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教学回归本真

    郑方林

    摘 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落脚点依然是“教学”,因此在审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时,不应脱离“教学”的本质进行探讨。文章从教学的本真追求出发,从四个维度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教学回归本真,即教学回归互动之本真、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推动教学模式深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等,并认为从教学的本真追求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更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并将其发挥出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2-0019-04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杜君楠[1]针对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祝智庭[2]等人对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创新做了深入研究。吴南中[3]等人对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形态变革做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研究其教育应用的价值与优势,无疑会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发展的动力与前进的方向,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更深层次应用提供抓手。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学的本真追求出发,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教学回归本真。

    一、教学回归互动之本真

    1.教学的本质是互动

    教学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学习,而人类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学习者与外界(包括外界的人、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自身的对话。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人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其次,教学的互动还意味着人(包括教师与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将学习材料推送给学生,自身必须先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加工。同时,教师只有自己真切把握了学习材料,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是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才能结合学习材料为学生做适当的学习指导。这意味着教师和学习材料之间必须进行深入的互动。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停地与学习材料进行互动,选择性地注意、吸收、反思学习材料,学生只有理解了学习材料才能学有所获。

    最后,教学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实践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含多人协作、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的一些显性互动,也包含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基于竞争的隐性互动。

    2.信息技術支持教学互动

    (1)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望更好地了解互动的需求与准备状态

    在信息技术引入之前,对于互动需求与准备状态的分析常常依赖于经验判断,这样很容易判断失误或者因为精力有限而不作任何推理判断,直接凭借经验行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现在可以利用调研工具平台与大数据平台调查互动需求与准备状态,根据即时反馈平台,及时了解教师或学生的需求以及学习状态,从而实时调整互动需求与策略。

    (2)信息技术的介入丰富了教学互动的平台与资源,让互动得以真正实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囿于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互动存在范围不广、互动深度不够、互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如果引入信息技术,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前在课下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相关学科知识,然后通过平台反馈学习中还存在的困惑与疑问,教师提前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上环节成为答疑、再提问、讨论、检测的环节,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并且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时记录互动过程,并生成研讨成果供学生课后再学习,这样让教学互动时间真正归还于师生。

    (3)信息技术的介入有助于教学互动效果的评价、反思与持续改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可以用于支持教学互动效果的深度评价与多维评价。例如,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帮助教师查询、参考借鉴更合理的评价方法,支持教师制定更合理的评价方案;在线测评技术可以支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并整合各种评价结果信息;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深度分析评价结果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促进教学互动成果的提取与升华,尤其是互动过程中生成性成果的共享与优化。互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互动的成果本身也应该是学习的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情境下,互动的成果常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回答情况与作业完成情况来体现,鲜少关注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成果或者即使有成果也常常缺乏深入挖掘与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记录教学互动过程,呈现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并可以通过集中大多数认同的观点、推荐创意观点、反思错误观点等方式,让学生从过程性成果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学本身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主动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以达成学习效果。

    但是,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传统的教学相信“上行下效”——预设是只要教师展示,学生就可以模仿习得教师预计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相应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容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教”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第二,在现实层面,即使教师在主观上想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学习需求,但是一位教师面对数十人的班级,因为精力与时间的有限性,在客观上也不可能实现面向每个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信息技术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信息技术支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对此,Marcia Powell的研究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应该具有的特征[4]。本文将以五个特征为基础,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以学生中心”的教学环境的构建。

    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深层互动,尤其是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搭建了互动的平台、拓展了互动的范围、丰富了互动的資源,为互动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必定是能够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学习引导。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更好地支持过程性评价与多维评价,可以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还可以快速地整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供学生学习优化用,从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也能参与建设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还能够记录学生个体的参与经历与贡献,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开发学习用具、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环境的使用者、控制者与创造者。

    ④“以学生为心”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鼓励批判与创造的环境。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阔的知识创造环境。信息化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声渠道,让学生能够更便捷地看到别人的分享与观点,也能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自己的知识学习与创造。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是师生能够真诚对话的环境。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但可以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对话机会,也让教师有更多机会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进展,从而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最终也有利于推进师生之间良性对话关系的建立。

    (2)信息技术支持教师观念转变与专业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具体实践层面,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的教师,其观念的转变及个人专业素养的发展是关键。信息技术为教师的观念转变与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取信息,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资源。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也为教师分析学生个性化特征与需求、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答疑提供了机会。教师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破解“工学矛盾”,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也可以基于信息化平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推动教学模式深度改革

    1.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优化是教学变革的重要内容

    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比教学基本理论的层次低,因其具体、简明、易于操作;又比教学经验层次高,因其概括、完整和系统,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5]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仅与特定的教学思想紧密相连,具有导向性、概括性,能够指导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有实践价值,具有可操作性、程序性。一种教学模式往往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教学流程、教学步骤。从这一层面来讲,没有一个万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活动,需要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环境因素等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质量。

    此外,教学模式变革的核心在于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及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结构的重组、教学工具的更新,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模式的变革

    (1)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从前没有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MOOC教学等都可以看作是从前没有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后才产生的新模式,在这些新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以信息技术作为构成要件的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教学目标方面增加了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要求,在教学情境构建方面更强调信息化资源环境,在教学评价维度方面也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因此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被创生的新的教学模式。

    (2)支持已有教学模式的优化

    虽然并不排除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产生了诸如翻转课堂、MOOC等新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利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要产生新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学模式的提出需要长期的实践验证,因此在实践层面,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已有的教学模式,或者推进已有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优化,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实际上,信息技术的介入确实给一些已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与优化契机,让原先囿于技术限制导致教学效率较低而被忽略的一些教学模式得以实现,让一些原来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教育理念得以践行。例如,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分析,将其应用在相关的提倡个性化教学的模式中,不但为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可以简化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从而优化整个教学模式。

    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追求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界定为“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6]“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与发展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适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遵循国家与学校制定的教学效果标准以及涉及到学生与健康的相关标准,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