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给阅读插上翅膀

    王玉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必然会留下许多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空白,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创造的余地。充分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大有裨益。

    一、在文章的情节空白处进行想象

    文章的一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洁的地方,为读者留下“空白”,若将这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想象性情节,能达到续接文章思路、提高感悟能力的目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河岸上的具体情景、人们的心态和语言等,在脑海中进行画面补充。还可以“河岸上的枪声”为题,进行练笔,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感悟。又如《再见了,亲人》中,“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从小金花的等待到第二天的噩耗传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事情发展的逻辑上都有一段空白。由此,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让学生讨论小金花回村后的一系列活动。经过学生的合作与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组画面:夕阳下,夜幕降临时、睡梦中、凌晨……小金花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小金花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及母亲牺牲给她带来的难以言喻的悲痛,揪心之余自然而然激起了学生对小金花的同情与崇敬之情。

    二、在文章的省略处进行想象

    文章的省略处有明显特征,它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昭示:这里有话,只是未讲。因此,在省略处进行想象,更具有美学价值。如《穷人》一课,课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和学生一起学到此处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再创造,模拟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艺术空白的内蕴,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巧补空白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思想感情得到陶冶,求异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又如《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处省略:“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这里的省略号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朝鲜大嫂的感人形象,进而深刻地体味到“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的友谊?”一句中强烈而深沉的情感。

    三、在欣赏文章的美感时进行想象

    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往往是借助聯想表达出来的。如在阅读《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看投影(月下大海三幅图),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欣赏美的意境,唤起美感,引发联想。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形象的话描述这三幅画面吗?进而围绕月下大海说一段话。学生茅塞顿开,一幅幅月下海上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我面对大海,看见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皎洁的月光洒在大海上,海面上银光闪闪,仿佛无数银白的鱼儿在跳跃……通过想象,学生们更加体会到了贝多芬的乐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四、在文章的结尾处进行想象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似断非断,余味无穷,而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向深处、向课外延展的最佳处。如《再见了,亲人》的结尾处,有教师草率地把“亲人”单方面理解为“朝鲜人民”,而忽略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这一基本前提,将双向的情感引导和思想归宿淡化成单向的。因此,在教学这一略写片段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在火车启动之际,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换位想象,让学生体会萦绕在朝鲜上空的“再见了,亲人”的话语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课文《穷人》《小摄影师》等结尾处干净利落又含蓄隽永,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就会给学生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