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娃娃家“主题”游戏的生成与指导策略

     郭毅

    在课程生活化大背景下,幼儿的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本着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生活”的宗旨,我园以自主游戏(角色游戏)为契机,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创设和开展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旨在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生活经验。自主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再现,在幼儿游戏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如何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怎样让角色游戏发挥最大的价值?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近几年,“主题书店”“主题公园”“主题酒店”等不断涌现,一系列“主题”式配套设施有效地凸显了活动的优势与趣味性。于是,我们紧追时代的步伐,有效挖掘“主题”这一社会资源,以幼儿较为熟悉且喜爱的娃娃家为载体,将“主题”与娃娃家进行整合,开展主題游戏。

    一、娃娃家“主题”游戏的背景

    娃娃家是以游戏的方式模拟幼儿的日常生活,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是他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小班上学期基本以平行游戏或个别游戏为主。

    通过一个学期的娃娃家活动开展,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及表现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游戏过程中,幼儿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相互间的操作较多,交往较少;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已不能满足于在娃娃家中单纯地摆弄玩具,他们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在游戏中反映出来;幼儿的游戏情景单一,经常重复“抱娃娃”“喂娃娃吃饭”“做饭”等基本的游戏动作;游戏中,幼儿的手部动作不够精细,如不会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叠衣服等;幼儿的社会性情感较薄弱,如不够关爱家庭成员,对娃娃的照顾不够悉心,不能爱护与保管家中的物品;幼儿与他人的语言交流较少,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等等。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娃娃家游戏的价值,我们尝试在小班下学期开展娃娃家“主题”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将生活中的事物再现出来,同时尝试与他人交往,这也为中班的角色游戏奠定了基础。娃娃家游戏“主题”的制订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点等多方面因素,精心商讨而成的。

    二、娃娃家“主题”游戏及指导策略

    我们将“主题”游戏融入一周教学计划中,一个主题的开展至少需要一周两次及以上的细化与实践,从而达成相应的主题目标。但是,在“主题”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惑及困难。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主题:“能千的爸爸(或妈妈)”

    该主题来源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爸爸(或妈妈)”是他们既喜爱又熟悉的模仿对象,幼儿每天和爸爸(或妈妈)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模仿爸爸(或妈妈)的角色职责及典型动作。因此,我们将主题目标确定为:能深入扮演爸爸(或妈妈)的角色,能够模仿他们的一些典型动作;合理有效地运用娃娃家的游戏材料,发展精细化动作;萌生爱娃娃、爱家人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该主题的指导策略主要有两点:

    1.学:讲解示范,模仿学习

    我们在娃娃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娃娃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毯子盖住了整个娃娃,衣服等游戏材料杂乱地堆放着。究其原因,是幼儿对生活技能掌握得不够。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集体教学、游戏后总结等方式,向幼儿讲解并示范一些生活技能,引导幼儿模仿学习。例如,针对“抱娃娃的正确动作”,教师先提出问题“怎么抱,娃娃才会更舒服”,然后让幼儿自由抱娃娃,相互交流体会。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娃娃的头应该靠在爸爸(或妈妈)的手臂上,爸爸(或妈妈)要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头,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臀部。”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回家观察爸爸(或妈妈)的典型动作,如爸爸(或妈妈)是怎么喂宝宝吃饭的、怎么给宝宝洗澡的等,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

    2.选:组织评选,激发学习

    在模仿学习之后,我们定期组织“能干的爸爸(或妈妈)评选之生活技能比赛”,如折叠衣服、给娃娃穿衣服、整理物品等,在评选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再将评选活动中习得的生活技能运用于娃娃家游戏中,细化游戏操作,丰富游戏内容。这样循序渐进的指导策略,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愿意尝试动手操作了,娃娃家的物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了,“爸爸(或妈妈)”照顾娃娃也更加悉心了。

    (二)主题:“我们搬家啦”

    该主题来源为: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口语表达不够积极,只是局限于和家庭成员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与口语交流。在一次大型玩具游戏时间,教师发现婷婷和辰辰并没有像其他幼儿那样玩滑滑梯、钻山洞,而是躲在一个角落里。通过询问得知,原来他们是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于是,教师突发奇想,可以将大型玩具和娃娃家进行整合,延伸主题“我们搬家啦”,即将室内的娃娃家场地设置在室外大型玩具区。因此,我们将主题目标确定为:创设多个娃娃家区域,满足更多幼儿的游戏需求;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主动参与娃娃家环境布置;尝试与其他游戏区域进行互动和交流。该主题的指导策略主要有三点:

    1.宽:拓宽区域,满足需求

    由于小班幼儿的游戏形式以“平行游戏”为主,因此即使教师已经增加了娃娃家的数量,也不能完全满足幼儿的需求。大型玩具弥补了室内场地的不足,不规则的结构造就了娃娃家富有特色的空间。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如何划分区域?娃娃家怎么布置?需要哪些家庭成员?……经过一段时间主题游戏“我们搬家啦”的开展,现在,孩子们都能自主结伴、主动协商场地分配,有序开展游戏了。

    2.动:积极互动,增进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大型玩具这个“新家”为幼儿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平台。在游戏中,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需求,延伸了“做客”“好朋友一起逛街“发生火灾后紧急灭火”等游戏情境,更加积极互动,提升了交往能力。

    3.集:搜集材料,丰富游戏

    娃娃家的材料如果一成不变,必定会让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游戏材料。有时,幼儿会在游戏中提出少了什么材料,但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因此,教师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在班级走廊上创设了“百宝箱”,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一些废旧物品,丰富娃娃家的游戏材料。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幼儿进行表述:“我带来的是……,可以用作……“慢慢地,娃娃家材料越来越丰富了,有鑫鑫带来的围裙,有莹莹带来的炒锅,有萱萱带来的奶瓶,等等。可见,孩子们真正参与到了班级游戏环境创设中,成为了游戏的主人。

    (三)主题:“娃娃生病了”

    该主题来源为:春季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因此,小班下学期开学后不久,经常有幼儿缺勤。教师在点名时引导幼儿讨论同伴缺勤的原因,“上次我生病,也请假了。”生病了很难受。”于是,教师将“娃娃生病了”设定为娃娃家新的游戏主题,同时确定主题目标为:回忆已有经验(生病),再现生活,引发经验迁移: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表述自身观点:尝试与其他角色区域(小医院)进行互动、交流。该主题的指导策略主要有两点:

    1.忆:回忆经验,引发迁移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支持者。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转换好自身角色,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发展。在开展主題游戏之前,教师以角色身份引发幼儿回忆和讨论。“唉,娃娃家的娃娃生病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要给娃娃吃药。“要马上看医生。我生病了,妈妈就会带我去医院看医生。“医生会让我‘啊一下。”教师及时解释道:“这是压舌板,是观察扁桃体是否发炎。”然后,教师进行小结:“娃娃生病了,应该带去医院进行治疗。”紧接着,教师又抛出问题:“谢谢你们,我要带娃娃去看医生了。可是,我到了医院要做哪些事呢?”该问题再次引发了幼儿回忆和迁移经验,并自然而然地与小医院进行互动。

    2.巧:巧放材料,增进交流

    研究表明:3-4岁幼儿应掌握的词汇量为1730个,4-5岁幼儿为2583个。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在上学期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回应,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幼儿大胆表达自身想法,逐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投放一些材料,并以此为媒介,引发幼儿交流互动,促进口语发展。例如,教师可投放一些以图为主的“病历卡”,其主要内容有性别、年龄、病症图等。在看病情境中,娃娃家成员与“医生”自然而然地通过角色问答互动,增进了口语交流,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娃娃家“主题”游戏的开展,遵循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备受幼儿的喜爱。在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思考研究娃娃家“主题”游戏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不断挖掘适宜、有效的“主题”,并尝试在其他游戏区开展“主题”,探索创新型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