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员角色认知和行为研究

    侯虎伟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6-020-02

    摘 要 “党员”角色,是一种政治身份,有着严格的角色规范和明确的党性要求。国有企业党员兼具了职工和党员的双重社会角色,要求其角色承担者按照人们对其所處特殊身份的双重期望形成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当个体将“职工角色”和“党员角色”集于一身时,就应当按照党员的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充分地去理解与实践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党员角色的规范下,引导职工角色更加出色地发挥作用,在成功扮演职工角色的基础上,为广大非党员职工树立好的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端正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行为将成为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党员队伍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更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创先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党员角色认知 理论学习 制度建设 活动载体 舆论监督

    一、党员角色认知和行为现状

    近年来,很多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强调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基本保证了党员的质量。然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党员对党性、责任、创新、宗旨、榜样和服务等方面的认知和实践不到位,对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行为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自身所扮演的党员角色认知不清

    所谓角色认知,是指个人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认识而验证自己是否胜任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也学习了其他角色的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国有企业党员既要承担好企业职工的角色责任,又要承担好共产党员的角色责任;既要认真按上级公司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按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作风和政治等方面起好表率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党员不注重锤炼,加上一些基层组织对新党员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因此,不少党员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职工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角色特征,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承担共产党员的角色责任。角色认知不清的主要表现有:把党员看作是一种“功利性角色”而忽视了对“表现性角色”的理解与实践;把党员角色仅仅看作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一旦达到目标之后就不再继续努力,所扮演的只是党员身份获得之前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地去实践党员角色的要求;把党员角色看作是一种静止的符号和身份象征而忽视了对该角色的创造性实践。

    (二)角色行为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够

    所谓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角色行为过程中角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角色行为扮演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角色主体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调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他就能表现出较好的角色行为;反之,则很难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和障碍,而导致不良的角色行为。一些职工在入党前各方面积极要求上进,业务优良;入党后,思想行为大滑坡,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党员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老好人”思想,缺乏同违规违纪行为、工作中的不良现象等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勇气,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党员角色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在因素的影响,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错误思想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错误思潮的影响,必然会对党员尚未完全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务实观念,使人们愈来愈重视自我,使党员的政治理想中掺杂了更多的功利成分,更强调个性独立、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出现脱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员出现角色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乏力

    部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由于受到职工党员业务工作繁重、党建工作人手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完全跟上,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其广度和深度得不到保证,使党员的缺点和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造成一些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滑坡。

    (三)自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由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问题是人脑中深层次的思维活动,相对于一些较为显性的行为、现象来说较难量化和把握,因此,部分国有企业党员更多地强化其在业务学习、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先进性,而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等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使工作业绩成为“硬要求”,理论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的确立则成了“软指标”,自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党员要保持先进性,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通过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上的主观努力,取得人民群众对其角色期望和角色评价的正向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角色认知

    对于角色认知不清或认知不正确的党员,首先要帮助他们矫正角色认知,并尽可能强化他们对角色的认同和内化,只有经过内化的角色行为才是稳定、持续的,而内化的必要条件是理性认知的反复强化。

    一些国有企业青年党员数量不断增大,他们大多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受新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影响较多,经历过的政治考验和党性锻炼较少,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对党的理论、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也不多,他们十分需要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去武装。因此,要严格落实好政治学习制度,对党员要切实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加强先进性教育,增强党性观念,使他们思想上、行动上时时、处处体现出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党员牢固树立“形象意识”,不断锤炼、提升自身的先进性,这是党员角色认知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角色行为

    角色是角色主体依据社会环境和社会期望进行扮演的行为模式,角色主体自身的素质、知识、经验、能力等,是实现角色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

    党员在道德修养、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让他们实现相应的角色功能,达到既定的角色行为模式,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其角色行为。一是针对党建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体系;二是严格党内生活,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三是充分利用党校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四是拓宽党员自我教育空间,增强其光荣感和责任感;五是制定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党员的考核。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在角色行为上保持先进性,即:工作姿态上争先恐后;精神状态上争当先锋;思维能力上识见于先;思想品德上先人后己;生活作风上吃苦在先;创先发展中做“先行者”;落实责任上当“先行官”;观念更新上作“先导”;树立正气上开“先河”。努力践行以上诸条,方能显示党员的先进性,自然也就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爱戴,角色期望与角色评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进角色融合

    社会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特定的社会角色要扮演,并要将与这个角色有关的任务付诸实施。只有当每个人都充分完成他的角色任务时,社会系统的功能才可能顺利实现。显然,人们依照自己认定的角色标准,期望着角色扮演者的角色行为。

    任何一名党员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必然被寄予一定的期望。党员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履行该角色的职能至关重要,而角色融合则是重中之重。这里的角色融合是指党员将个人和党员角色进行融合的问题。依据社会学观点,个人的角色融合程度,不仅仅单纯从个人的态度和个性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而更重要的是从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因此,党员的角色融合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密不可分。在企业内部,党员所处的地位、重要性、被认可程度是其促进角色融合的活动力。作为党建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要积极采取有利措施,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使每位党员都能认识到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对他们的角色期望,增进角色融合;要在科学党的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水平,真正做到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为促进角色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舆论监督,强化角色评价

    对角色进行评价会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智和规范。培养党员具有先进的角色意识必须走群众路线,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相对于国有企业党员来说,其“群眾”除上级领导外,更主要是广大职工群众和客户。党员生活在“群众”之中,工作、学习都与“群众”在一起,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言行举止、道德修养、作用发挥是否具有先进性,“群众”看得最清楚。因此,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职工参与和完善党员角色评价体系,兼顾企业党员既是职工又是党员的双重角色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采取组织上制定党员先进性教育规划与个人制定年度目标相结合、党员民主测评和党内民主评议相结合、组织培养教育和批评整改相结合的“三结合”办法。先进性突出者,予以评优和表彰;先进性不够突出的,应给予帮助、教育,并在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一定限制;对有与先进性严重相悖行为的,应当根据党纪限其改正,限期不改的清除出党。

    党员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贡献光和热,就必须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角色胜任能力,增强角色意识水平,努力把自己锤炼成思想成熟、信念坚定、业绩突出的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10).

    [2]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