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财金类专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变化相适应,专业课程设置需服务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文章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金类专业为例,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财金类三大专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并结合学院特点,着力布局農村普惠金融互联网信息时代专业建设需求,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型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契合度。

    【关键词】 ? “互联网+”时代;财金专业;转型升级;会计;投资与理财;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 ?F230;G64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8-0124-03

    一、“互联网+”时代财金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急需调整。新商业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亟需调整:商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环境的虚拟化(如网上实体、网上交易、远程服务、网上结算)、国际化(如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跨国结算)、金融化(如资金借贷、证券转化、保险保障、资本运营)和电子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票据、电子签名、电子货币)要求企业转型,会计行业也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当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一线会计核算岗位,亟需调整。

    2.课程体系急需转型升级。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构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以适应会计转型和新技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详见表1。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

    1.人才培养的涉农特色不够凸显。投资与理财是学院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专业依托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将专业特色聚焦于服务农村金融。当前,专业涉农特色还不够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涉农类课程开发不够,涉农社会服务影响力不足等。

    2.信息技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急需调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基础上,金融行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新金融业态已经成为趋势。当前,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操作、营销和基层管理岗,急需调整。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

    1.行业风险频发,监管力度欠加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年金融产业从兴起、崛起、爆发式增长、到问题频发,监管整治,再到现在的规范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有许多风险需要防范。互联网金融是2017年新开专业,第一年招生2个普高班,招生85人,实际报到82人,报到率为96.47%。作为一个新专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的发展仍需要和同行加强交流沟通,研讨学习,实现共建共享互联网专业与教学资源。

    2.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深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更清晰定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业务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数据精准营销、消费金融、互联网征信等新兴金融业态已经成为趋势。当前,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的产品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精准营销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进一步优化。详见上页表2。

    二、“互联网+”时代财金类专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会计专业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在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处理各种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业务的能力,加强应用现代先进技术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并能够参加企业投融资项目,协调并处理好各类相关企业外部关系,具有专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适应能力快、爱岗敬业、较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掌握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具有跨界、复合型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学校产业学院模式下创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使专业与职业岗位融合,课程教学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诚信教育、企业文化、创新创业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培养会计行业急需的优秀人才,破解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矛盾,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2.构建财会类专业群。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会计的职业群具有跨界和融合的特征,从而使传统会计的定位及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相应的企业会计要素及职业活动,因此,在职业群分析与构建的基础上,建设财会类专业群是传统高职会计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选择。根据会计职业分析,财会类专业群主要包括:会计、投资与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等。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现代会计岗位中会计、投资与理财、互联网金融等专业技能跨界的特点,可在财会类专业群内构建职业基础平台课程和选择性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实现群内师资整合和教学资源共享。

    3.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课证训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绍兴市示范实训基地和东方农商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培养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基层业务岗位(出纳、会计)和管理岗位(财务主管)及事务所与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审计助理、税务代理)、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

    4.重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根据表3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有针对性地重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增加模块教学:管理会计模块和会计信息化模块;在核心课程内容方面,渗透管理会计元素和信息化元素;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强化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应用能力等。详见表4。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

    1.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工学结合涉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双轮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依托浙江“金融强省”发展,培养新金融人才。与人民银行、同花顺公司共建“十三五”省示范实训基地,与浙商银行、上海平安集团开展合作育人。培养面向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操作岗(综合柜员、投资咨询)、营销岗(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管理岗(网点负责人)及面向私募、信托、互联网金融及中小企业投融资、会计核算岗等。

    2.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随着手机银行、金融移动端的开发,金融网点有收缩之势,而传统的临柜人员已经向客服和营销岗转型,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定位在懂操作的营销岗和客服岗。当前,信息化技术影响下,营销更多的是根据大数据结果进行精准化营销,客服也更多是针对各种移动端APP和网上银行等科技金融产品进行客户服务。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入以应用为目的的科技金融类课程,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3.布局“三農特色”专业文化。将“服务三农”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从课程体系、学生活动、社会服务、课程思政、实训实践等全方位构建起三农特色的专业文化,真正凸显涉农特色。

    4.建设以创新、开放、共享为理念的互联网一体化实训基地。为顺应大金融、大数据、互联网的行业趋势,以农商普惠金融十三五省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创新、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线上金融业务办理,线下场景角色模拟,将证券、保险、银行业务串联到大金融的生态圈中,并将单一课程实训改造成生态圈式综合实训,实现投资融资、生活理财的一体化。

    5.构建“普惠金融”课程体系。普惠金融主要为农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和小微金融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农村金融和小微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农村金融的实务操作,对小微企业的分析、营销、风险控制等业务能力。详见表5。

    6.打造“农商普惠金融”的社会影响力。依托学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夯实为农服务。利用已有的农村农民信息,为农民牵线搭桥,帮助农民贷款,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一体化的农村合作金融平台建设。与人民银行绍兴分行、多家商业银行等共建校政企三方合作平台,推进系列化金融科普服务下乡,普及日常金融知识,扩大专业涉农特色知名度。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

    1.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增强专业发展信心。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新型业态也不断新起,前景广阔。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征信、大数据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等热门模式。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互联网金融行业活力迸发、创新迭出,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在“金融强省”战略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将互联网金融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浙江省互联网金融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构课程体系。设置“互联网+”专业:培养掌握互联网思维及技术+金融知识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互联网+教育”的混合式人才培养,构建完善仿真实践+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的实践育人。

    3.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加强与企业联系,共育人才。依托省“十三五”示范实训基地——普惠金融实训基地,与同花顺、微贷网、上海平安集团等开展产教融合,以订单班等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培养特色:错位培养、错位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就业方向:面向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营销岗(互联网金融销售专员、信贷专员)、操作岗(综合柜员、运营专员)、管理岗(业务经理、团队经理),也能面向传统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操作岗、营销岗、管理岗。进一步加强职业拓展,职业岗位可拓展到互联网金融运营管理、数据分析、产品设计、金融风控、投资服务等跨界复合型职位岗位。

    4.重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6。

    “互联网+”时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需求;涉足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互联网信息化课堂是深化专业转型升级必经之路。以创新、开放、共享为理念,会计专业应增加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模块教学,投资与理财专业应增加科技金融类课程,互联网金融专业应完善复合型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专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居安思危,紧跟发展潮流,积极研究探讨各类专业设置与当下经济产业体系的吻合度。Z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克辉.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财会月刊,2017,(08).

    [2] 胡苗忠.会计专业依托职业证书体系实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