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刘琪 罗旭靖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政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当前时代条件下,“工匠精神”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注重“工匠精神”、“匠心”的培养与塑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十分紧要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在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建设、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师层面都存在着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也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思政; 工匠精神;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166-002

    虽然现在“中国制造”无处不在,可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正在摆脱“制造大国”的标签,正努力朝着“创造大国”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卓越的工匠精神并以此为基点加强思政建设,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具有“匠心”的专业人才成了十分紧要的任务。我国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潮流,加快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并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使理论与实际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并加速教师队伍建设,使高职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1.“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实力的提升和各项战略的稳步有序推进,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匠心人才是国家当今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两方面的融合,笔者从社会、学校、教师队伍三方面进行了对应分析。

    1.1社会方面:社会上,有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略有偏差

    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认定很多都偏重于“才”,却忽视了“德”作为“才之帅也”的重要作用。而由于社会与家庭方面的忽视,很多学生也没有对学校的思政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求快、求省的浮躁风气悄然兴起,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深,大家纷纷呼唤“工匠精神”与“匠心”的回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思政建设,注重培养“工匠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1.2学校方面: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将职业教育十分狭隘地理解成单纯的技术传授,却没有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只看到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传授的必要性,片面地对技能实践和实训教学进行强调,却在日常教学安排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许多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的情况。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不能抛弃陈旧的僵化思想,认为思政教育是独立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之外的“思想品德课”,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视为独立的部分,不能将二者结合,这样就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对专业素养的辅助作用,也使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更是将“匠心”与“工匠”割裂,很明显,这非常不利于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1.3教师队伍方面: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识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正如《师说》中所言:“师者”应该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身的任务与责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师者之道。但教学的现实却是: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扫门前雪,各司其职,互不关心。日常教学安排中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的高职教师思想僵化,紧紧抱住老思维不放,狭隘地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已,只是思政教师还有学校辅导员的教学职责。现在,思政格局仍然是许多高职院校的短板,思政建设的建立与健全急需更上一个台阶。

    2.“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制约因素的对策

    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需要顺应潮流,加快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并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笔者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2.1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切合国家需要的、优秀的“匠人”,首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为学生锻造一颗“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一颗富有敬业精神的“爱岗心”,更是一颗充满坚定信念与责任担当的“爱国心”,一颗能经受住考验与诱惑仍然秉持自我、坚定不移的“初心”。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就是把“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主要渠道,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的“大国工匠”。

    因此,在教学安排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工匠精神”教育。在實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多采用情境案例教学的方法,引用典型案例素材,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匠心”案例,使“工匠精神”不再是老师教学计划中的“死内容”,而是树立在学生身边的一个个“活的标杆”。将具有感染性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感人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教学内容和思政教师所传达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与认同。例如,在上思政课时,教师可以在思政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在涉及“职业道德”内容的时候,将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匠心人物”、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相交融,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与扎实。并可以通过开展报告会与学习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安排中也应该改正之前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的不足,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工匠精神”如空气一般充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会与生活细节之内,使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社会上实习乃至工作,都能把“工匠精神”记在心里落在实处,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与工作准则。

    人注定是要融入社会的,没有人能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永远生活下去,绝大多数的专业人才都将在经过学校的教育之后投入社会,将个体生活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而只有切实地融入社会生活,在实际工作中秉持“匠心”,才能把老师的言传身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工匠精神”教育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学的时光是十分宝贵且转瞬即逝的,在校期间应涉猎各类书籍、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而到了社会生活之中,则要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使工匠精神能够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训中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一定要以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出发点。只有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才能真正输出“工匠精神”的专业型人才。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习成长小组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提供空间,让广大思政教师在交流中不断探讨、借鉴与交流,并对优秀教师作品进行学习和展览,选先进、学先进。在当代大数据发展前提下,各教师应该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授课,真正把教育放在最前沿。最后,學校制定优先发展战略对于培养和发展“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在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助推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将打破旧模式,创造新奇迹、新征程。

    2.3建立健全高职学校思教体系

    要想合理的安排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制度与体系建设是前提与重中之重。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下,以上两点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建立完善的高职学校思教体系则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与切实行动。

    各个职业院校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在教学中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交流与探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各展所长,共谋蓝图。

    3.结束语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风气”这些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指示与方向。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匠心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不仅是崭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科学制定培养“工匠精神”发展战略,将树立“匠心意识”,培养“匠心团队”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罗菊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

    [2]张文财.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D]东华理工大学,2018

    [3]任镕.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