对以上课例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若能始终关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更重要的是需要致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精神乐园,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