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传承研究

    成茜娅 卞嘉言

    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基本文献,适当参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的传承。目的是通过对孔子弟子所学所长的论述及师生间的关系探究,为各行各业的师生关系、师承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让孔子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论语》 孔门十哲 弟子分化 师生关系

    儒家学说作为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影响最深的思想学说之一,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关于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考证更是百家争鸣。关于孔子弟子姓名和身份的说法有所不一,孔门设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由于出土文献数量有限,三千数目不可考,七十二人各文献记载有差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论语译注》中明确注解为孔子弟子共计二十四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实际记载孔子弟子七十七人。

    一.孔子主要弟子对比研究

    《列传》中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我们也称此为孔门四科十哲。由此出发,以主要弟子为例,论述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活动中体现出各个领域的思想内涵。

    颜回,字子渊,鲁人。《论语》中记载孔子对颜回直接或间接的夸赞之辞有十三章,主要是赞其好学和贤德。“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后,孔子十分悲痛,直呼“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对颜回寄予厚望,是他最为喜爱的弟子。

    闵损,字子骞,孔子称其孝。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从孔子对闵损称赞的语气来看,闵损践行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而在鲁国翻修藏财货、兵器的仓库时,子骞并不认同,“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他将孔子的仁政思想铭记于心,孔子也对他表示了赞赏。

    冉耕,字伯牛,鲁人,在《论语》中记载极少。冉耕生病时,孔子自牖执其手,惋叹“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见孔子对他的痛惜。

    冉雍,字仲弓,鲁人。冉雍曾向孔子问仁,在得到答案后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以看出冉雍虽不善言辞,自谦认为自己迟钝,但是有仁德之心,牢记孔子的教诲并想要付诸实践,在孔子看来,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冉雍为人为官贯彻这一准则正是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思想。

    冉求,字子有,鲁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其为人性格多谦退。季孙氏破坏周礼,《论语》记载中,孔子对其斥责不断,冉求从政为官任季氏宰,虽儒家主张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冉求作为孔子的学生,在从事国政时,多有违背“仁”的治国核心思想。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列传》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可见起初他的言行都是不符合儒家规范的,而孔子对他的教育也体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特点,他肯定子路为政的才能,并加以引导。《论语》中有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政、问士、问事君,孔子都一一解答,这对子路为政的指导意义很大。

    宰予,字子我,口齿伶俐,擅长辞辩,孔子却不太喜欢他,他与孔子辩三年丧期,认为守孝一年即可,不需拘于形式。孔子十分不满,认为他“不仁”。虽然《论语》中有关宰予的记载不多且都是负面之辞,孔子认为他“朽木不可雕”,且言行不合,但将他列入言语科可见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宰予有所认同。而宰予的利口善辩不盲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好学的表现。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商人,子贡在商业和政治行为中,将孔子学说的内容和原则转化为实际行为,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当世影响,提高了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地位。这一点也符合儒家的入世精神。《列传》及《家语》均记载其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言偃,字子游。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列其于文学科首。《列传》中记载: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可见子游重视礼乐,认为礼乐是“道”的外化表现,强调以礼乐治民,这一点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卜商,字子夏。《家语》记载其精通《诗经》,据传《毛诗·序》就是他寫的。在《论语》中亦有例证,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能从《诗经》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史记·儒林列传》《史记·魏世家》记载孔子死后,子夏在河西魏文侯那里做国君的老师,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人“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当时魏国的治国方略是法家提倡的思想,在子夏后期的学说观念中也渗透着法家的思想要旨,成为儒学日后分化的重要一支。

    二.孔门学说分化原因探究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对弟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各弟子对于孔子学说的传承方向受其性格特征、个人喜好、所处的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有所不一。我们可以从儒学自身特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弟子个人原因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孔门学说分化的原因。

    儒家学说内容广泛深奥,即使是孔子最为赞赏的弟子颜回,都曾发出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回对自身的道德要求高,坚守着孔子学说的精神内涵并付诸实践。可以说,在精神与德行方面他是唯一可以达到孔子境界的孔门弟子。即便如此,颜回也常常感叹儒学的深奥,下面论述的例子也同样体现这一点。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便请教曾参。

    孔子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政治不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和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学说不相适应。从其为官弟子冉求在《论语》中的记载中可以窥见一二。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在季氏越礼祭祀泰山,冉有作为孔门十哲的弟子之一,理应在从事政事中应承师之学,但实际情况却是不能对季氏越礼的行为进行阻止。可见,当时儒家学说并没有在现实政治中广泛的使用,仁政爱民思想在现实政治环境中可望而不可即。

    导致孔门学说产生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弟子的自身的特点。子路出身微寒,性格耿介,且有为国为民的为政理想,在跟随孔子学习的过程中,子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处事法则与观点,他认为“不仕无义”,主张入世,将儒家的理念贯彻于行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精神的实际意义。《论语》中记载曾参关于孝道的阐述,曾子得病时,借用《诗经》中三句诗,来表明自己一生小心翼翼,避免身体受到损伤,表现自己对父母的孝心。《列传》中记载:“曾参作《孝经》。”曾参自身对孝道的遵从,对其作《孝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孔门教学模式的现代教育意义

    孔子教育学生成才,学生继承发展理念,使得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对当今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对待事物的看法,从而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论语》中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畅谈理想之前,孔子道:“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这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德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从行为上给予学生指导。这对当今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化现象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启发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形成和谐的交流、学习氛围。

    孔门弟子在学习过程中,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拓宽与发展。这启示我们,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自我的思考,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打破当下高校教育所呈现的课堂沉闷化、师生陌生化的现状。

    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实施成果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授业承学可以为师生关系的探讨和定位提供新的角度。孔子与弟子的交流过程不论是对学生个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都有重要的参考学习价值,对于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德和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司马迁.《二十四史·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肃.《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周晓璇.《论语》人物考述四篇[D].曲阜师范大学,2015.

    5.周东娜.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家文化傳承[D].山东大学,2014.

    6.杨英红.《论语》中孔子弟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