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探析

    唐果

    摘 要:美术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化与艺术协调统一的过程,高校美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文化性,注重将审美意识培养融入现代艺术教育结构中,提升学生对传统审美的认知,如此方可使之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继而创作出为时代所认可的作品。文章从我国传统审美意识出发,分别从由理入道、由技入道、由艺入道三方面探讨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传统审美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玉林羽毛画的传承与发展”(2019KY0603)、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玉林羽毛画审美文化研究”(2018YJKY19)、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美丽乡村乡土景观设计发展研究”(2020KY14030)研究成果。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本人人生阅历、文化结构与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积淀,只有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方可创作出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美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以现代艺术理念反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当前,各大高校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学生对西方艺术了解甚多,对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导致美术创作缺乏特色。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致力于传统审美意识的研究与实践,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与精神的认知,避免其盲目崇拜西方艺术而对我国传统艺术肤浅描摹。

    一、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概述

    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既分散于该时代的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作品中,又以抽象形式集中于美术理论著作中,因此,考察审美意识必须沿着优秀美术作品等形象系列及“道”“意”“韵”等范畴系列进行研究。

    我国传统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这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新思想、新人物涌现的时期,随着殷周神权统治方式的崩塌,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各家理论争辩异常活跃,美学史首个黄金时代来临。该时期,孔子提出了儒家美学理念,美不再被孤立讨论,而是逐步与伦理道德相融合。这一方面体现在审美与个体修养、与自然的关联,崇尚一种含蓄、中庸的审美情感,强调有节制地陶冶情操,终达“天人合一”之境;另一方面体现在艺术与教化的融合,孟子等继承了孔子的审美理念,并进一步发展之,强调于本体论层面探索审美,并奠定了“美”“圣”“神”等重要审美范畴。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强调等量齐观的审美观,庄子所强调的“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美学观成为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与道成为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选择功名抑或艺术,均反映了儒道两重风格的对立与互补。钱钟书曾言:绘画有南北,以南宗道家艺术精神的标准为高。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与佛教不断融合,形成禅宗这一重要流派,自此至明朝的一千多年间,传统审美意识以道家精神为重,无论是“意象”“气韵”等美学范畴的提出,还是“传神写照”“妙悟自然”等命题的出现,均积淀了厚重的美学理论财富,逐步推动了我国古典审美理想的形成。清朝时期,王夫之等创建了传统美学体系,加上《画语录》《艺概》等集大成的著作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体系化。关于古典审美理想,最精准的表达当属郭熙《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数千年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天地之和成为古人生存的理想状态,以天地自然为美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绘画中,逐步形成了追求自然万象本真与美感的审美理想。古人寄情自然,但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以心灵之眼洞悉万物,终与自然融为一体[1]。

    二、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以塑造学生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广阔视野与审美意识为根本使命。近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使得国内社会思潮与人文精神多元复杂,尤其是美术教育方面,在与全球教育相接轨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民族文化逐步招致替代、传统审美意识培养缺失等弊端[2]。然而,艺术创作的根基乃传统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这种缺失导致传统艺术与社会审美暴露出无法弥合的缝隙,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由理入道,塑造传统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是所有审美研究的目的与归宿,其以审美意识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成为具有丰富个性与并谐发展的人。可见,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必须从美学理论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入道。审美教育的内涵丰富,包括三个层次:其一,审美形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艺术作品形态、结构的识别、鉴赏与表现力。开展审美形态教育时,教师要加大优秀美术作品鉴赏教学的力度与比重,选用充分体现“对立統一”审美规律与“含蓄为贵”审美理想的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传统审美意识和理想,哪里体现出了这些审美意识和理想。经讨论明晰学生对传统审美意识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指导,使其在鉴赏中获得审美体验、悟得传统审美意境,继而调动再造的联想与想象。其二,美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提升其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力。美感教育离不开大量的艺术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美术创造实践,指导其认识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此乃传统审美的根本。其三,情操教育,是通过艺术创造或鉴赏陶养学生性情,培养其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过程。这三个层次体现出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了美术教育的整体功效。为了提升审美教育效果,高校美术教育要将这三个层次与美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整合,超越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传统审美意识培养为核心,提供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内容,开展本土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3]。

    (二)由技入道,体悟传统审美趣味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崇尚技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可从技法出发,由技入道,将传统审美观渗透到技法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技法训练的同时提高对古典审美理、意、法、趣的认识,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实现技法与思想兼济,提升创造性与文化性。一方面,美术教学绕不开言传身教的笔墨示范,而示范教学又无法脱离临本、物象及创作。中国画源远流长、文脉清晰、体系完备,教师从选择临本、讲解示范、画理画论教学,到总结评估,都要树立严谨学风、传递思想、耐心指授,使学生从临摹入手,真正体悟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探求传统审美意识的本源,在精神探求的指向下推进创作的行为轨迹,传递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令其掌握笔墨技能的同时又感知到“于笔墨不到之处立言”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在信息广博的今天,除了临摹与借鉴,课徒画稿的步骤解构、笔墨分析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传统绘画注重临摹与师承,以求传统笔墨语言的吸收与转换。如今的美术教育中传统正在不断迷失,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教师应重拾传统的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懂得中国画的物理、情理与笔墨技能的运用,领会自然四季迥异下的万千变化,明确层峦叠嶂、烟岚沉浮、林木稠薄、道路曲折均与笔墨语言中的浓淡、轻重、徐疾、聚散、疏密等学理认知息息相关,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画理画论等综合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技法、运技、明理、悟道等修养,实现技道合一、借古开今[4]。

    (三)由艺入道,激发传统审美创造

    艺术活动中对于传统审美意象的认知是传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形式,在美术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传统审美意象的认知有赖于广博厚重的民族情感及长期积淀的文化素养,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美术教育责任重大,需要建立起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审美认知、审美观念與审美需求,如此方可凸显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体现美术教育的文化主体性。一方面,高校要在美术课程中确立学习传统工艺的目标,精选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步步递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工艺品、学习技巧,提炼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元素,以此激发其传统审美创造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艺术活动实践了解传统审美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同时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从中国书画、园林中领悟古典哲学“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传统文化智慧,感受造型理念、写意精神、意境营造、空间表现等传统审美思想,在优秀民族艺术文化的浸染下逐渐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与进步[5]。

    三、结语

    传统审美是历经历史洗涤的文化精髓,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于生活、自然中感受个体意识的存在及张力,也是现当代美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只有深刻认知和理解传统审美,才能洞悉蕴藏其内的厚重的民族情感,继而以深沉的笔墨勾勒出具有民族精神与特色的美术作品。当前,国内艺术创作领域存在过度推崇西方审美理念和方法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美术作品存在丧失自我个性的倾向。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最高效的方式即美术教育回归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范式,要做到这一点,高校美术教育要注重传统审美与文化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传统审美元素的能力,将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戴家峰.传统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冲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5):161-163.

    [2]赵一粟.大学美术教育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探究: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37.

    [3]刘媛洁,梁曾华.高等美术教育的传统审美意识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75-76.

    [4]张捷.由技入道借古开今[N].美术报,2016-03-19(024).

    [5]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3):11-14.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