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重要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性内涵以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实践要求的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趋成熟、稳固和完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挑战、战略目标及实现路径,形成了以制度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逻辑;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1—0077—05

    [作者简介]徐建华,女,烟台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基本架构和基本关系,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重要部署。加强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性内涵以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实践要求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创新性发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此,我们党一直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并将其写进党章和宪法。《决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趋成熟、稳固和完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石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形成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但占主体的是非公有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多种所有制成分几乎变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于是,党的八大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后来,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许多挫折,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基本变为单一公有制。这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为此,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从农村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入手,先后确认了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的合法地位,基本经济制度中“多种经济成分”已形成。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一次出现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提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一次将其作为“方针”提出。党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不断完善,最突出贡献就是提出并丰富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内涵,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8年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关系。由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和稳固,夯实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制度的基础。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理论及历史逻辑看,将分配制度列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制度的学说,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这表明了经济制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还包括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等问题。其次,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稳定与发展必然要求分配方式的稳定和发展。回顾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过程。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则第一次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之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突出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要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决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要素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推动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过程。这打破了撒切尔夫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的预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是推动中国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制度,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现实选择。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

    《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短短的80个字,深刻阐述了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

    (一)明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具体地阐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即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转方式、调结构、转动力三大问题。而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并不容易,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二)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包括七个方面:(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7)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三)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桥”或“船”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难题、目标方向都已明确,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了。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要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要靠“一个理念”“一条主线”“两只手”。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所包涵内容的设计看,新发展理念是贯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始终的。二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各经济要素高效运行,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产业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动供给和需求相匹配,以达到经济平稳增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三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协调配合,“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问题、目标及实现路径环环相扣,而从战略目标的内涵看,其中第三条分配制度和第七条经济体制已经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形成了以制度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要求

    (一)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是要继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努力寻找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之后一直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目的是让公有制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二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即“三做、四力”。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提法有了改变:“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即“三做、五力”。其创新体现在:首先,原来的“三做”是针对国有企业,这次针对是国有资本。因为数据显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约70%,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比均超过60%、利润总额占比超过80%,已经进入了资产资本化、股权多元化的发展阶段。①这需要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要求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其次,原来强调的是提高国有经济的“四力”,现在是“五力”,且内容有变化。其中“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保持不变,在新形势下仍需大力提升。而原来的“活力”变成“竞争力、创新力”。这给国有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活”,还要“活”得好,活出质量和效益。所以“五力”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适应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要健全和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原因主要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影响,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影响。①为此,要聚焦民营企业发展堵点痛点难点,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尤其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真正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二是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两个健康”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多措并举造就一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结构,通过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来提高劳动者收入。二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制度安排。这里有一个重大变化: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新增了土地、数据这两项。这些年一直在推进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等,农民可通过土地获得部分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加强对数据的规制和管理。

    2.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再分配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一要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完善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四要加强与财税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五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慈善事业也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三)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经过40多年市场化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尚不完善。比如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等。所以,《决定》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两大重点任务:第一,完善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为此,一要系统构建完善产权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二要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三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四是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目前的问题是要素市场化滞后,主要体现在: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是在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领域健全制度规则。在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9个文件,其中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将为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核心是科技创新。但目前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经验。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在哪里?首先,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传统举国体制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新型举国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是建立在市场对起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这指明了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的着力点,强调要坚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协调,国家利用科技产业政策和其他手段引导市场,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目标指向不同。传统举国体制注重科技目标实现,较少考虑经济效益;新型举国体制既考虑实现目标,也考虑投入产出效益。二是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总体来看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部分基础和关键领域还存在短板。为此,必须加强形成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带来科技伦理等一些挑战。为此,要强化伦理监管,规范科技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要健全法律手段。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监管已提上了依法治理的议事日程。

    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一次将开放型经济上升到制度层面。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要求,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存在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为此,针对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开放滞后的短板,《决定》强调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针对“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短板,《决定》提出要“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针对学习借鉴引入国际通行规则、规制不足的短板,《决定》提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对国际规则的研究,以把握其规律和趋势;要逐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要顺应国际规则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开放市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郝鹏.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N].学习时报,2019-11-20.

    [2]让民营经济活力充分迸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12/22/c_1125375272.htm.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