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爱心呵护特殊花朵 补偿教育铺出绽放路

    周浩

    

    

    

    “教育本就是个性化的, 我们的教师有能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方红娣说,虽然教师不具有深厚的特教知识,但是以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加上对孩子满满的爱,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个别化的干预和帮助,是有效果的。

    阳光如水,拂过高高低低的楼房,揉开了一双又一双惺忪的睡眼。睡了一夜的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又热闹起来。孩子们像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地涌了进来。

    孩子们就像是顶着露珠绽放的花儿,一朵比一朵鲜灵可爱。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花丛中几株“特殊的花”也傲娇地舒展着。他们是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4年前,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为这些“特殊的花”搭建了特殊的花房——“个训”工作室,培训特殊教育师资,聘请特殊教育专家……建构起他们所需要的“补偿性课程”。“补偿性课程”是新时期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新尝试。“‘补偿性课程就是致力于对幼儿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干预和补偿,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有意义的帮助和干预,有利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犁红说。

    “观察+量表”为“特殊儿童”找到适宜的发展路

    某小班的孩子正在活动室玩。朱金环老师正手拿摄像机跟拍幼儿A。朱金环老师是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返聘的特教教师,退休前一直从事特教工作。观察贯穿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整个干预帮助过程,不仅有前期分析观察,还有后期个性化训练观察、常规教学活动观察等。

    “A是个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方红娣说,4年中,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先后对8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进行了干预。他们主要表现出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倾向。“我们不是医生或者專门的鉴定机构,不给孩子做专业性的鉴定,只是根据鉴定结果和孩子的发展现状给予干预、帮助。”方红娣告诉记者,开展“补偿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观察、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为此,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组建了包括园长、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和朱金环老师在内的十几人的观察团。一旦发现有特殊倾向的儿童,他们会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密切跟踪孩子在园生活。“有集体观察,有个人观察,还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观察。”当时为了确定幼儿B具有自闭倾向,方红娣特意安排自己带的高校卓培生参与到观察之中。“他们不了解孩子,可以避免固化印象,能更客观地记录,从而提升观察效果。”每次的观察记录都会存入个人档案。

    初期,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观察一般会持续一个学期,然后才是分析确定要不要给予“补偿”和干预。犁红园长告诉记者:“大范围地调查发现,幼儿园有1%的概率会收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上幼儿园的孩子不需要考试,只有简单的面试,加上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一开始很难发现这些特殊的孩子。”

    教师在做观察记录的同时,会主动展开针对家长的访谈,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发展状况。所有的访谈都有记录。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的记录表分为观察记录表和访谈记录表。其中,访谈记录表又分为家园访谈记录表和教师访谈记录表两种。

    面对大量的观察材料,如何分析使用呢?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摸索出“观察+量表”的分析评价模式。在特教专家赵锡安的帮助下,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制订了“幼儿园中大班幼儿智力筛查表”和“早期疗育课程评量表”。这些量表并不是判定儿童具有特殊需要的唯一的“尺子”,它们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起构成了评价工具箱。

    “教育本就是个性化的,我们的教师有能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方红娣说,虽然教师不具有深厚的特教知识,但是以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加上对孩子满满的爱,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个别化的干预和帮助,是有效果的。

    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补偿性课程”从观察开始。它针对普通幼儿园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置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目标、适切的计划与方案、有效的实施方式,促进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生活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全面发展,为这些“特殊的花”找到了最适宜的发展之路。

    “补偿课程”令每一个“特殊儿童”绽放

    经过观察分析之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登上了方红娣的个性化训练名单,针对性的“补偿性课程”也随之展开。“补偿性课程”可以看作为他们制订实施的加强版营养计划。在这份营养计划里,搭配有个性化训练课程、阳光课程、差异课程等不同的营养,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保障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幼儿园坚持一人一个计划,并根据《指南》、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等及时调整,确保每一朵“特殊的花”都得到特别的爱和发展支持。

    就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C来说,他每周会有两次“个训”——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所做的个性化训练。“个性化训练”犹如开小灶,补偿其某方面发展缺失或者促进优势提升,有沙盘游戏、逻辑认知、绘本阅读等不同的强化训练内容。“个性化训练”由朱金环老师带着进行。C做“个训”的时候,其他“个训”老师会收集资料,为后续改进、调整“个训”方案做准备。结束之后,“个训”老师填写“个训单”,做到工作留痕。

    每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有一个专属的“个训”方案。例如,针对有自闭倾向的儿童,幼儿园从生活实践、社会交往、认知表达、健康运动等方面予以强化;针对有多动症倾向的儿童,则从专注力训练、教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给予支持。

    如果说“个性化训练”是开小灶,那么阳光课程就是全园孩子都必需的“大灶”,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也要参与。阳光课程是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强调全纳、悦纳、尊重、融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参与活动,但是对这些儿童更加强调情感目标的达成,他们在普通儿童中“溶化”,开放、和谐的集体生活就像是温暖的阳光,能刺激他们生长。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上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支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又为他们制订了专门的差异课程。“所谓的差异课程,就是在集体教学当中,教师要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准备一份专门的教学方案。”方红娣说。例如,当教师组织开展“认识3”的集体活动时,要有专门适宜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的操作材料、问题及评价方式等。

    这份差异课程,课程目标是特殊的,评价方法是特殊的,实施过程也是特殊的,这里的特殊指的是个别化,就是最大限度地贴近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能够在适宜的成长路上奔跑。

    差异课程需要教师彼此配合。“如果班级里有一个特殊儿童,就可能会占用一个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方红娣告诉记者,他们摸索出了“合作教学模式”——为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所设计的一种教师之间的合作形式。“一位教师组织实施全班教学,另一位教师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身后,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每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有独属的课程方案,“补偿性课程”的实施建立在每一位特殊儿童个别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特殊儿童自身和具体需要出发,制订IEP计划,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些不同的“营养课程”强壮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弥补了他们的发展劣势,为他们开掘出更多发展潜力,赢得了更多的绽放机会。

    从第一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到现在,经过实施“补偿性课程”,已有两名特殊儿童顺利回归主流教育,一名儿童顺利升入小学……

    家园默契配合,合力推动“特殊儿童”发展

    “补偿性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又是如何做通家长思想工作,令其放下包袱,主动配合的呢?家长配合与否是“补偿性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也经历了从不配合到配合,从不信任到信任,从隐瞒到坦诚相告的过程。

    “家长一开始有担心和顾虑是正常的,他们害怕孩子暴露‘缺点后在幼儿园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方红娣说,有的家长会故意隐瞒孩子存在的问题,甚至个别极端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存在问题。

    “家长看着孩子从出生一点点长大,慢慢学会很多东西,这是一个纵向对比观察,因此他们看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可是一旦进入集体,与众多孩子作横向比较,问题就容易凸显出来。”

    幼儿D的父母就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自闭倾向。他们坚持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不需要纠正,更谈不上配合幼儿园了。幼儿园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先做通了幼儿家中另一位亲戚的工作,再由这位亲戚出面劝说D的父母,家长方开始配合幼儿园工作。刚开始,家长接受得很勉强,直到D接受“个训”之后情况明显好转,家长才慢慢理解幼儿园。

    犁红园长说,“补偿性教育”是有着“冒险”成分的爱的教育。面对特殊儿童,家长是焦虑的,本能上对一切和孩子相关的行为都抱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怀疑,即使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也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燃起怒火。

    某周三上午,某个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所在的班级正在举办家长进课堂活动,但是个训时间又不能耽搁,于是,朱金环老师就带着该幼儿去了个训室做“个训”。当该幼儿家长看到别的家长传递的照片后,发现少了自己的孩子,便怒气冲冲地跑到幼儿园,质问幼儿园“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带孩子进行‘个训,并强调孩子需要参加集体活动”。

    面对家长的怒火,方红娣播放了该幼儿做“个训”前后的录像,鲜明的对比就像是一阵及时雨,立刻浇灭了家长的怒火。这个时候,前期以及“个训”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档案材料再次发挥了作用。方红娣告诉家长,人在集体当中,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在参加集体活动,要看他在集体中的状态,是积极参与的还是游离的?“个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能够尽快融入集体。“个训”有固定的时间,如果缺一次,孩子的发展就可能慢一分。

    “参与‘个训的主动权完全在家长的手里,家长有权决定是否参与。”当天下午,这个孩子的家长就表示继续参加“个训”。

    在争取家长支持方面,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还创造条件,邀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家长到园观摩,了解幼儿在班集体中的表现。方红娣说,事实胜于雄辩,让家长自己观察比较,家长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差距,然后再与之沟通,效果会更好。

    家长的信任是建立在幼儿园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坚持为孩子好,在幼儿园大力倡导关爱特殊儿童,营造全纳氛围。例如,有特殊需要的儿童D在园三年,从来没有受到过歧视。这得益于班主任的引导和全园老师共同的关心及爱护。刚入园的时候,D所在的班级教师就开始营造这样的氛围,D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大家都应该帮助他。通过三年持续不断地教育,普通的孩子在帮助D的同时懂得了关爱,D也收获了小伙伴温暖的帮助,获得了成长。

    在配合方面,幼儿园会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继续延展“个性化训练”。如针对有自闭倾向的儿童,幼儿园会指导家长注意时刻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家里来客人的话,提醒孩子主动和对方打招呼……”坚持为孩子发展负责,家园群策群力,共促“特殊儿童”发展。

    “通过实施补偿性课程,我们看到了家长和孩子的进步,也看到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犁红园长说,实施“补偿性课程”不单是对“特殊儿童”有促进作用,对整个幼儿园良好氛围的塑造和整体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特殊的爱给予“特殊的儿童”

    这份特殊的爱始于2015年。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遇到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C。接纳与否?摆在了幼儿园领导而前。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给予他们关爱,心里是很难过的。”犁红园长说起开展融合教育的缘起,之前幼儿园也遇到过一个特殊儿童。这个孩子情绪无常。正喝汤的时候,他却将汤泼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脑袋上……当时,幼儿园只好忍痛令其退园。

    现在面对幼儿C,接纳他依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幼儿园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干预设施,能否给予他适宜的发展支持?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之间能否融合?教学如何展开?……好在C的情况并不严重。截至记者采访时,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补偿性课程”实施的对象在发展缺失方面都具有“輕微”的特点。这也是犁红园长决定开展融合教育的基础条件。

    为了让这些“特殊的花”能够绽放得更加漂亮,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决定接纳C。以方红娣为领导的“补偿性课程”研究团队随即成立。“当时也想招聘一个既懂得学前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但是编制申请没有通过。”方红娣就带着大家自学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聘请特教专家到园培训教师,指导开展特殊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精心打造了两个“个训”教室,添置了硬件设施和教学具,使针对性的干预有了保障基础。就这样,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在摸索中开始了“补偿性课程”的探究与实践,为这些“特殊的花”绽放浇灌,施加阳光,添加养料……这在全省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6年,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补偿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被选为江苏省前瞻性教育实验改革项目,并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出,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经过4年的摸索实践,“补偿性课程”初见成效,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形成了“信息收集——行为确认——类型定位——制订IEP计划——补偿性课程实施一资料整合——阶段评估——新一轮课程实施—一制订IEP计划……”的课程实施模式。

    采访结束,当记者走出幼儿园,阳光洒满城,到处都明亮了起来,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因这份“特殊”更亮丽。阳光下,那些“特殊的花”经过“补偿”,必定会在未来绽放出耀眼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