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对幼师生成就动机的影响:自信的中介作用

    乔莉莉

    

    

    

    〔摘要〕采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青年学生自信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334名幼师生进行调查,以考察教师期望、自信和幼师生成就动机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总体上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信处于中等水平;幼师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但仍有37.4%幼师生成就动机水平较低;(2)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信和成就动机两两显著相关;(3)自信在教师期望对幼师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教师期望;自信心;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15-04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幼师生数量逐渐增多。目前探讨幼师生成就动机的研究非常有限,且仅限于学业不良幼师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1]。成就动机作为个体内部驱动力,能够激活、维持、调整个体的目标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2]、学校适应[3]等。因此本研究探讨幼师生的成就动机状况及前置因素,以期为提升幼师生成就动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措施。

    个体的成就动机是教育的结果。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的认知[4]。教师通过眼神、微笑、音调等一系列心理暗示,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知觉到教师的期望后,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教师的预期要求。由侯小丽[5]、陈睿[6]等学者的研究可知,教师期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激发起显著作用。教师期望与学生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教师的积极期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也受个体内在因素如自信的影响[7]。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正向肯定和认可的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8]。自信是学生发挥潜力、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由毕重增[9]、张晓明[10]的研究可知,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自信显著正相关,自信水平较高的个体有更高的成就动机。

    此外,外部重要他人的评价和教育是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的外部重要他人。由王玉[11]、车丽萍[8]的研究可知,学生的自信水平受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期望与学习自信显著正相关[11],知觉到教师的积极期望越多,学生的学习自信水平越高。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自信的形成[12],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认可会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13]。

    综上所述,教师期望、自信和成就动机两两之间密切相关,而关于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立足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探讨环境(教师期望)、心理(自信)和行为动机(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外在因素和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共同影响人的行为及动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据此,有理由推出本研究假设:教师期望通过自信影响幼师生成就动机,即自信在教师期望与幼师生成就动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贵州省一所大专院校选取幼师生355名,有效被试334名。其中男生38名(11.4%),女生296名(88.6%);大一学生191名(57.2%),大二學生143名(42.8%);农村学生258名(77.2%),县城学生76名(22.8%)。

    (二)研究工具

    1.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

    采用张光伟等编制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测量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共1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本次研究中,此问卷科隆巴赫α系数为0.89,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2.青年学生自信问卷

    采用毕重增等编制的青年学生自信问卷,测量幼师生自信情况。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共33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本次研究中,此问卷科隆巴赫α系数为0.95,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3.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仁敏等译制的成就动机量表,测量幼师生成就动机情况。该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共30个题目。追求成功的动机(MS)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MAF)即为成就动机总分。采用李克特 4点计分法。本次研究中,该问卷科隆巴赫α系数为0.89,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被试接连作答三个自陈式问卷,更易发生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问卷星收集数据,保证了自愿性、匿名性和保密性,同时通过部分题目反向计分、题目顺序随机排列等方式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是否存在共同偏差,对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在未旋转的情况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14个,第一公因子解释了方差的24.86%,小于40%的临界标准。这表明本次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教师期望与幼师生自信、成就动机的现状

    表1为334名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信和成就动机的调查结果。由表1可知,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平均值(3.48)、自信平均值(3.68)均大于中位数3,说明总体上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信处于中等水平。幼师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平均值(2.54)高于中位数2.5,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平均值(2.18)低于中位数2.5,说明总体上幼师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

    进一步统计幼师生成就动机总分的分布情况。追求成功(MS)的动机与避免失败(MAF)的动机的差值即为成就动机总分。由表2可知,62.6%的幼师生成就动机总分大于0,这部分幼师生往往表现出求胜欲高、进取心强、坚持性强等;37.4%的幼师生成就动机总分小于0,这部分幼师生往往表现出迟疑退缩、忧虑失败、畏惧困难等。超过三分之一的幼师生成就动机总分较低,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深入研究。

    (三)教师期望与幼师生自信、成就动机的相关

    对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信和成就动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信相关系数为0.49(p<0.01),幼师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成就动机相关系数为0.34(p<0.01),幼师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相关系数为0.62(p<0.01)。即本研究变量间均显著相关,满足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

    (四)自信在教师期望和幼师生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考察幼师生自信在教师期望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由表4可知,教师期望对幼师生成就动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0.34,t=6.58,p<0.01),教师期望能够解释幼师生成就动机11.3%的变异;教师期望对幼师生自信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0.49,t=10.21,p0.05),自信的正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0.59,t=11.97,p<0.01)。这表明,自信在教师期望与幼师生成就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教师期望和自信对幼师生成就动机的联合变异解释率为37.9%。

    四、讨论

    (一)教师期望、幼师生自信和成就动机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幼师生感知的教师期望、自信处于中等水平,62.6%的幼师生成就动机水平较高。但仍有37.4%的幼师生成就动机水平较低,这部分幼师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学业成绩不佳、适应不良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升这一群体的成就动机。

    (二)自信在教师期望与幼师生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揭示了教师期望影响幼师生成就动机的作用机制,由中介作用分析的结果可知,自信在教师期望和幼师生成就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第一,教师期望正向影响幼师生的成就动机,这与侯小丽[5]、陈睿[6]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师期望能够正向预测幼师生的成就动机,知觉到的教师积极期望越多,幼师生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布罗菲(Brophy)和古德(Good)的教师期望理论也指出,教师对学生有不同期望,继而表现出差别行为,教师的不同期望和差别行为被学生知觉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动机水平,学生从而表现出与教师的期望一致的行为。

    第二,教师期望也正向影响幼师生自信,这与王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学生的内部自我认知依赖于外部重要他人,其中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将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内化到他们的自我认知中。具体来讲,教师的高期望和肯定性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反之,降低学生的自信水平。奥苏贝尔(Ausubel)的附属驱力理论也指出,个体会因为权威者的赞许和期望而产生更强的自信[14]。

    第三,自信正向影响幼师生的成就动机,这与黄亚夫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自信对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避免失败的动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15]。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也指出,个体的自信程度影响其行为和动机。自信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迎接挑战、追求成功,成就动机水平高。自信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避免失败,以保护自我,成就动机水平低。

    第四,教师期望通过自信正向影响幼师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布劳恩(Braun)认为教师期望效应实现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起着传递促进作用。学生对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进行分析、理解等,这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我期望,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产生信心[16],激发学生追求成功或避免失败的动机,维持相应的行为,以达到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三)教育建议

    1.给予合理的教师期望。教师应平等对待幼师生,不应区别看待,更不应存在差别行为,避免幼师生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教师应准确把握“度”,对幼师生的期望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教师的期望还应具有弹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此外,教学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积极寻找幼师生的闪光点,运用谈话、反馈、暗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将教师的积极期望传递给学生。

    2.提升幼師生的自信水平。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依照科学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期望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全方位的、动态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并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幼师生的自信。设置自信教育课程、举办自信心理讲座、开展自信团体心理辅导、实行个体辅导和敏感性训练等,引导幼师生从才智、成就、人际、应对、品质等方面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使幼师生独立、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提升幼师生的自信水平。

    3.培养和激发幼师生的成就动机。除了给予合理的教师期望和提升幼师生的自信水平,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幼师生的成就动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创设多种适宜的情境,让每位幼师生体验成功,引导其自我强化,激发和增强幼师生追求成功的动机;重视班级心理环境建设,营造良性竞争的班级气氛,激发幼师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建立明确、及时、经常的反馈机制,让幼师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效、缺点和错误,有效地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自信心现状及干预研究”(课题编号:2019zc097)。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付晓洁,张雪莲,郑建君.中学生成就动机对其学业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33-35.

    [3]齐原.大学低年级学生成就动机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93-95.

    [4]郑海燕.初二学生教师期望知觉、自我价值感与价值的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36.

    [5]侯小丽.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18.

    [6]陈睿.一项关于教师期望对初中生二语学习成就动机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7]潘运,尚随峰,何克.高中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5):37-40.

    [8]车丽萍.论大学生自信人格及其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92-95.

    [9]毕重增,黄希庭.成就动机对自信与A型行为关系的解释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10.

    [10]张晓明.女硕士研究生成就动机与自信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11]王玉.听障中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学业成败归因、学习自信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12]车丽萍.论大学生自信人格及其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92-95.

    [13]申建平,李忠生.培养中学生自信心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03(3):9-10.

    [14]杨程星.团体辅导对中职生自信影响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5]黄亚夫,罗兰,潘运.贵州少数民族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5):223-227.

    [16]杜秀芳.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传递机制及其实现[J].山东教育科研,2002(8):46-47.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铜仁,5543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