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背景下“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实践

    俞丽红

    

    

    [摘要]开放课堂模式以促进有效学习为主要抓手,以改革课堂、优化内容、转变方式为重要手段,以实现课程课堂联动促学为最终目标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对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进行概念辨析,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开放课堂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开放课堂;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92-02

    开放课堂是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自行调节学习过程,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发挥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概念辨析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的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规模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承载力概念中的“人口规模”是最大人口数量,即某一地区的资源、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由上述概念可知,最大人口数量所考量的是维持人口基本的生活需要。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由此可知,人口合理容量不仅能够反映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能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数量的协调性,属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存在交叉,不等同却又紧密联系,辨析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限度。如果无节制地发展,人类活动就会超越自然生态的承载限度,进而引发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问题。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追求“人口合理容量”,这是这一节内容需要向学生渗透的重要价值观。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结合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概念区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特定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以及合理人口容量,形成尊重自然、适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缺乏系统认知。对于这部分内容而言,概念辨析是后续学习的起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分层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只有一个地球》等纪录片,组织学生列举人口爆炸背景下的问题,比如粮食短缺、水资源匮乏等,探讨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探讨某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以及所能承载的适宜人口数。

    教学情境的引入,基于教材而又不受教材的限制,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人口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探究我国人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与他人合作,形成个人对现实问题的认知。这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开放。

    2.案例研究

    【案例】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拉帕努伊人在发现这一柄息地之后,大量涌入繁衍生息,人口快速增长至8000 - 20000人,但是岛上的自然资源只能供养2000人,为了养活多余的人口,他们只能进行柄息地扩张。公元800年,岛上已经出现了森林破坏,随之而来的是鸟类、木材、浅海生态的灭绝与退化,拉帕努伊人只能开始土地耕种与畜禽饲养,由最初的渔民变成农民。随着农业产量的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土地的贫瘠,农业产量也保障不了人口生存。在严重的饥荒中,岛上居民开始食用能够找到的各种“食物”,包括人。原本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社会动乱,历经饥荒、战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2000人左右。1870年左右,岛上剩余的拉帕努伊人陆续搬到塔希提岛。

    【思考题】(1)尝试在地图上找到复活节岛,根据其区位条件,分析其可能具备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资源禀赋;(2)分析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析复活节岛上的人口变化揭示的人口变化现象。

    世界人口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每一个个体要生存下去,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与消耗性,人口越多,资源消耗量就越大,自然环境的负载就越大。然而,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空间、矿产、土地、水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人口扩展至一定数量后,其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控制人口规模,调整现有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复活节岛悲剧”就会重现。因此,需要从理论上研究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开放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引入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

    【理论总结】(1)环境承载力。从生态学、资源和环境角度来看,在某一时期内,特定区域可维持生存的最大人口数就是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以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对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而言,阳光、空气、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的影响程度。以淡水资源为例,借助统计数据(见图1、图2),分析其与人口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猜测哪些大洲容易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结】不同的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主要由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上述分析主要是从单一的要素层面来考虑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分析,比如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甚至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来考虑。总而言之,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一定技术条件下,特定时期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人口合理容量。在讨论过环境承载力后,学生对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有了更深的认知,这是从资源的有限性层面来考虑的。那么,如果从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的适宜性来考虑,某一区域到底承载多少人合适?

    【案例】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人体营养需求、文化体育需要等,结合耕地資源、草原、水资源的利用以及预测数据,专家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至9亿人;如果需要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我国的人口数量应该保持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生活标准,那么需要将人口数量控制在7亿之内。

    【思考】上述案例体现的是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相比,在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时不仅要考虑自然要素,还要考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此外该地区的开放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说明人口合理容量是相对的。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采用了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阅读教材、搜索网络资源、撰写报告等,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问题已成为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口的增长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地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观。

    [参考文献]

    [1]胡佳怡.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模式与策略研究[J].今日教育,2016(4):47-49.

    [2]魏红丽.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地理开放式课堂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4(77):126.

    [3]金乐丹.新课改视域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 11):6-7.

    [4]安江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研究[J].高考,2017(18):26.

    [5]徐瑾.构建初中地理开放式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2(11):79+81.

    [6]吴月华,蔡建伟.如何构建地理课堂开放式教学[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0(4):2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