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模式下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王亚楠

    

    

    摘 要:受开放教育资源及泛在学习理论的影响,国内外高校掀起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改革浪潮。其中,SPOC模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MOOC与本土化课程匹配困难的问题,成为高校校内课程改革的重要途经。文章从SPOC模式运用在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中的具体优势、如何进行该模式下的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及设计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SPOC模式;初级汉语听力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4-0061-04

    受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以及泛在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自2012年开始,MOOC的学习热潮居高不下,各种试图将线上与线下学习连接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国内外持续发展。对此,程建钢教授曾指出:“要借鉴远程教育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s……结合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事实也的确如此,线上教育的加入成为高等教育教学重要的改革方式之一,其中,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手段。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OOC实验室主任Armando Fox较早提出了SPOC的概念,具体是指通过设置学生准入条件后形成的小规模私有在校课程,由微课、网上及时练习、互动讨论和小组学习、测验等要素构成,是MOOC本土化学习的一种模式,克服了MOOC无法与现有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目标、难度和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相匹配的问题[1]。SPOC以其有“準入条件”的“小规模”“私有”等特点,吸引了很多高校的关注,并纷纷尝试进行以此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将MOOC与学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

    一、SPOC的优势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哪些实际问题

    Armando Fox认为将SPOC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吞吐量(Throughput)、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SPOC既推动了大学的对外品牌效应,也促进了大学校内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校内教学质量,创新了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混合式学习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那么在校内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的教学中,SPOC模式能够发挥哪些作用以及能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哪些实际问题?

    1.资源调动及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传统课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理解、操练所学知识,其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假设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可能会根据教材进行相应的预习和学习思考,但通过学生自身能够预先获取的途径和知识十分有限,而且所获取资源的质量又良莠不齐,与学习内容的契合度也很难把握,无法将“课前预习”的效果最佳化;其次,语言是一门技能,必须要在“做中学”。要想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从目前的课堂结构来看,课中教学内容压力比较大,无法展示更多资源,课后想要进行再学习,也没有相对合适、有针对性的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无法充分调动和利用良好的学习资源。

    2.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

    尽管MOOC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碎片化的学习理念得到了广泛推广,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线下课堂教学仍是主流,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灌输与指导,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广泛唤醒。如何打破这一学习依赖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使其从意识和行动上发生转变呢?

    笔者认为,于无声处潜移默化会更加有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SPOC混合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3]。借助SPOC模式的线上环节,设置一定的门槛和准入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在线学习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长此以往,让学生在SPOC学习模式下,自主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简单测试、操练,按照教师要求和指导进行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不充分,实践意识不强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应用可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性以及清晰性和稳定性。”[4]学生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运用,渐渐掌握目的语的。而SPOC混合模式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实践运用。对于教学活动的角色问题,目前公认的是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设计,而教学主体是学生,要强化学生的主角意识,让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度实践。

    4.课堂教学内容集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在某个时间内心理资源聚焦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人在某个时间内能够同时注意的时间和数量是有限的,即使最能干的人能够同时完成的任务的数量也是有限的。”[5]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内容,做到内容分散,重点突出。SPOC模式可根据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将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合理分解,每个环节都有聚焦的重点内容并突出重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将原有的知识通过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然后将重点内容分散讲练,无疑会加深学生语言学习的深度,提高学习效率。

    5.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学习兴趣不足,不够深入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目前仍有一部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仍处于被动学习,认为做完习题,回答对了问题就等于学会了知识,浅尝辄止。更有甚者,认为我明白了生词的意思,了解了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就算学会了,缺乏兴趣去进行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无法深入进行学习。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学了知识并不等同于很好地掌握了其运用的能力。SPOC模式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媒介,为课程加入更多新鲜的资源与热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实践。笔者也期望能够借此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级汉语听力课的SPOC混合式设计

    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基于SPOC混合模式对初级汉语听力课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资源设计

    资源建设方面,除了课程大纲、教案等相关文档外,目前已经建设完毕的主要有教学导引(教学目标)、词汇讲解及练习微课、拓展音视频、测试题、网络视频动画等,还在完善中的是教学导引(文化导读)和学生互动平台的建设(见图1)。

    其中,教学导引一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即要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对知识背景有一个大概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互动平台的设计,是为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与表达,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推荐使用可定制化的词汇学习软件(如Quizlet)以及支持个性化的学习软件等进行课下学习、训练。另外,词汇练习、拓展音视频、测试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练习需求,丰富听力材料多样性的同时,还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使用。目前,适合初级水平学生的音视频资源有限,因此大部分的练习和拓展音视频都是本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拍摄制作的,内容及场景均來自于真实的生活,可用性强。

    2.内容设计

    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的设计,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

    (1)教材内容方面

    整合教材(发展汉语初级听力II)课程内容,根据话题关联性与实用性进行内容的取舍,重新建立学习架构。教材原有30课,分30个话题进行,我们根据话题之间的关联性和实用性, 将教材整合为10个话题单元,每个单元3个相关的子话题,同时去除实用性差和生活关联度低的话题,教师对实用性强的新话题进行编辑改写,并补充微信、移动支付等热门话题,使教材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课程内容方面

    SPOC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内容集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从教学容量、重难点分布等方面来考虑。“教学容量”是指教学的信道容量,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必须经过学生的信息通过,才能被接收,这种传递信息的通道就是信道。信道容量制约和规定着教学容量,与干扰、注意、大脑加工、记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确定教学容量要考虑总容量,也要考虑各个部分的容量,力求合理、有效[6]。

    那么,SPOC模式是如何影响教学容量,调整教学节奏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分散、转移(缓冲)、反复(巩固)的方式来进行调整[7]。可将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散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课前内容的设置,意在使学生在课堂进行内容的理解与操练之前,完成先期学习,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使这些知识能够达到或者尽快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减少课中教学容量,加快知识理解与内化的速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运用。课后利用课前和课中的先期学习结果,进行任务实践,以反复巩固所学语言,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转移则是在学生某一感官产生疲劳、紧张、能量减弱时,通过音视频转换、媒体学习与小组互动等形式的转换,来转移学生的视线和情绪。反复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与实践,对相同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巩固。

    3.环节设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认知心理学》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学习者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人们学习知识和获得语言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巩固,并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若顺应这种认知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那么,基于SPOC混合模式的教学设计如何来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呢?

    如图2所示,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平台提供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供不同水平和需要的学生自学感知,并通过配套的练习和拓展视频等来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最后通过线上自测、平台讨论、教师指导等形式进行检测反馈。课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复旧引新,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强化,通过一定量的操练将知识内化,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相应的个性化实践,完成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学习目标。课后,注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性格等情况,合理分组,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加强知识运用和理解,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反思,撰写反思日记,并在互动平台上开展延伸讨论。

    4.评价设计

    SPOC模式下的初级汉语听力课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总成绩的50%。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线学习、课堂互动、随堂测试、任务实践四个方面的情况,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由口试和笔试组成,口试占30分,笔试占70分。

    三、SPOC模式下初级汉语听力课的设计原则

    基于SPOC混合模式下的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教学主要依据以下四个原则来进行设计:

    1.因材施教原则

    提供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学与练习的线上学习资源,根据学生水平和能力合理分组,布置不同难易度和不同形式的实践任务,开展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间的讨论延伸,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环节中学有所获,得到适当的发展。

    2.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

    随着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发展,进入到学生视野中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对资源加以甄别审核,有目的和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资源进行运用,切记避免资源过多,让学生应接不暇、走马观花,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明确目标与计划原则

    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实施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语言输入,练习由机械到灵活、由理论学习到运用掌握。测试及评价也要明确目标意识,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实施步骤等,在反思中调整完善学习目标及实施计划。

    4.深度学习与自主反思原则

    深度学习注重的是培养高端的能力,包括高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SPOC模式为听力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线上与课堂连接互动的可能,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与发展的空間,还提供了更加丰富有趣的课堂实践。教师应借助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各个环节的学习进行反思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讨论,在课前与课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输入层,通过大脑运转思考,通过练习与实践任务将知识输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技术对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让学生沉浸于一种技术中介的环境,利用技术却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从而专注于“学习”而非“技术”本身。[2]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既要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抓住资源与技术的“工具性”,突破创新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合理运用技术,以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也要不忘初心,明确教师引导者、研究者、设计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出发,重视课程的设计与反思,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及思辨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法与学法双管齐下,线上线下双箭齐发,以提高教学质量,继而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舟杨.SPOC翻转课堂教学在实践性知识学习中的应用——以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4):111-114+126.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3]李超民,黎茶林,潘扬.高校SPOC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1):172-175+180.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5]江新.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徐子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7]冯嘉慧.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9):3-12.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