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的档案式保护研究

    摘? 要:信阳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省交界,被称为“三省通衢”,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信阳民歌是“大别山风、淮河水韵”,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信阳民歌在大众中的影响逐渐衰微,甚至濒临灭绝。用建档的方式对信阳民歌进行保护,建立信阳民歌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信阳民歌,传播信阳民歌。

    关键词:民歌档案;信阳民歌;档案式保护

    Abstract: Xinyang folk song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folk,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Henan, Anhui and Hubei provinces and is called "thoroughfare of the three provinces", which has formed its unique and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ness. Xinyang folk songs are "the wind of Dabie mountain and the water charm of Huaihe river", which have aesthetic value, artistic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nfluence of Xinyang folk songs in the public gradually declined, even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To protect Xinyang folk songs in the way of filing, establish Xinyang folk songs database, can better protect and inherit Xinyang folk songs, spread Xinyang folk songs.

    Keywords: Folk song Archives; Xinyang folk songs; Archival protection

    河南省的最南端信陽市,被誉为“茶都”。这里被称为“三省通衢”,交通便利,是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地。信阳民歌是信阳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其广泛流传在信阳市境内及各县区,尤其是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新县。作为我国汉族民歌的瑰宝之一,信阳民歌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风格,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娱乐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1][2]由于信阳民歌的发展存在诸多困境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档案式保护策略。1 信阳民歌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1.1发展现状。自2008年信阳民歌进入第二批我国“非遗”名录后,它的传承和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受到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和潮流风尚的影响,除了一些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的农村,现今依稀还有一些老年人和少数茶农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传唱信阳民歌之外,信阳民歌中不少有价值的传统歌谣由于长期无人传唱,现已经濒临灭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虽然在信阳民歌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信阳民歌并没有向前继续发展而是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信阳民歌的生存发展长期处于困境中,信阳民歌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1.2面临困境。信阳民歌虽具有清新靓丽之韵,但其格调较为单一,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信阳民歌略显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信阳民歌的发展和传播受到阻碍,信阳民歌的发展整体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首先,信阳民歌大多以民俗活动为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伴随着信阳民歌产生的民俗现象不复存在,信阳民歌失去了其载体以及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信阳民歌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亡。

    其次,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冲击,使得很多年轻人开始接触大量的外来流行文化,青年人开始对本地传统民歌的演唱审美产生排斥,学唱信阳民歌被看成是过时、保守的象征。年青一代对信阳民歌感情淡漠,传统民歌在他们内心甚至成了“土包子”的代名词。

    再次,信阳民歌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传承人相继离世,会唱信阳民歌的人日益减少,后继乏人。老一代信阳民歌手越来越少,传统民歌正在逐渐丧失其生存语境,演唱信阳民歌的人越来越屈指可数,甚至只有一些偏远农村的个别老人闲来无事才会哼唱几句。

    最后,信阳民歌民间创作队伍较薄弱,缺乏专业的人才、专门的发表期刊以及专门的传播媒介。信阳民歌植根民间,信阳民歌的创作大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小农经济的瓦解,劳动方式发生改变,大批劳动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务工,由于脱离了民歌创作的生态环境,加上信阳民歌作为人们交流感情的媒介功能日益彰显陈旧乏力,没有专门的发表园地,最终这些都导致了信阳民歌的创作人才匮乏,新民歌的创作领域呈现空白。2 建立信阳民歌档案

    建立信阳民歌档案,用建档的方式对信阳民歌进行保护,重点是要借鉴档案工作方法,对有关信阳民歌的资料进行全方位收集、整理和保管,为保护与传承信阳民歌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

    2.1 信阳民歌的文字资料。信阳市各级政府、各文化部门对于信阳民歌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16字方针,组织各级部门搜集、记录和整理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是融“大别山风、淮河水韵”于一体的艺术珍宝,其风格多样,数量繁多,可以说河南民歌在信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共收录信阳民歌224首;1991年王道云主编的《河南民间文学集成·信阳地区歌谣卷》一共收录信阳民歌849首;1992年王道云、陈有才编著的《信阳地区歌谣卷》共选录2000多首信阳民歌;201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与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编著的《信阳民歌》共收录信阳民歌308首。此外,各县、乡(镇)也都纷纷建立信阳民歌手档案,搜集和整理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若干。经过这一系列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信阳地区的传统文化,有效地避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对于信阳民歌的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对信阳民歌的文字资料采集,我们可以在技术上采用国际音标进行双音记谱,充分利用民族音乐学及语言音乐学的相关方法进行田野采风,在总结前人已经开展过的工作基础上,全方面多角度地采集原生态信阳民歌,征集信阳民歌手抄本,等等,通过各种新技术和学科手段继续扩充信阳民歌文字资料的储备。

    2.2 信阳民歌音像资料。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来自田野采录的音像资料变得更为生动真实,通过对民间传统艺术的音像录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化保护,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岁月变迁带来的主观曲解或者是人为破坏。利用现代科技,把人类祖先创造的千姿百态的声音遗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建立传统音像数据库,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统音乐资料在更广泛的地区和领域传播,使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地区传统音乐文化。[4][5]

    信阳民歌跨越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又辉煌的音乐文化遗产。目前,我们所收集到的关于信阳民歌的音像资料还不是很多,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受限,收集和整理信阳民歌的相关录音录像还不够齐全。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建立信阳民歌音乐数据库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加大对信阳民歌采集工作的投入,将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数字化、网络化,同时实现网络的同步存取,从而更好地传扬信阳民歌,更大地提升信阳民歌的宣传力度和传播广度。

    2.3 信阳民歌的传承人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保护对象就是保护其传承人。传承人的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有了传承人,才得以将我国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精粹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并且使这些音乐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传承人是我们的“活化石”,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大事。

    信阳民歌的传承人是信阳民歌的“活化石”,也是信阳民歌的“资料库”。他们亲身经历、见证并推进信阳民歌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建立信阳民歌档案应注意全面收集整理信阳民歌传承人资料,因为这些资料才最能体现信阳民歌的存在价值。信阳民歌的传承人资料主要包括传承人的自身相关情况及教育文化背景,传承人参与传承信阳民歌的相关活动、传承状况等。信阳民歌是由生活在这一文化空间的信阳民众共同传承的,它是信阳地区民众共同的财富。因此,对信阳民歌传承人资料的收集注意应不仅包括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民歌手的个人资料,还应包括记录信阳当地民众传承信阳民歌的民间集体活动资料,建立信阳民歌的传承人个人的活动档案, 还有传承人群体的活动档案。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加全面地收集整理信阳民歌资料,分析信阳民歌的兴衰原因,最终使信阳民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3 信阳民歌的档案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我国档案界也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一个新鲜的事物来进行关注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而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在不久的将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都将会转变成为非物质文化档案而保存下来。

    3.1 档案式保护。所谓档案式保护,指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和原始材料进行客观记录、整理和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是将无形的文化遗产用文字或者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形成图像、音像等有形的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一种特定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存档,这是一种将无形变为有形的创造,并且将这种创造的结果进行保留和利用的一种模式。[7][8]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档案家族的新成员,它与其他档案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以及其自身本来都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和其他档案一样,遵照我国的《档案法》进行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也都应遵循《档案法》中规定的行为准则。

    3.2 信阳民歌与档案式保护。信阳民歌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已形成了博物馆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生态圈式保护、档案式保护等模式。[9][10]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就提到过建档保护,我国于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十三条更是明确地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在实践上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尝试。

    信阳民歌的档案式保护要依法管理、科学建档,这将是未来的信阳民歌档案工作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信阳民歌的档案式保护不仅需要强调其具体运作过程,而且更需要的是正确理解信阳民歌的档案式保护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信阳地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实现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保护,通过动态的档案存储,最终实现信阳地域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创建信阳民歌动态档案是建立在多媒体数据资源库的基础上的,通过编辑处理信阳民歌的动态档案,挖掘信阳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及其呈现的内在音乐元素,通过创新和发展这些要素创作而成的新民歌也可以被记载并进入档案进行保存。参考文献:

    [1]赵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信阳民歌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1(6):19-24.

    [2]郭德华.“非遗”保护语境下的民间音乐文化价值体现——以豫南皮影戏为例[J].四川戏剧,2015(10):83-87.

    [3]李晓城.简论信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及传承保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03-106.

    [4]李敬民.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7-100.

    [5]郭楠楠.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維[J].青年文学家,2016(3):160-161.

    [6]王晓灵.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思考[J].档案,2008(1):57-58.

    [7]徐欣云,张震雄,李小敏,杨培玉.档案“泛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J].北京档案,2015(5):32-34.

    [8]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30-31.

    [9]李琳.浅谈仫佬族民歌的档案式保护[J].云南档案,2014(7):40-42.

    [10]李琳,滕志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从静态走向活态——以仫佬族民歌档案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1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