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梦”字的发展历程

    席悦月 陶佳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龙的传人再次巍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自信和从容。而所有这一切,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诗,它却是从“梦”字发芽出来并最终枝繁叶茂的。没有“梦”字的文化作用和伟大指引,或许我们仍然还在漆黑的夜晚中,苦苦寻找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关键词:梦;中国梦;天下大同;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82-02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是的,近现代以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割地赔款、饱受凌辱,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无数先进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殚精竭虑,更有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血洒神州。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崭新的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龙的传人再次巍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自信和从容。所有的荣光不仅属于继往开来的中国人,也属于那些为历史发展进步而作出贡献的探路人——那些有名的无名的先辈。这是历史的壮举!

    而所有这一切,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诗,它却是从“梦”字发芽出来并最终枝繁叶茂的。没有“梦”字的文化作用和伟大指引,或许我们仍然还在漆黑的夜晚中,苦苦寻找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一、“梦”字的演变过程

    “梦”字与其他很多文字一样,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锤炼和演变,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人们学习、记事的需要。“梦”字走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以及楷书这种中国文字发展的基本过程。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在远古时期的表现形式,也被认为是“最早的汉字”。“梦”字在甲骨文中有大量记载,它最初的甲骨文表现“<\\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tif>”,其中,“<\\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1.tif>”代指床(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把原型的物体竖起来写);“<\\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2.tif>”代表“眉”字,指眼睛;“<\\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3.tif>”代指人,这三部分构成为早期“梦”字,表示人躺在床上睡觉后做梦,似乎睁眼看到了梦中的景象。《诗经》有云:“乃占我梦。”《说文解字》:“夢,不明也。从夕,瞢省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梦是一种不明不白的意识。用“夕”字作偏旁,用省略了“日”的“瞢”作声旁。金文“<\\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2.tif>”字与甲骨文“<\\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tif>”相比,有一个形体上的大变化,金文省去了甲骨文字形中的“<\\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1.tif>”,加上了“夕”,同时将甲骨文中的“<\\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2.tif>”和“<\\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13.tif>”调整为“<\\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21.tif>”,着重于强调做梦主要是在夜晚进行。在小篆中,将金文中的“<\\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21.tif>”变形为“<\\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31.tif>”。隶书将小篆中原本为“<\\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41.tif>”(眉头形状)写成“艹”(草头形状)。而在颜真卿的楷书中,又将“<\\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4.tif>”中的“艹”写成“林”,同时省去了“四”、“<\\Ht2\本地磁盘 (E)\2016年世纪桥3期\所需字体\533.tif>”。原本造“梦”字的本义是说人在睡觉后,潜意识中有所见闻,但是经历史的演变,字形至隶书之时,从字形上看,“梦境”完全失去,到颜真卿书写楷书之时,甚至连“睡觉”的意思都找不到了。

    二、“梦”的文化解读

    “梦”的字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它的文化内涵也因历史的进步而衍生出更多的意义。

    在三千余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梦”的具体记载。在殷人眼中,梦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神谕,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的梦象可以佐证。一是梦象为人物、自然现象和行为活动,如梦象为人物的有“王梦,不惟祖乙”《合集》17374正一,(这里的“一”表示卜辞分期,本文采用的是董作宾的五期分法,“一”表示一期,武丁时期卜辞;“四”表示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卜辞。)梦象为自然现象雨、雷震的有“......梦雨,無匄”《合集》12900一,梦象为行为活动的有“癸未卜,王贞,畏梦余勿御。”《合集》17442一。二是梦象为实物、疾病和灾异,如梦象为实物的有“……巳卜……贞,王梦玉惟。”《合集》17394一,梦象为疾病的有“贞,王梦疾齿惟…”《合集》17385正一,梦象为灾异的有“……丑卜,贞,王梦有死大虎惟。”《合集》17392正一。三是梦象为飞禽走兽、怪力乱神以及其他的,如梦象为飞禽走兽的有“……梦大虎惟……”《合集》17456一,梦象为怪力乱神的有“贞,亚多鬼梦无疾,四月。”《合集》17448一,梦象为其他的有“余有梦勿…”《合集》17441一,梦象为其他的这类梦象在卜辞中所占比例最大。对梦象进行分析、解释等占梦活动在殷商时代十分兴盛,甚至在周朝的时候,专门设立占梦的官职,“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2](P.1773)占梦活动历来在先辈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最初占梦主要是占凶,后发展到凶吉都占,而撰写占梦方面的书籍,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从未停止。

    梦和文学原本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梦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潜意识的活动,而文学则是清醒状态下的有意识的活动。历史的发展是很神奇,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活动最终却有机统一于心理活动这个更复杂和庞大的系统,他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转化,文学让“梦”的外延、内涵更加形象和丰满。甲骨文中记载的“梦”只是一种事实记载,春秋时期特别是从《诗经》开始,有文学色彩的梦意向开始萌生。“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3](P.546-547)这首《斯干》作品表现出对生儿育女的喜悦与欢欣,此时的占梦与殷人的占梦已经有较大的区别,已经可以完整地倾诉和表达人的感情,占梦和梦的意向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从《左传》开始,梦的意向得到全面的发展。《左传》有关记梦、占卜、验证之事多达27条,涉及政治、军事、外交、鬼神等多方面内容,开始出现有完整情节的梦意向。“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失。”[4](P.332)整个梦境交代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刻画了做梦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特征,不再是殷人时期对占梦的只言片语。《庄子》共33篇,其中10篇与梦相关,“庄周梦蝶”流传千古,他跳出了记梦常限于宣扬天命的套路,开创性地对梦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不仅深深地影响国人梦意向美学品格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梦意向美学体验心态的形成。唐宋时期,与唐诗宋词超高的艺术成就相呼应的梦文学和梦意象,获得巨大的发展,可以说在唐诗宋词发展盛世,也是梦意向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中神游,“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出现众仙相迎的盛大场面,他借助于梦境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自我价值,最后又直指现实问题,也安慰自身心灵,“忽魂悸以魄动,忧惊起而长咦。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P.32-33)这时候,“梦”已经不是简单的“占梦”等活动的表达,更是上升到以梦寄情来表达咏志、相思、思归等心理活动。到元明清时期,元曲、明清小说中体现出梦意向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而作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红楼梦》,其梦意向也以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美学品格以及对梦的接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梦意向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至此,“梦”已经不是最初简单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而是演变为更复杂的、更崇高的群体的心理活动,被赋予更多的人文色彩甚至历史使命,它不仅投影着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情趣,更是反映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三、“梦”的历史解读

    梦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人们需要梦想来支撑精神世界,以指引前行的道路,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亦如此。从历史来看,中国人的梦想经历三个阶段,即大同梦、强国梦、幸福梦。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一直信奉儒家所提倡的“人人为公”的“天下大同”理想。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大同”、“小康”的思想理念,对“大同社会”作了笼统的描绘,他想通过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以及内部变革来达到“大同”的目的,整个描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我国古代社会对终极理想的经典表述。近代,康有为、孙中山也为“大同梦”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康有为写成《大同书》来表达自己对“大同社会”的展望。现代,费孝通为“大同”作了这样的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然,“大同”思想绝非中国人有独有,西方国家早期就提出并实践过“乌托邦”思想,这与中国“大同”思想异曲同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被坚船利炮所摧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其精神支柱也摇摇欲坠甚至崩塌。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梦想,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集中在“强国”上,他们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薛福成、谭嗣同等人认为要想国家强大,就不能仅仅学习外国的技艺、技术等,更要学习其政治文明,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的认识。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实践,并没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真正的强大,从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就可见一斑。我们不禁会这样想:“大同梦”和“强国梦”都有完善的理论支撑,也有为之付出行动的现实努力,但是为什么最终却都是失败了?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个人的梦想。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P.294)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就没有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这样表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有可能。“幸福梦”与“大同梦”、“强国梦”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结语

    历史昭示我们:乱世产生梦想、治世实现梦想。“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当我们回头看整个“梦”字发展进程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的关键都与梦想、理想戚戚相关。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的字,到后来形成民族伟大复兴的滔滔洪流,它把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功劳与其说是先贤大德、英明领袖的,不如说是“梦”字的引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2-30.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清]洪亮吉 撰,李解民校点.春秋左传沽[M].北京: 中华书局,1987.

    [5][清]蘅墉退士 编,郑君 注.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书海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8]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_5.htm,2013-03-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