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王璐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中学生从适应“停课不停学”的线上网课到复学后的重新调整,过程中出现了焦虑、孤独、敏感等一系列心理困扰。疫情之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价值凸显,如何准确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出现的阶段性心理问题提供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据“教育先行、生命为上、全员心育、家校联动”的原则,从课程建设、生命教育、学科融合、班级管理、家庭教育、机制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为危机事件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62-0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学教学模式从“线下”转为“线上”,从“面对面”变为“屏对屏”,中学生既要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身心冲击,又要适应宅家学习的新变化,复学之后,还要面临学校教学的再次适应。对此,部分中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情绪、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疫情初期和复学后中学生心理状况

    疫情初期,因病毒的未知性及影响的不确定性,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不良身心反应。一项对成都市70158名中学生的抗疫居家问卷调查显示:情绪上,64.66%的学生担心被传染,有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分别占17.46%、16.19%、7.5%;学习上,50.17%的学生对延迟开学、网上学习表示担心,25.59%的学生表示难以适应网课模式;家庭关系上,45%的学生表示因父母过度关注而感到反感;同学关系上,75%的学生担心因长期隔离会与朋友疏远。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和学校复学,中学生因疫情引发的恐惧、焦虑情绪逐渐缓解,但长期居家和网课学习触发了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1.这场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中学生因长期居家而感到压抑、烦闷。

    2.网课学习效果模糊,部分学生不适应,跟不上课堂节奏,出现走神、学习焦虑、沮丧等情绪状态。

    3.人际关系敏感。开学复课后既渴望与同伴朝夕相处,又因要继续做好防护措施必须与同伴保持距离;对同学“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对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过于敏感。

    4.亲子冲突。家长因孩子复学后不适应而感到焦虑,认为孩子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因使用手机、电脑而与孩子频发矛盾冲突。

    进入后疫情时期,疫情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持续而多方面的。因此,总结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针对重要时间节点和突出问题,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整身心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显得极其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1.个体层面。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学生处于隔离或分散状态,特殊时期,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远比知识传授、技能习得更加重要。学校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因突发事件引发的身心应激反应,能起到减压降噪、保持情绪稳定、提高身心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转危为机的理念,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2.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设心育课程、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1]。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助推学校管理与教育决策的人本化和科学化,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积累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学生及家长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的应对能力,同时让学生保持身心稳定,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这对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应当按照“教育先行、生命为上、全员心育、家校联动”的原则,启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遵循“面向全体、重点支持、个别干预”的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设心理课程和个别心理辅导支持。可分为三个层面。

    (1)面向全体。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围绕“疫情知识、积极适应、自我、学习、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六个维度,设计研发全覆盖的心理课程,根据学生阶段性心理变化,逐步推出心理课程。以线上心理微课的形式,通过网课平台、电视直播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

    (2)重点支持。为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开设线上团体心理辅导,每期以特定主题招募有相同困扰的学生形成同质性小团体。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支持性陪伴团体,主题有“亲子关系改善”“提升学习自控力”等;另一类为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主题有“疫情下的心理调适”等。

    (3)开展个别干预,为个别有需要的同学、家长和教师畅通心理咨询渠道。疫情期间,成都市教育局开设了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和成都心语在线心理辅导。在来访统计中,发现相比心理热线电话,中小学生更喜欢使用QQ寻求心理帮助。为此,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QQ专号,由专业心理教师定时值守,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个体危机干预服务;同时向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热线,借助社会力量服务学生。

    2.开展疫情之后话“生命”的心理辅导活动。疫情是危机,但危机中也蕴藏着契机。灾难是生命的痛点,也是思考生命的起点。学校教育要把握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及生命与自我的关系,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疫情期间,成都市一些学校开展了“生命成长”“艺起战疫”心理漫画评比、“葵花心语”向日葵种植、“我爱我”等主题活动,营造关注生命成长的氛围,让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到尊重生命是道德伦理的底线,热爱生命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成就生命是自我实现的阶梯。

    3.“全员心育”理念下的学科育人担当。在“全员心育”理念下,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建构“心理+学科”的融合式心育模式。在疫情复学后的教育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全员心育”的理念,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例如,生物教师讲解新冠病毒的特性,引导学生积极做好疫情防控;语文教师从抗疫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彰显生命价值;数学教师分析病毒传播与防控的数据模型,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保持稳定的心态;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做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减压等。心理教师、各学科教师、学校德育处、教务处等多方协同配合,形成多学科融合式心育体系,共显学科育人担当,共建和谐健康校园。

    4.开展好班级心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疫情期间,班主任需要做好班级“云端管理”,开展线上“心理班会课”,提高学生居家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等。班主任还可组织开展线上“畅谈会”,缓解学生疫情居家期间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增加学生相互间的心理支持,对疫情期间共克时艰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后疫情时期,班级管理应侧重针对学生出现的生活习惯懒散、人际关系敏感、学习效果不佳等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打造积极班风,在班级管理中融合心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支持。

    5.开展家长培训,指导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疫情之下,居家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家庭变学校,家长变老师”,家庭氛围和谐、家长心理健康是学校心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学校可以开设线上家庭教育课程和线下讲座、家长沙龙,指导家长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把危机变为自我成长的契机,把这次疫情防控作为孩子应对突发情况、独立安排时间、與自己独处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以此搭建关爱学生心理、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共育心理平台。

    6.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三级机制,是学校教育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制度保障[2]。学校应当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确立“第一时间、准确报告、重点跟踪”应急响应机制,科学评估危机等级,明确主体责任,将干预工作流程化、模式化,从制度建设角度把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通过响应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做到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降低影响,这对促进个体经历危机后心理复原及创伤后的心理成长,以及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和家庭社会的稳定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总之,疫情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以生命为圆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半径,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人生画出完美的圆。

    参考文献

    [1]任其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与可为——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9(16):7-13.

    [2]Richard K. James,Burl E Gilliland.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成都,610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