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聋生数学课堂

    潘媛媛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思维素养,它包括质疑、判断与分析,是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必备素养,也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有效路径。为了提高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地深度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素养,并把这种素养融入到数学课堂的教与学中势在必行。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聋生;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62.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75-001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以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转变为保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为本”教学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了提高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地深度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素养,并把这种素养融入到数学课堂的教与学中势在必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呢,笔者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例,具体策略如下:

    一、问题铺垫,鼓励质疑

    批判性思维在聋校数学课堂中首先要从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一课开始时,教师用问题铺垫,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猜想哪个正方形能正好分成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并验证。学生通过猜想、讨论有了不同的结果后,再演示、分割并验证。在汇报展示时教师要利用追问质疑展示的结果:为什么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分成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不能呢?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猜想验证的结果产生质疑。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再一次实践、思考完善自己的成果。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对有思考的学生进行鼓励、肯定,让他们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分享中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质疑,从而逐步总结判断出因为2是6的因数,6除以2等于3,所以正好能分成同样的小正方形,7除以2有余数,就不能正好分成。猜想、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有效参与以及质疑都是基于问题情境开始的,在质疑中提出问题,或者在老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观察分析

    数学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素养就是要我们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深处,也就是要批判地看待问题,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要有主动求知、观察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经历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从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在探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时,学生已经有了怎样能正好分割成小正方形的知识经验,教师就可以直接出示用边长6厘米或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并思考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学生在自主操作、交流、探究并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分析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同时发现边长6是12和18的因数;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4只是12的因数,不是18的因数。然后再把这个问题发散,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再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总结出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只要符合既是12大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个两个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从而引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学生在自主探究时,经过教师引导有效观察并发现了新的问题,批判地反思了自己的猜想,并主动对学习信息进行“精加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各种有效的信息联系起来,分析并找出问题解决的途径。学生在自主探究、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知识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很好地渗透了批判性思维,为以后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做了铺垫。

    三、圖文并举,判断应用

    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在整理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本,再一次对自己的知识地图进行反思判断,在看似没有问题的文本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动力,在知识积累与判断应用中开始积极的学习思维活动。

    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应用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利用图文等多种形式来整理18和30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图:思维导图、图表等),并分享给同组的学生。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不论是运用哪种形式完成都是对知识的应用梳理,在分享给同伴之前,学生一定会重新判断反思自己的文本是否正确,同时进入深入思考,最后才会把最终的成果展示分享给同伴。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经历了用图文进行知识的梳理,又重新审视自己的图文,进行判断应用,最后再把自己的知识地图讲出来,其实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知识深度思考,找到“学会”的方法,为“会学”打好基础。

    核心素养要落地,聋生的学习行为就要进行改变,既要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学科思维特点,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考,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那么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就必须要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伴随,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中的融入就是让聋生在问题中质疑,在探究中分析,在应用中判断,让聋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科学高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对同伴、对老师提出质疑,通过思考进行判断、分析,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逐步形成从不同角度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快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2]周金虎.教师不可不知的35种学习力,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任勇.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