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

    摘????? 要:探讨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缺乏一体化体育课程理论的支撑,学校体育的地位、价值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的活动组织难以充分开展。建设以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为基本内涵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会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科学与规范,会使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聚焦,会使课外体育锻炼规定更易落实,会使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更加充实,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发展;一体化课程;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1-0009-04

    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YU Su-mei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ack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suppor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 status and value etc failed to be fully show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develop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y organization. Building a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at targets its basic connotations on vertical connection, horizontal consistency, intrinsic unification and form union, will mak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big break activities more focused,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stipulations easier to be implemented, and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ctivities more substantial,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ntegrated curriculum;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但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程缺乏一体化整体构建不无关系。过去,曾有学者关注到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2-9],部分研究还为一体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6-9]。通过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均未成体系,有些研究仅就某一个运动项目谈衔接问题,但多数研究都已经认识到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一体化课程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体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任。本研究重点探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

1? 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一体化体育课程理论支撑

1.1? 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体现

    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可以看出,未来国家需要五育并举的人才。体育在教育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因缺乏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具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运动技能的掌握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学生学了12年乃至15年的体育依然未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其次,体育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彰显,尤其是体育的完善人格与锤炼意志功能在体育教育中存在较大缺失,教学中缺乏明确引导;再次,体育增强体质的功能也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实,曾一度受到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质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因为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选择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内容选择不科学、不适宜现象,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等就很难贯彻落实。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是学校体育实有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

    

1.2? 学校体育的学科价值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分类一直沿用竞技运动分类体系,按照各个项目区分类别。这种分类方式,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来看,很难看出哪些项目适合学生学、适合哪些学段学等,无法将项目功能与学生发展需求对接。不同运动项目有着对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如武术,它集养生、健身、竞技、表演、文化熏陶等于一体,由于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功能体现有所不同,因此,站在学校体育服务于学生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将各运动项目的功能进行挖掘整理,便于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项目的功能。而且,各运动项目的功能又有层级之分,某类功能有的项目强,有的项目弱,如健身功能,游泳强些,体操单双杠、技巧运动等弱些;教育功能,足球强些,瑜伽相对弱些等。反过来,某项运动有强的功能,也有弱的功能。如武术,在学校体育领域,健身功能强,竞技功能相对较弱;健美操,表演展现力与美的功能较强,娱乐功能会略为次之等。因此,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研究,重新梳理运动项目的功能与分类十分必要。

1.3? 学校体育的活动组织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可谓是耳熟能详,可见每天锻炼一小时意义非凡。而且,国家还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每天要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以下简称“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文)(以下简称“5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中都作出规定[1,12-13]。如53号文件强调:各地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11]。但从目前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多数学校未能达到,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即便是每天一节体育课也无法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何况27号文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1],每天一个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随着学段的提高,就很难单从体育课上得以实现,更何况开不足、开不齐体育课的学校还比比皆是。所以,注重课内外甚至校内外一体化非常关键。课内外、校内外做好有机结合,用大课程观、大课堂观建立内外联合的体育活动开展机制,不同学段都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案,联手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尤其建立学、练、赛内容关联、多元,里外打通的一体化行动方案至关重要。例如,在注重上好体育课的同时,确保大课间、课外活动开展的质与量,以及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保证学生充足的锻炼时间和效果。

2? 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更有成效

     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对学校体育工作将会全面推动,尤其是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等将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2.1?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定位

    何为一体化?要建什么样的一体化?本研究初步将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定位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纵向衔接,是上下学段及年级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衔接性,但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设置上下具有衔接性的课程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就会避免出现前滚翻一滚到底,篮球运球、田径蹲踞式起跑等低级重复现象。横向一致,是基于同一年龄段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体发育规律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全国不同区域相同学段,甚至是相同年级学生学习与发展特点相对一致的内容。如走跑等基本动作学习应放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与发展孩子们的基本运动能力;又如基于同龄学生素质发展窗口期的相对一致性,在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时候,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有大体一致的训练内容和方式等。当然,由于不同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学校之间也条件各异,也需充分考虑内容的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区域和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有效实施体育课程。内在统一,是无论学生参与哪项运动学习,教师都要充分考虑知、能、行、健4个关键要素,其中,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如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能,重点指能力,如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观赏能力等;行,集中在体育与健康行为和品行方面,是知识内化于心之后又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健,主要指健康,掌握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良好的健康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4个关键要素恰好也是体育与健康素养的综合体现。形式聯合,意味着一体化课程要注重课内外和校内外学、练、赛的高度统一。基于此,只有达到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课程[14-15]。

    目前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各个学段也初步有了基本的定位:幼儿定位为启蒙期,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较为适宜,幼儿体育过早成人化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小学定位为基础期,采用趣味化教学更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初中定位为发展期,采用多样化教学,为初中生提供确立兴趣项目的机会,为高中阶段选择项目打好基础;高中定位为提高期,采用专项化教学,目前高中课标规定的模块选项教学,一定程度上会更加趋于专项化学习,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大学定位为应用期,体现的应是自主化,即可以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竞技比赛中等,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指导他人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更多人的健康。这样的体育学习定位,很大程度上能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课堂教学更加体现针对性、适宜性,甚至会更加科学与规范等。

    

2.2? 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体育课教学更加科学与规范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全国教育大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13]。假如体育课开足也开齐了,还面临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开设什么内容的体育课。有了合理化和适宜性的内容,开足开齐后的体育课才有可能上的更好。否则,即便是开足又开齐了,教师依然不知道哪个学段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课堂质量依然难以保障。而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6]。究竟该如何强化体育课,一定意义上,建立上下相接的课程内容体系,能为强化体育课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一体化课程做理论支撑,能使体育课朝向更加科学与规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质量也将会日益提升。

2.3? 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聚焦

    大课间,体现在比课间操时间长了,活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活动效果自然要远远大于课间操。早在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很多学校已将大课间写进了课表。各地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多数大课间的内容与形式选择的依据不明确,致使很多学校在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内容选择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形式上也过于单一等,如很多学校大课间活动只是跑跑步或做做操就结束,与体育课上所学内容毫无关联。有的大课间看似有30分钟的时间,但实际活动时间不足10分钟。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需要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补充或强化练习,做到学与练的课内外内容上的高度统一,也使二者聚焦于学生未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形式上,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与体育的学段特点,如幼儿游戏化、小学趣味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自主化等,基于不同学段特征建立丰富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大课间在强化技能、促进健康的功能与价值。

    2.4? 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课外体育锻炼规定更易落实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活动形式,国家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规定。53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13]27号文件明确规定:“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1]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设,不像大课间那样形成了常态化的活动形式,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实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一体化课程要建立的课内外、校内外相联合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贯彻落实国家及教育部文件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规定就更容易。实际上,27号文件对课外体育锻炼有明确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1]但执行不力,列入教学计划的更是寥寥无几。一体化课程在建设课内外联合方案上会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具体提出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和适宜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一体化课外活动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锻炼。

2.5? 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更加充实

    课余训练与竞赛,同樣被列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都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下午放学以后组织学生参加训练活动,以备战各种竞赛。5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13]27号文件也有具体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1]但长期以来,学校开展的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活动,一向是少数人和个别项目的事情,未体现文件中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建立一体化课程,会在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方面充分考虑各个学段的特点,创设面向大众与精英两类课余训练与竞赛方案,在课余训练与竞赛内容上会更加拓展,形式上会考虑多元化的方式,人群上会惠及更多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甚至是全员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运动训练与竞赛的乐趣。例如,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开展班级、年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体验成就感,享受参与竞赛的乐趣,真正实现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充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就课程而建课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参与的人群,也能更好地使学、练、赛有机衔接。

    大中小(幼)具有衔接性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有了清晰的思路与方案,而且,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定位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判断。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等课内外学校体育工作乃至校外体育活动,但面临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

    (2016-05-06)[2018-12-28]. http://www.gov.cn/zhengce/c

    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 柴如鹤. 建立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 体育学刊,2011,18(6):91-93.

    [3] 张科峰,乐玉忠. 关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J]. 体育师友,2017(6):7-9.

    [4] 徐霞琴,沈民. 构建中小学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研究[J]. 田径,2017(7):22.

    [5] 周仕德. 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6] 于素梅.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大学科”领航作用[J]. 中国学校体育,2018(9):2-3.

    [7] 毛振明. 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3(5):656-659.

    [8] 毛振明. 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18(9):29.

    [9] 李劲,全胜. 儿童动作发展视域下5-7岁体育课程一体化理论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8):5-8.

    [10]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5.

    [11]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开齐开足体育课,要求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J]. 中国体育报,2018-09-11.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2007-05-24) [2018-12-28]. 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13] 國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2012-10-29)

    [2018-12-28]. http://www.gov.cn/zwgk/2012-10/29/content_

    2252887.htm.

    [14] 于素梅. 国际视野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18(6):32-36.

    [15] 李小伟. 一体化体育课程:教给学生受益终身的技能[N]. 中国教育报,2018-10-12.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2018-12-28].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