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中国电影类型策略

    聚焦 周艳

    

    从正式进入院线的50部影片样本进行分析(如图1),可以看出2018年中国类型电影的数量分布状况。其中产量最多的前三个类型分别是喜剧、魔幻和爱情影片,其次是黑帮、侦探和青春题材影片。在截至目前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中,跻身前25名的国产电影有13部,其类型分布状况(如图2)。其中拔得头筹的影视类型主要是魔幻和爱情,但是其中都掺杂了喜剧的成分。由此可见,2018年中国电影进入院线发行成功的主要类型是喜剧、魔幻和爱情等三种题材。2018年中国票房排行榜前25名中国电影占据的比例从32%上升到了52%,相比2017年第三大票仓——日本本土电影占据票房的56%,中国电影类型已经逐步缩短了国有票房占据的比例。究其原因,中国类型电影在近年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中,根据观众的反馈在叙事策略上进行了有力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依然在相应的症结上亟待突破。

    一、主旋律电影向主流电影的转变

    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洪森答记者问的采访中,把《建国大业》和《战狼》作为主流电影的标杆,而不再提主旋律电影的概念。2018年获得中国票房冠军的《红海行动》,还有作为清华大学纪念影片的《无问西东》都可以作为2018年度主流电影转型的杰出代表。主流电影代替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特征在于要注重类型电影的叙事性和有效的宣教效果。《红海行动》采用了和《战狼2》相似的叙事逻辑,充满了动作片的紧张刺激感,在富有冒险意味的域外援救行动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作为清华大学命题作业的《无问西东》,更是以三个清华学生特殊年代中的烈火青春,在交叉叙事中通过特殊的使命与责任感,及惆怅的爱情故事来表现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大学之“道”。

    “对类型化的理解,除了稳定且动力强大的叙事模式、独特的空间表现、类型化主人公等,还有类型电影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虚幻缝合当前社会文化矛盾的隐蔽宣教功能。”[1]上述主流电影在传递民族使命,青春中华道义责任之时,在富有节奏感的类型叙事中充满戏剧张力,达到了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由于政府扶持的缘故,也使得类似主流电影的传播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但该类影片在“走出去”时遭遇的冷遇为相应主流价值的传播造成了障碍。如何在传播主流价值的叙事创意中回归民族的现实,并且试图找到人类命运共通的矛盾与价值观,是主流电影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竞争力,实现更为广博传播力的困境。

    二、地图与现实之间的现实主义

    《我不是药神》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和政府相关药物政策的调整实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类型功能的最大体现。这部电影在虚幻缝合现实潜在的医患矛盾的同时,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并最终引发主流价值观念的修正。《我不是药神》在充分发挥“他人引导”的功能,反观“母体”,传递“爱”与“救赎”这样的主流价值观念时,完成了类型电影的“神话制造”。此外,反映校园霸凌的《悲伤逆流成河》,残疾婴儿被弃的《宝贝儿》,离异家庭幼儿抚育问题的《找到你》等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也以现实敏感问题为主要叙事核心,在观众当中引起了相当的反响甚至争议,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母体”的修正,促成了现实中相关矛盾的化解。

    爱森斯坦曾说:“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从现实主义的基本立论出发,必须把被再现的影像与其形象表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应把它(即形象)理解为该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们作为实在,也作为呈现,也作为彼此转现而融为一体,不可分离。”[2]上述几部现实主义影片有效践行了现实主义类型的精神。同时在叙事上借鉴了经典好莱坞叙事的模式,确定的人物,明确的矛盾,清晰的线索和肯定的结局。《我不是药神》中中年危机的药店小老板,从一个浑身缺点的小人物到良心发现,用意外生财的钱倒贴白血病人的药钱,然后在所有病人的送别中被送进监狱。从剧情到电影语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辛德勒名单》的叙事痕迹。而《悲伤逆流成河》在校园霸凌的故事主线中,穿插了美丽而没有结局的青春爱情故事,还有难以启齿的母亲的忧伤,犹如多重旋律交响曲般地奏响了少年的悲歌。《宝贝儿》则显示出新现实主义的气质,大量的长镜头,充满现实质感的方言和造型,尽可能真实地展示了一个长大的弃儿努力为更多的弃儿四处奔波,不惜献出自由和生命的内心挣扎。《找到你》这部关于保姆和雇主纠纷的影片,则采用的是悬疑剧的编剧方式,在重重悬疑的揭秘中表现了职场单身母亲与病患儿母亲的困境。

    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精于发现现实,反观现实的同时,令人不禁想到《黑客帝国》在虚拟世界所生产出来的“现实”,以及好莱坞科幻和魔幻大片所生产出来的关于现实的“思考”,关于现实的“态度”甚至“时尚”。“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所说:“电影、广告、肥皂剧、时尚杂志和形形色色的生活指南不仅不需要模仿现实,而且可以生产出现实:它们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饮食与衣着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3]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应用新颖的创作理念与当代观众对接时,还需适当营造民族文化奇观,不仅从大地上努力寻找现实,还要在“地图”上努力生产出现实,从而让“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产生更大的“他人引导”冲击力与影响力。

    三、拼贴式喜剧的各种变体

    近年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高居不下的爱情、魔幻、侦探、黑帮等类型基本都是喜剧类型的另一种杂糅变体,一起和当代电影喜劇类型组成了声势浩大的电影类型。在图1的50部正式进入院线的样本中,纯粹以喜剧定义的类型影片有12部,但是《捉妖记》这样的魔幻类型,《唐人街探案2》这样的侦探类型,《幕后玩家》这样的黑帮类型,《超时空同居》《21克拉》《泡芙小姐》这样的爱情类型,以及《我是你妈》等青春类型影片,都在剧情编织中有意加入了很多喜剧的情节。一方面在达成原初类型的初衷,努力营造魔幻类型的人性探索和视觉奇观,侦探类型的第三方“介入”与“反观”,黑帮类型的铤而走险与彻底毁灭,另一方面有意在情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喜剧效果,甚至在《我不是药神》这样具有极强现实主义色彩影片中也插入了“囧”和“恶搞”的喜剧效果。对于喜剧的情有独钟,使得中国类型电影的半壁江山带上了浓重的“狂欢”气质。

    以在中国票房上名列前茅的《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2》和《无名之辈》为例,这三部电影的共性在于都是情节荒诞,充满“一夜成名”屌丝气质的主人公,矛盾重重,但是笑点连连消解了正襟危坐的“危机叙事”,达成了一种既紧张激烈悬疑,同时又忍俊不禁,轻松愉悦的观赏效果。像《无名之辈》这样刻意用四川方言来在紧张叙事中制造笑点,也成为中国喜剧类型电影日趋频繁采用的一种风格。与剧情的“狂欢”和票房的火爆相比,依然是高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差。

    影视创意试图将多种类型元素融为一体,乃是当前世界电影叙事创意的主流。好莱坞科幻大片都纷纷将侦探、黑帮、家庭情节剧、动作以及不同经典银幕英雄融为一体,超越固有类型界限提供精彩的“视觉盛宴”。但是“盛宴”并不等于“狂欢”,电影最终需要的还是一个“好故事”。“故事本身讲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正面或反面教育,即英雄们的尝试获得的成功或遭到的失败。这些成功或失败不是建立社会体制的合法性(神话功能),就是表现既定的体制(传说、童话)所具有的正反整合模式(幸福的英雄或不幸的英雄)。因此,这些叙事在一方面可以规定能力标准——这是叙事被讲述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标准,另一方面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评价社会现实或可能是现实的某种可能。”[4]观众的观赏趣味取决于整体视听文化的耳濡目染,一个“狂欢”的电影趣味必然是在和观众互动中逐步滋生盛行。但这种相辅相成的电影类型审美趣味毕竟不能代表优秀电影所要表达的故事性,甚至难以走出国门达成更为广泛意义的共鸣。

    作为大众文化和娱乐消费诉求的喜剧类型,以经典喜剧来要求固然不切实际。但是是否能有优秀的喜剧类型电影,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意义的创意,透视着生活浮华泡沫背后的艰辛与苍凉。让观众能因获得生活的意义而发出“天使的笑”,同时也能洞悉蜘蛛网般生活虚无意义之后“魔鬼的笑”。无论天使还是魔鬼的笑,都不再仅仅是狂欢的浮躁以及观赏完的空虚落寞,总会因为故事的“笑”而留下余味,获得“秩序”——这也就是电影“他人引导”的功能。若失去了这一功能,电影就只剩下了娱乐消费的工具,并最终将在网络媒体兴盛的时代最终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青春爱情题材叙事的大胆创意

    随着中国电影观众日趋年轻化,不同的电影类型也有意在内容创意上向年轻观众靠近,力图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大的共鸣。从《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致青春》系列电影之后,“青春题材”类型脱颖而出,带动了大量影视创意的涌现,成为近年广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尤其是爱情类型的剧情片,经常和青春题材交织在一起,其中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就爱情题材而言,《后来的我们》《前任3:再见前任》与《超时空同居》等三部电影跻身票房前列。而《你好,之华》则在岁末的“岩井俊二”粉丝群及相应受众群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几部爱情类型影片均以“美丽而没有结局的爱情”,深切怀念了一代人惆怅青涩的青春。如果说家庭情节剧是以母性的拥抱对于社区的回归作为指向,那么爱情类型剧多以曲折的感情纠葛作为叙事的线索。和世界上多数爱情类型片相比,这三部颇受欢迎的爱情类型片体现了新颖的创意。《后来的我们》以恋人重逢和彼此的回忆交叉展开叙述,表现了年轻时对于人生的懵懂和无力。《前任3:再见前任》以分手后的渐行渐远,来表达年轻人感情的脆弱浮躁和面对现实变换的无力感。《超时空同居》则采用时空倒错的魔幻方式,以年轻男女错位的相遇揭开了各自人生的秘密,并且重新修复了人生的遗憾。这三部爱情电影都超越了浪漫故事的俗套,也没有大团圆结局的套路,故而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

    相比以上几部爱情电影,《你好,之华》因为岩井俊二导演与众不同的角度,使这部影片带上了日本青春电影清新怀旧的气息,和充满惆怅与想象空间的节制的结局。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情书》,21世纪的这一新版“情书”,只可惜已经很难在中国新一代年轻观众中激起同样的“情书旋风”。在中年人略带矫情和充满“中年危机”的回忆中,逝去的爱情和逝去的人显得虚无缥缈,并和已经充满沧桑的中年显得格格不入。

    青春题材影片《狗十三》《快把我哥带走》《我是你妈》和《大师兄》等影片虽没有跻身票房前列,但是都在相应观众群体中激起了相当的反响。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悲伤逆流成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青春類型影片,只是因为强烈的现实意义故而归类在现实主义类型影片中。和以往青春题材影片相比,2018年这几部影片表现了相当大程度上的转变,体现了“故事”本身相当的深度和新颖的叙事角度。《快把我哥带走》采用梦境与现实互换的方式,让少女懂得了哥哥顽劣背后的牺牲与担当。《我是你妈》通过母女两代人不断升温的矛盾,直到母亲的重症离世才得以化解。《大师兄》则采用的是功夫教师和中学生之间充满“杀气”的故事,表现了中学时代充满戏剧性的青春插曲。这三部电影中少年最终的释怀和对于“秩序”的回归,虚拟化解了现实青春成长的矛盾,完成了类型叙事的功能。相比《小时代》系列过于时尚拼贴的华丽青春爱情,这三部电影对于现实矛盾的把握可谓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比之下,《狗十三》因为对于青春矛盾“不缝合”的结局,带上了艺术电影特殊的“意味”。在破碎家庭中长大的少女因为缺爱,也因为热爱物理,故而把所有的爱寄托在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上。但是由于爷爷的疏忽弄丢了第一只“爱因斯坦”,无论少女怎样狂热地寻找,大人世界给予她的是粗糙的误解和迟钝的回应,最后父亲的打骂逼迫她接受了另外一只虚假的“爱因斯坦”。当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进狗肉店,少女彻底绝望了。少女的妥协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心疼”,可是我们都或多或少这样在成长中丢失了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像《狗十三》这样透过“家”来反思“国”之权利机制与个体关系的青春题材影片,可谓是该类型影片相当具有反思力度的一部影片。这部电影对于当代青春电影的启发就是除了关注青春的现实,或者可以更深入青春的精神世界与内心生活。让内心世界的那些被隐藏的令人惊异和波澜云诡的景致,从而更加突出青春生活的各种矛盾,继而引起对于现实更为深广的关注和思考。

    五、魔幻类型质感的呼唤

    随着电影特技制作技术的提高,魔幻元素在中国类型电影中被广泛采用。除了魔幻类型电影《西游记》系列,《捉妖记》系列,网络大电影《古剑奇谭》等影片之外,恐怖片《沙海》、喜剧《祖宗十九代》、青春片《快把我哥带走》、爱情片《超时空同居》等等都采用了魔幻元素,通过奇幻的剧情和动漫特效,营造出特殊的视觉奇观,有力推动叙事的发展。魔幻剧情构思与魔幻的視觉效果,正在日益成为中国类型电影叙事的重要元素,成为中国类型电影特殊的视听特性。

    跻身票房排行榜前列的《捉妖记2》和《西游记之女儿国》,是近年来高居榜首的魔幻电影类型。新一代中国魔幻类型电影在动画原型造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捉妖记》中的小妖形象,尤其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深切喜爱。《西游记》系列影片中的主角造型,增加了许多视觉奇观的创意。这些魔幻类型影片显然受到好莱坞魔幻类型叙事的鲜明影响,天外生物与地球人之间的关联和无休止的不相融的斗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回归了“亲情”“爱情”与“友情”的价值观归属。和《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经典的魔幻类型影片相比,《捉妖记》系列是一个相似的本土化成功创意。其中中国古装的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增强创意的文化厚度和历史内涵。而《西游记》系列影片通过一个可以和好莱坞超人英雄媲美的中国传统英雄,以盛行的魔幻风格来讲述一个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可是其间所形成的鲜明的矛盾依然是高票房回报与低口碑之间的对比,以及经典叙事流于狂欢和庸俗化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捉妖记》和《西游记》开创了中国魔幻类型电影风格,也以其本土化的新颖和新鲜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但现有风格的一再重复,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魔幻创意中的中国文化内涵。

    魔幻和科幻最大的区别是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为特征,而后者则是注重科学的设想和对于未来的幻想。相比较而言,前者更注重人性的探索和内心世界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披上一件来自外太空想象的外衣,这就是源自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意。在中国日益涌现的魔幻类型影片中,充满了历险的视听奇观,却少见梦想、精神和充满反思精神的内心生活。而各种魔幻形象的塑造,也缺少具有文化内涵的“原初”形象。当魔幻电影类型专注于视觉奇观制造,故事也就消失了。黄渤导演的处女作《一出好戏》充满了魔幻空想色彩,在空想的意外遇险中借助情节表达了主创对于人类起源、人性纷争还有绝境逢生的“感悟”。但是由于刻意营造的视觉奇观和模糊不清的理念,故事变得热闹卖力,却失去了故事本身的丰富性和充实性。如何在魔幻特效天马行空的动作想象中,重新把握“故事”本身的意义是魔幻类型影片需要突破的瓶颈。

    六、功夫、香港黑帮片等经典类型的延续

    功夫和香港黑帮片等经典电影类型,虽然不占据中国电影类型主流,但依然在有效地发挥其长盛不衰的影响力。跻身中国票房排行榜的经典电影类型有功夫片《影》和香港黑帮电影《无双》。相比其他各种电影类型,这些经典电影类型表现了类型叙事的成熟性,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品质。功夫片《影》通过“影子”这样一个“自我”迷失与建构的黑泽民电影中的文化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功夫”“兵器”,讲述了一个杀手迷宫重重的心机世界。其内心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叙事的矛盾和张力,在重重悬念中展现了中国功夫的视觉奇观,以及奇观中人性的邪恶与疯狂。但是充满视觉唯美的叙事中,依然难以突破“宫斗剧”的窠臼。所有的人物都聚集在欲望斗争之中,以你死我活作为胜利者的结局。可是关于最高精神价值的探讨,却依然缺席。

    香港电影《无双》,还有姜文的《邪不压正》都是典型的黑帮类型影片,通过充满偷窥欲、占有欲及征服欲于一体黑帮分子,来反观“母体”的矛盾,最终以黑帮分子的毁灭完成对于矛盾的虚拟缝合。《邪不压正》在一个复仇的故事中,表现了一个隐匿黑帮背后复仇的正义和超人传奇性。这类电影依旧在固有的叙事套子中,按照类型叙事规律完成的富有吸引力的故事。但当好莱坞将黑帮与侦探类型融入科幻与魔幻大片之中,在一个空前视听奇观想象中,表现了对于世界和未来超前“引导”性的想象与概念。中国曾经经典一时的香港黑帮片和侦探片“古惑仔”及“英雄本色”,虽然一再被重拍但已经难以发挥曾经的辉煌和影响力。《邪不压正》更因其剧情结构的松散,而一再引起观众的匪夷所思。如何在原有经典类型叙事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喜剧结合是突破的一种形式,但如何在类型叙事中对于现实矛盾的敏锐把握和“反观”,则是本土经典电影类型胜过高科技特效制作进口影片的有效途径。

    《未择之路》与《江湖儿女》也可以勉强划入黑帮类型之中,前者因为强烈的公路电影气质,使得黑帮特性显得具有西部电影气质,又具有纪录电影客观真实的特性,一个落魄男人的深沉担当在不断的追杀中跃然显现。后者则因为导演贾樟柯自身的风格印迹,故而成为贾樟柯所有艺术电影的一个总结式的告白。导演记忆中山西的故事超越黑帮类型限制,透出“雕刻时光”的意味。为此,将这两部电影作为超越类型的样本进行分析,也许更适合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此外,《阿拉姜色》和《生活万岁》等剧情片因为其纪录性的电影风格,还有《动物世界》的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于现实的隐射,可以作为主流类型电影之外的电影风格进行单独审视,故不再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结语

    纵观2018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会发现中国类型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类型电影基于对当代观众观赏趣味的准确把握,以喜剧风格为主导,在魔幻、爱情和喜剧等三类主要类型电影中作了成功的开拓,形成了本土化的中国类型电影风格。这三种类型形成了中国类型电影以狂欢娱乐为特质的美学风格,注重了类型电影的消费性和消遣性。其中爱情类型影片与青春类型影片交织在一起,更加敏锐地把握现实的矛盾,在取材和叙事创意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与创新。魔幻和喜剧类型在延续固有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故事建构的逻辑性和情节线索戏剧性的建构。此外,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类型影片、功夫、黑帮与侦探片等其他类型电影,都在坚持经典类型叙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现实主义类型影片,在对于现实现象的敏锐把握和叙事方式上做了相当大的突破。但总体而言中国类型电影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炼,人性与内心生活的探索,最高精神价值的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察与倡导,在相关类型叙事中依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充实的。

    参考文献:

    [1][3]田卉群.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和类型化之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28,170.

    [2](苏) 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78.

    [4]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北京:三联书店,1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