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陌生化语言

    容绮璐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想强调文学的“陌生化”,通过对文学形式的加工、变形、反常化,打破人们对文学解读的惯性思维,更新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刘以鬯的微型小说《蛇》作为其“故事新编”的代表作之一,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陌生的修辞手法、极简的“陌生化”语言,反拨已成定势的群体思维惯性,赋予读者全新的文本体验。

    ◆关键词:陌生化;《蛇》;故事新编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创作“陌生化”的原则,通过夸张、变形、象征、比喻等手法,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从而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法是我们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制定语法规则的需要便是使语言清楚、表达正确。打破语法规则就是打破日常语言的惯性,引导读者进入文学语言交流之中。文学语言便是通过“陌生化”的方式对日常语言进行选择、加工、变形,以便增加理解的难度,延长和强化人们的审美感受。

    刘以鬯作为香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故事新编”的小说以求新求异的语言形式,把读者从常规小说叙述模式中解放出来,令读者确确实实地感受“新式”小说的美。

    1词语搭配的陌生化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刻意地打破搭配方式,使逻辑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搭配在一起,这就是超常搭配这种超常搭配在语法规则上是不合理的,但在表达效果上却出其不意。如:

    1.1喝下这微笑,实现开始模糊。

    “喝下”这个动作一般搭配的是可饮用的实物,而非抽象的事物,这里搭配“微笑”是不合语法规范的,似乎在暗示读者白素贞作为“蛇精”有一种魅惑性,来引诱许仙,用她美艳的笑容使许仙沉醉,把读者引上旧故事的道路。而后文白素贞只是普普通通人妇身份的反转,达到了小说戏谑惊奇的效果,加长了的读者的审美时间。

    1.2他在发抖。一个可怕的印象占领思虑机构。

    “机构”这个词一般与机器、零部件或者机关、团体与其他工作单位搭配,而此处却与“思虑”这个动词搭配,使读者读起来晦涩难懂,需要更长的对文本的思考时间,从而感受到文本的新鲜事物。把“思虑”这个词与具有固定运转程序的“机构”相搭配,实则是暗讽了许仙对蛇的恐惧固定地在脑中运转,不懂得变通,形象生动。

    2修辞的陌生化

    倪宝元言:“一切辞格都是语言的变异”。修辞手法本身就使语言得到变形,《蛇》中没有运用常见拟人、比喻等修辞,而是创造性的使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賦予读者更多地想象空间。如:

    2.1他渴望见到船,小船居然一摇一摆地划了过来。

    “划”这个词原用来描写船上人的动作被移到描写“小船”本身,看似搭配不当,实则新鲜有趣。表现了许仙无比渴望见到白素贞的情态,连同他坐着的船都迫不及待地向前划去。

    2.2桨因鼓声而划。龙舟与龙舟在火伞下争夺骄傲于水上。

    “争夺骄傲”本来指划龙舟的人的动作移到写“龙舟”,与读者日常语言的习惯形成偏差,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赛龙舟火热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么热闹的场面许仙却不去,侧面地讽刺了许仙给自己设下了心理障碍的魔阵,与外在世界保持距离。

    类似的句子还有:

    2.3舱外是一幅春雨图,图中色彩正在追逐一个意象。

    2.4第二天,落日的余晖涂金黄于门墙。许仙的靴子仍染昨日之泥。

    3句式的陌生化

    《蛇》语言的陌生化还体现在小说句式的陌生化。小说句式小说以短句为主,作者在交代故事情节的时候都是用极俭省的语言,甚至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细节就交代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如:

    3.1喜悦似浪潮,飞步奔跑,田路横着一条五尺来长的白蛇,纵身跃过,回到家,右腿发红。

    3.2院中无蛇,蛇在许仙脑中。

    3.3中短短的几句话,几个动作交待了许仙小时候被蛇咬的情节。读者在初阅读时,仅仅认为是交待故事背景,直至结尾时,才发现这句话奠定了许仙疑神疑鬼的心理基础,生出恍然大悟之感。②句同理,短短四个字“院中无蛇”就把许仙的多疑焦虑的心理病态讽刺得出神入化。像这样运用极简洁的文字输出极重要的信息,延长读者对文本的思考时间,正是刘以鬯小说句式陌生化的体现。

    小说的语言之于诗歌更加明白易懂,具有清晰的逻辑。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蛇》的语言带有诗化的特征,每个短句像意象一样缓缓铺开,如流水般潺潺流动。一个句子像诗歌的一个节,给读者营造“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如:

    3.4树木用蓊郁歌颂生机。风送雨条。雨条在风中跳舞。

    3.5句寥寥几个意象“树木”“风”“雨”像一首抒情短诗,描绘了清明西湖边诗情画意的春景,营造了许仙与白素贞爱情美好的气氛,赋予了读者新鲜的审美感受。

    刘以鬯微型小说《蛇》对小说语言的解构,打破了读者对小说阅读的麻木化,让读者从约定俗成中清醒起来,用全新的眼光去感受小说文本形式的生动,感受“陌生化”手法带来的新奇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30.

    [2]张蕾.流淌的诗意--试论刘以鬯小说《蛇》[J].金田,2015(0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