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在新课改中更是强调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一切的语文实践则是来源于生活,当下“生活化教学”也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也成为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生活化 策略

    “生活”是指我们生存过程中一切行动和活动的总和;而“生活化”在文学创作中是指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

    一.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理论

    (一)国外教育家中曾提出过“生活化”概念的教育家,最典型地当数卢梭和杜威。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强调“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都要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也就是他给予儿童主体地位,坚决反对外界的灌输、强制和压迫。这一点,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也有体现:“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的才能,不能整齐划一地全部把他们培养成同一个样子。”1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与赫尔巴特相对的新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关于教育,杜威有他自己的论述,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及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思想。从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可以更显而易见地看到“生活化教学”的“影子”。

    (二)国内也有不少教育家提出过“生活化教学”。从古代开始,儿童启蒙时期学习一些技术和经验,以及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等一些道德伦理的教育,其中也不乏来源于生活中的内容。到了现代,则是有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大家,他师从于杜威,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学习的时候应该“教学做合一”。尤其是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则是更直观地点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他曾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2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也提到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并体验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便能真实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叶老认为,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充实生活,而他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笔者認为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前提正是“生活化教学”,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语文,领悟语文,学习运用语文,渐渐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从而到“不教”的程度。到了当代,语文特级教师董旭午老师更是把“生活化教学”贯穿于他的教学生涯中,以此为精神追求,用董旭午老师的话说则是“生活化教学”成为了他的美好理想。董旭午老师用他20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化教学体系。他的生活化教学包括三个系统:课堂教读生活化、说写历练生活化、语文积累生活化。三大系统里面又包含提炼整理生活化、思辨训练生活化、知识积累生活化等十个子系统。董旭午老师总结出来的自己的一套“生活化教学”具体而系统,为我们研究“生活化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一)课文生活

    在核心素养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老师都渐渐遵循核心素养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谨记着要联系生活,但长久以往,只照搬“生活化”,忘记了文本本身,脱离文本空讲生活,空讲人文是要不得的。例如,在讲《雷雨》的时候一味地批评周朴园的狠毒和虚伪,忽视人物本身的无奈甚至赞美祥林嫂具有渴望自由,争取自由的反抗精神。“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架天平,如何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紧扣文本本身,探寻课文里的“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不曾生活过的时代。

    (二)作者生活

    作者生活顾名思义就是联系作者的生活,探究作者的生活状态,从而分析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我们的课本里面多的是名家经典,有散文,有小说,有人物传记。解读文字并不难,难的是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这篇文章,如果不了解当时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就不能了解“丁香姑娘”以及“她的愁怨”。《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而戴望舒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因为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捕,后逃至松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抱负难以施展,难免失望怅惘。而文中的“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的理想,但剖析作者真实的生活:从他的《我底记忆》的扉页题字“给绛年”以及他前妻晚年所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3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活泼开朗的施绛年情有独钟,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这样失意的情感中,作者理想破灭,逃至松江,当时正值梅雨季节,作者走在江南小巷里,“雨巷”就成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而他的内心中五味杂陈:理想幻灭而不得志且爱情无果,作者将个人情感和现实之感结合,苦闷、悲伤、彷徨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探寻作者的生活,走进作者的心灵,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涵。

    (三)读者生活

    真正的“读者”是指一切读文本的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但笔者在这里只针对学生读者而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上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4。“教学”是有教有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占据主体地位,而老师是引导者,指路人,切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可一味“以学生为中心”,走极端化,不经适当引导就无原则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在这两种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自然高效地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这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读者生活,让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三.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这门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5实施生活化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涵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对老师来说,也有利于老师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

    四.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導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导语的设计能够吸引学生,若在导入部分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积累运用文字和知识。例如,在教读《故都的秋》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导语部分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家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描述。”这时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在此基础上再问“举例说一说曾过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看看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并讨论,接下来自然地引入文本“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用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概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掌握其表达艺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探究作者选词用句、谋篇布局的原由生活化。比如,我们教学生“炼”字:《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堆”能不能换成“如”?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一位盼望丈夫回家的妇人,却看到丈夫走进了烟花柳巷,她的心情会如何?学生会想到难过、伤心、压抑、堵得慌、无法诉说的痛苦,启发到这,学生自然能深刻体会到妇人心里压抑、堵得慌的感触,就仿佛是万般重物“堆”在心里。6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引导,而不是强制灌输教参上的答案。与此同时,也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模仿,从而揣摩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分析人物的情感,并且适时地借助一些图画、声音、动画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也是稳妥的。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涵养人文素养。比如在教《项链》这篇小说的时候,课上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在玛蒂尔德身上,除了虚荣,你还读到了什么?以同样思辨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学完《鸿门宴》,自己搜集相关知识和资料,思考辩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再如,在学完《背影》这篇文章后,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厚重又独特的情感,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事,全班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发展。

    (四)课外积累生活化

    语言文字需要积累,人文情怀需要涵养。所以实施生活化教学,自然要养成积累的习惯。课外积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语言和素材。知识积累包括一切课外学到的文学和文化常识,以及自己曾了解过的作家的生平和看过的人物传记等。语言积累则是要养成摘抄的习惯,在阅读美文时读到的好词佳句或者语段,做成摘抄集,长期坚持。素材积累源于生活,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自主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并把这些鲜活灵动的素材记录下来,与课内所学进行联系和对比和思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随之积累下来。

    注 释

    1.(法)卢梭(Rousseau)著.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2.柴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8.

    3.徐安辉.语文生活化教学视域下的人文情怀培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5):87-92.

    4.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5.孙楠.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7(12):134.

    6.董旭午.让语文回家——-我的生活化教学理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作者介绍:于海霞,苏州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