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急性应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贾超超

    摘要:简述了畜禽应激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禽;应激综合征;诊断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26-01

    应激是动物机体对一切胁迫性刺激进行全身适应性反应的总称,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现象。严格地说,应激有两类。凡是对机体产生良性效应的应激反应称为顺应激(亦可称良性应激或正应激);凡是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应激反应称为逆应激(亦称恶性应激或负应激)。通常习惯上所说的应激,则主要指后一种逆应激,而急性应激综合征则是这一类应激中最具有暴发性的恶性应激形式。最常发生于猪,称为猪应激综合征(PSS),其他形式如恶性高热症、背肌坏死,苍白、柔软、渗水猪肉和运输性疾病等,亦同属于这一类。

    急性应激综合征除了发生于猪外,亦可见于马、犬、猫、鹿、鸡、鸭、兔、牛等动物。

    1 病因

    激发动物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或条件统称为应激原。在饲养管理中常有的应激原包括拥挤、过热、过冷、运输、驱赶、斗架、隔离、混群、母仔分离、抓捕、保定、惊吓、预防注射、昆虫骚扰、去角、烙印、去势等。使用某些吸入性麻醉药,以及某些去极性肌松剂,如琥珀酸胆碱等,也能成为应激原。逆性应激反应,轻则降低生产性能,降低抗病力或引起行为异常;重则激发急性应激综合征,出现像休克一样的症状。

    2 症状

    初期症状是尾部、背部和腿肌肉出现快速而纤细的颤抖,后发展成肌肉僵硬,患畜不能移动。白皮猪由于外周血管缩张,可出现皮肤发白、发红,而后转为发绀。听诊心脏可发现心动过速(每分钟可达200次)和节律不齐。患畜张口呼吸,过度换气,高烧和高碳酸血症,最后可导致CO2蓄积,窒息而死。体温可升高至42 ℃以上,临死前甚至可达45 ℃。死后几分钟内发生尸僵,肌肉温度升高。由于乳酸含量高,可引起肌肉pH降低(≤5),但尸体凉下来后,肌肉pH又迅速上升。背部、腿部、腰部和肩部的肌肉最常受害。如半腱肌和腰肌受害面积最大,故剖检时要做肉眼和组织学检查。急性死亡的动物,剖检时可见肌肉苍白、渗水。反复发作的动物,其肌肉可能出现干性暗色的病灶,即所谓干硬暗病变。肌肉组织学变化并无特异性,可见肌纤维横断面直径大小不等蜡样变性。

    3 诊断措施

    可根据遭受应激病史,动物易感性,急性休克症状以及肌震颤和体温迅速升高,心动过速和肌僵硬等症状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pH明显下降(<6)。血中乳酸和丙酮酸增高,血乳酸可达47.18mmol/L,动脉血中的CO2分压升高,耗氧量减少,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伴有高血糖症,血浆钾和磷含量升高等。

    要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区别。①热射病,该病起因于高温、高湿。②产后低钙血症。③野生动物因抓捕引发的疾病。④马和役用牛的肌红蛋白尿症,该病常发生于运动之后。

    4 治疗

    遗传选育上,要将易感猪筛除,但生长快、瘦肉多的特性仍要保留。一旦发生应激症状,应立即将动物与应激原隔离,可静脉注镇静剂、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以纠正酸中毒,保持环境凉爽、通风,必要时给予输氧。

    可用氮哌酮注射剂来预防应激。用于防治猪应激可分3个剂量组,低剂量(每千克体重0.4~1.2 mg),用于抗焦虑,抗紧张,防运输应激;中剂量(每千克体重2 mg),可使猪躺卧、嗜睡,但驱赶时仍能走动;高剂量(大猪每千克体重4 mg,小猪每千克体重8 mg),可使猪镇静倒下,站不起来。但大公猪用量不宜超过每千克体重2 mg。只能作肌肉注射,否则无效。本品用于防止猪混群时争斗、咬尾症、母猪产后残食仔猪等均有效。该药作用快,可在2~3 h内发挥药效,并在16 h左右完全从组织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