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发声”

    孙学涛

    摘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面对新的传播环境、新的舆论环境、新的技术环境,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如何有效整合,放大一体效能,发出好声音,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作为一家地市级都市类传统媒体,《许昌晨报》在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不断努力探索,在各类媒体的喧哗声中,坚持发出“好声音”、唱响“主旋律”,取得一些经验。

    关键词:媒介融合;发声;新媒体;主旋律

    近年来,《许昌晨报》针对中心工作发声更响亮;创新传播手段,让发声更有力;紧贴民生、紧拥时代、紧抓基层,发声更亲切;不断锤炼队伍、强化人才支撑,发声更有底气。

    一、发声更响亮: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形成强大舆论场

    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纸媒改革几乎成为每一家报业集团正在考虑或正在实施的策略。纸媒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主要参战者,其作为“党的喉舌”的职能不仅不能削弱,反而更要加强。

    《许昌晨报》作为河南省省辖市许昌的主流媒体之一,肩负着引导舆论、服务读者的重要使命。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报纸如何改革,但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方向不能变。

    《许昌晨报》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讲稳定的高度,紧紧围绕许昌市委、许昌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讲政治,讲党性,体现公信力、树立权威性。坚持正确、健康的新闻观、是非观,注重凝聚和释放全市各层面的正能量。树立明确的价值标准,决不在众声喧哗中随波逐流,决不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放弃责任和使命,决不为了一时的流量和点击率动摇自己的使命担当。

    二、发声更有力:打造全媒体,创新求突破持续扩大影响力

    2007年5月,《许昌晨报》的报头口号从“体现新闻的力量”更换为“做市民有用的新闻”。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口号更改,而是体现着《许昌晨报》办报思路的一次新的变革。晨报要坚持“做市民有用的新闻”的办报理念,要以有用的内容作为服务读者、吸引用户、集聚用户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和办好报纸的终极目标。

    时政新闻,重点是解决政府与市民的信息对称问题。认真做好时政新闻,就是要在创造性地配合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上下工夫,要在政府与市民百姓相关利益的交叉点上寻找突破口。一句话,要把政府正在思考、着力解决的相关民生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好。

    民生新闻,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按照有用阅读的理念,从传统的报道思路中跳出来,不要就现象报道现象,而是在“如何便民、利民、惠民、悦民”问题上寻找突破口。要把最有用的信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来;要把最有用的资讯,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挖掘出来;要把最有用的资讯,从突发事件中梳理出来。

    我们坚持多用图片、图表呈现新闻事件。读图时代,图片、图表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我们运用图片、各种制图软件,把晦涩难懂的语言、需要诸多笔墨表述的现象,通过图片、图表、漫画、3D效果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在遵循版面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留白、增加设计元素、强化文字与图片的搭配方式,增强版面语言的视觉冲击力和美观度,要强化稿件、凸显美感、盘活稿件、生动版面,最终达到方便读者阅读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纸媒的品牌使用新媒体传播纸媒声音,2011年开通《许昌晨报》官方微博,2014年开通《许昌晨报》官方微信,2019年开通《许昌晨报》官方抖音号。针对这些新媒体的各自特点,我们将采集的信息进行不同方式呈现,将纸媒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泛、更有力。

    三、发声更亲切:采访抵现场,心灵更贴近,聚起强大感染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四力”,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激励广大宣传思想工作干部积极作为、开拓进取,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新闻界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只有真正到基层去,近距离观察广大市民的喜怒哀乐,反映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帮群众解决问题,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他们培养感情。

    我们坚持面向基层“抓活鱼”。在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茶开展的当下,《许昌晨报》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锤炼“四力”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结合点,科学统筹、精心策划,推出大型体验式专题报道《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记者行》,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头戏,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现了特色、传播了经验、牛段炼了队伍,让人聆听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坚实步伐,实现了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的新突破。

    乡村振兴i己者行,让农民“唱主角”“当主演”,语言鲜活、接地气。只有用农民的语言,讲好农民的故事,才能让把最好的声音,融入时代的大合唱,才能让农民的声音成为“主旋律”。

    地市级媒体,本身具有省级媒体、全国性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距离群众更近,更接地气,地市级媒体工作者更容易与读者心相近、情相连。《许昌晨报》化优势为强势,脚步向下走,眼睛向下看。事实证明,对于地市级媒体来讲,越贴近群众越有亲和力,越贴近群众越有感染力,越贴近群众越有影响力。

    四、發声有底气:开展大练兵,着力强队伍,释放媒体新活力

    《许昌晨报》创刊伊始,我们便提出“报成气候人成材”这一口号。近年来,一些同志成了中坚力量,一些同志成了名编辑、名记者。这是可贵的财富,这是媒介融合发展、壮大的基石。

    当下,媒体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地市级媒体要想守住自己的地盘,做大做强,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

    对此,《许昌晨报》注重人才培养。鼓励记者、编辑开设专栏、栏目,通过专栏、栏目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继续把“传帮带”这一办报之初的法宝发扬光大,资深记者、编辑自觉担当,手把手教年轻记者、编辑写稿子、编版面。放宽视野,多涉猎不同领域。一些原来只会搞传统媒体、办报纸的人才,需要转型为适应多元化业态的人才;一些原来只会单打独斗的人才,需要迅速锻炼,成长为能够带兵打仗的CEO式人才。一些只会写稿子、编版面的人才,更要学会使用新媒体,拍图片、录视频,通过编辑软件,将短视频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我们用有趣、有爱、有用的思维和标准遴选素材、写作稿件、编排版面,采访、录制视频,纸媒与新兴传媒平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不断开创媒介融合新境界,为群众生活提供各类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