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在动物疾病防治上的应用

    唐华友

    摘要:穴位注射疗法,是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的药物注射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疗法。经临床运用证明,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针灸或肌肉注射,为使更多兽医从业人员认识、了解并运用这项技术,本文就穴位注射在动物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穴位注射;中兽医;临床;机理

    中图分类号:S85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35-02

    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阳性反应物上,适量注射液体药物,以预防、治疗各类疾病的方法叫穴位注射疗法,因所注射用的药物,多为液体,故又称水针疗法,其注射液采用麻醉性药物者,则称穴位封闭疗法。本文就穴位注射在动物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和应用综述如下。

    1 穴位注射简介

    穴位注射疗法,是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的药物注射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疗法。20世纪50年代初期,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在中国普及开来,该学说的三个原则“机体的整体性,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神经论”与中医整体观念相一致。在许多人眼里,穴位注射疗法的理论依据与“神经反射学说”的原理是同根源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赤脚医生”的实践和推广,注入穴位的不再只是药物、注射用水、普鲁卡因,还有空气、氧气、自身血液等,用针也由传统的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演变出来现代的不锈钢针。在治疗机制的探讨上也逐步脱离了神经反射学说,转而系统地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阐述。

    兽医临床治疗很早就有穴位给药的理念。明代《新刻马书·明堂歌》“草慢嚼不响,盐擦玉堂血(穴)”;清代《大武经·针穴诗》“瘟疫杂感,泊搓山根(穴)”。尽管那时候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在某些特定穴位给药能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局限于没有注射器,所以穴位给药的方式一般是外抹。

    随着动物穴位注射研究的深入,各种动物的穴位图谱也逐渐精确、完善。临床发现,许多药物穴位注射能呈现出传统给药途径的药理作用,且产生的药理作用的速度和强度在同等剂量下与静注相当甚至超过,显著优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现在穴位注射广泛应用于动物免疫、治疗等方面。

    2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一般供肌肉注射的药物都可作小剂量的穴位注射。西药制剂如抗炎类、维生素类、免疫类、代谢类等药物;中医制剂如清热解表类、解毒消肿类、祛风除湿通络类、补益气血类等药物。现在穴位注射已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2.1 免疫

    我国的兽医研究工作者依据针灸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临床经验,开展了疫苗经穴位注射增强免疫保护作用的试验研究。有研究表明,后海穴免疫效果最好,为动物穴位免疫最佳穴位。

    2.2 疾病治疗

    (1)由于胎牛过大、胎位不正或母牛盆腔窄小,导致生产时间过长,使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及骨盆周围肌群韧带受到高强度压迫和撕裂,造成分娩后后肢不能站立。有研究者选用百会、肾棚、肾俞、肾角等穴位,注射盐酸士的宁的方法,一般3~6d 90%以上能自行站立。国内外对针刺穴位的效应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有许多研究,一般认为针刺穴位的效应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有学者通过切断臂丛神经的小鼠和捣毁脊髓的大鼠穴位给药后,与对照组进行药效学比较,得出了了穴位给药药效与相关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完整性无明显的关系。

    (2)风湿病。大家畜的风湿症在寒湿地区、冬春秋三季较为多发。中兽医称其为痹症,是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穴位注射在风湿病中研究较多,药物选择的面较广,除注射常规的抗生素,抗组胺等药物外,还有使用蜂毒、蛇毒,治疗手段也多样化,常辅以电针、针灸。

    (3)血液。有学者报道,足三里、丰隆两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液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明显。研究者采用哑门穴注射自制冰片液,结果表明,穴位注射和电针刺激均可促进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但穴位注射更有效。

    (4)自血疗法。自血疗法广泛运用于兽医眼科、产科、外科等,是将患畜自身的静脉血注射入相应的腧穴中,利用血液中丰富的血细胞、抗体等在较长的吸收过程中维持对腧穴的刺激,更充分地发挥经穴治疗的作用。自血刺激穴位后可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学者研究表明,自血的非特异性刺激作用会引起网状内皮系统的反应,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及中和毒素的作用。

    3 穴位注射的理论研究

    关于穴位注射的机制,迄今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没有一个公认的理论支撑体系。现阶段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穴位药效的药物特异性

    研究中发现多种中西药物经相应的穴位注射均比传统的肌注或皮下注射效果好,与静脉注射相当,呈现了快速、强大药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在穴位注药的临床疗效报告中,有人认为穴位注入注射用水或其他与疾病无关且无特异药理作用的药物(如VB6、VB12等)与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同样有效,这个问题涉及穴位注药是否具有药物特异性。对这一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展开研究,结果证实穴位注射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不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如用VB6、VB12作穴位注射时并不呈现出原本没有的镇痛、镇静抗惊的作用,其作用与穴位注入注射用水或单纯刺激穴位相仿。

    3.2 穴位药效的循经特点

    据学者的研究,用同一药物以相同剂量注射于不同经脉线上的穴位,会产生强弱不等的初始药效反应,如同剂量呋塞米(furasemide)分别注于小鼠“委中”、“内关”、“三阴交”三个穴位及静脉,结果显示“委中”穴注入呋塞米后1 h内排钠利尿作用强度与静注呋塞米没有明显差异,而明显强于“三阴交”与“内关”注药组,“三阴交”与“内关”组间无明显差别,但穴位注药组排钠利尿作用均比对侧注射蒸馏水对照组强。用大鼠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穴位药效的循经特点佐证了中医的药物归经理论。

    3.3 穴位药效特点的机理初探

    3.3.1 药效与局部吸收 药物穴位注射产生快而强的药效反应与静注药物相仿。按照药理学原理,药效与血药浓度或靶器官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穴位药效反应是否意味着穴位局部血管丰富吸收迅速使血药浓度或靶器官浓度很快达到了有效水平呢?在大鼠“三阴交”穴、静脉、肌肉、“内关”穴注射呋噻米研究其排钠利尿作用时发现,在给药后“三阴交”穴组排尿量与静注组相仿,但血药浓度远低于静注组,排尿量明显高于肌肉组与“内关”组,但血药浓度仍略低于肌肉和“内关”组。许多直接的证据显示穴位注药后出现快速、强大的初始药效反应并不依赖于药物在穴位局部迅速吸收作用于靶器官,与血药浓度无明确相关。可能有穴位本身受药物刺激后产生某些生理和生化的变化,使信息很快地到达效应器发挥作用。

    3.3.2 生化机理分析 从药理学作用的一般规律来说,受体后作用也是药效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涉及第二信使的参与,在邵政一的研究中观察到“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小鼠血清cAMP水平的明显下降,而“足三里”穴注射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两组cGMP水平均明显下降。Cr3+,V5+预处理后对“足三里”、“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分别产生增效作用的同时两组cAMP水平出现相反结果,即“内关”穴组cAMP呈现上升,而“足三里”穴组呈现下降,而两组cGMP水平仍呈明显下降。表明AC-cAMP,GC-cGMP系统部分参与了穴位注射胰岛素的信息传递,两者的差异也进一步提示了“内关”穴、“足三里”穴本质的不同。

    3.3.3 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是药效及其强度的关键性因素,是药物剂量与效应相关性的基础。那么,不同途径给药时药物效应如何?若穴位药效与静脉注射相当时,穴位注射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者是否有别? 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如何?周爱玲的实验小组,就这一问题深入探讨,将NIH小鼠分别以穴位和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胰岛素、硫酸阿托品和速尿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磷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K+、Na+浓度,分析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可见,胰岛素、硫酸阿托品和速尿穴注后5~15min时血药浓度都远远低于静注者,但药效却与静注者相当,穴位注射快而强的药物效应并非药物自穴位部位迅速大量吸收的缘故。再之,等量药物注射于不同穴位,穴位间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但药效强度不同,此点表明穴位具有辨别接受药物的性质,不同的穴位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性不同,同样表明穴位药效不完全决定于药物的吸收作用。因而可以肯定,穴位药效如此迅速强大尚有一般药物吸收作用以外的作用途径和机理。国内学者李镨认为,穴位注射给药,可使药物沿经络直达病所,减少了药物作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穴位药效实验研究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现象,即血药浓度低于静脉注射,却可获得与之相当的起效速度和药效强度,并显示了穴位注射的药物特异性、无机离子的增效性和剂量依赖性及穴位相对特异性。药物穴位注射研究是穴位—经络—脏腑相关学说研究的一个“入口”,穴位注射产生快而强的药效其中介机制和途径是什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3.3.4 经穴的类半导体特性 穴位药效既具药物原有药效学特性,又具有见效快的优点,在未吸收或未达有效血浓度前即产生强大的药效,且该药效可与无吸收过程的静脉注射相匹敌。这种既快速又强大的初始药效与血清、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无明显相关,也与神经系统(外周与中枢)的完整性无明显相关,提示了穴位药效与经络参与有关,从穴位药效的特征可从中探索经穴的本质是经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在邵政一小组的研究中表明穴位注药不仅保持了药物原有主要药理学特性而且呈现了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这种相对特异性似与药物归经相关,这种穴位相对特异性也与它们穴位点及相应经脉线上微量元素含量不同有关。微量元素的改变,提示了穴位相对特异性与其微量元素含量不同有关,微量元素构成了不同经上穴位不同性质的半导体性(N型或P型),从而对不同的药物产生信息放大作用,使药效增大。这种经穴半导体特性又在不同经上穴位对三价Cr3+或五价V5+预处理产生不同的穴位药效增强作用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是否全身所有的阴经和阳经均具备上述的性质(N型或P型),值的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