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支持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小社团”的相关策略

     王美娟 戴杏霞

    “小社团”是指借用社团活动的形式,由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活动组织形式。這是—种有共同的机制,打破了班级界限和幼儿年龄界限,低架构、高开放、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小社团活动中,中、大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个社团,自由地与不同班级、年龄的幼儿合作进行活动。因此,小社团活动是一种变革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高度开放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的角色。在小社团活动中,材料(环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接替了教学,那么教师干什么呢?我们以打击乐小社团活动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尝试在小社团活动中运用一系列隐性支持策略。

    策略一:生活化的材料激起幼儿参与兴趣

    在小社团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足的活动时间和尝试探索的机会,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与不同的合作伙伴自由交往,在尝试过程中学习、探索生动具体的经验,体验快乐和激动。幼儿参与活动是否投入,能否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隐性教育价值,以及是否为幼儿所熟悉和喜欢有非常大的关系。

    片段1:小小演奏家社团开始了.孩子们很快选择好社团并加入其中。女孩A和女孩B手拉手进入了演奏区.她们先在四周走了一圈,看见桌子上的玻璃瓶里装有水,便研究了起来。女孩A自言自语地说:“小小演奏家里怎么没有乐器啊?难道我们今天要敲瓶子?”这时.其他孩子也续进入了演奏区.他们有的拿起筷子敲了起来.有的拿起鼓槌敲起了饼干桶.有的用积木相互敲打着.等等。

    在选择和投放小社团活动材料时,教师应尽量选择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让幼儿在参与小社团的过程中能产生熟悉感,犹如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延续。面对这些熟悉、亲切的事物,幼儿在活动中已不仅仅是在操作材料,而是在经历生活。这些材料除了外形特征可以对幼儿产生视觉吸引以外,其包含的情感内容也能够成为幼儿学习的动力,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保持较为稳定的互动兴趣。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多种生活化的打击乐材料,如饼干桶、水桶、玻璃瓶、筷子、塑料瓶盖、矿泉水瓶等,这些材料都是幼儿每天接触、随手可得的,为幼儿所熟悉,承载着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便于引发幼儿新的经验。案例中的女孩A自言自语,说明她已经意识到了瓶子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作为乐器来使用,从而引发了新的经验。

    策略二:废旧材料的运用激发幼儿大胆参与

    小社团活动材料以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为主,原始简单的材料能适应幼儿干变万化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对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突出情感色彩,帮助幼儿有意义地模拟生活,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生活,使其能够达到对生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片段2:今天的小小演奏家社团准备了一些新乐器,有饼干桶、水桶、瓶盖、筷子、玻璃瓶,以及在矿泉水瓶里装入黄豆做成的响瓶。丁丁、小宇、笑笑和乐乐快步走到水桶演奏区,拿起桌上的小棒敲了起来。“哈哈哈,这好玩!”笑笑边敲边大声地说着。小宇对着乐乐说:“我回家也要用水桶来敲音乐,这太好玩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进行了再加工。例如:矿泉水瓶装上黄豆变成响瓶,两个塑料瓶盖放在—起敲击发出圆舞板的声音,用筷子在装了水的玻璃瓶上敲击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这些材料的投入很快吸引了幼儿的眼球,让幼儿意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还可以作为乐器来使用,引发了幼儿新的经验。这些生活化的打击乐材料有别于我们平时打击乐活动中的现有乐器,它们是低结构的,更适应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需要,幼儿能与其实现有效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小小演奏家社团的兴趣。

    策略三:有经验的内容支持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小社团式主题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兴趣选择主题内容,以小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小社团式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现有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片段3:女孩A看了看桌子上放的节奏图,有节奏地敲起了玻璃瓶:“××x×。”女孩B来到另一个演奏区,拿起小棒兴奋地敲起了奶粉罐。女孩B敲了一段时间后,大声地喊着女孩A:“××,快来这里,这个奶粉罐敲起来很好听!”女孩A听到后.马上离开了敲击玻璃瓶的演奏区.来到女孩B旁边.俩人一起“咚咚咚咚”地敲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小社团里响起了《加油干》的音乐,孩子们随着音乐对照桌子上的节奏谱敲了起来……

    上述案例中,小小演奏家社团活动的内容是《加油干》,这首曲子是中班下学期主题活动中的打击乐教学,中、大班幼儿对此都较为熟悉,并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奏乐曲的经验。同时,教师为幼儿所准备的节奏谱××l x×l、××××I××××l、×oOl×oOI,都要求幼儿有一定的演奏经验。因此,幼儿在听到乐曲后,都能有节奏地进行演奏,并不断交换乐器,这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小小演奏家社团活动的兴趣。

    策略四:耐心观察提供情感支持

    小社团活动提出以幼儿为中心,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责任和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希望幼儿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有大量的机会做他愿意做并感兴趣的事情,去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去自主地获得智慧的发展。小社团中的自主是指幼儿能自主选择各类小社团活动,自主选择小社团活动中的各项活动内容;在小社团活动中能自主探讨遇到的问题,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同伴自主合作;等等。

    片段4:丁丁拿着自己的小棒轮流敲起了小宇和乐乐的水桶。乐乐听后说:“你们听,这两个声音不一样,像那个架子鼓的声音!”“是呀,是呀,我也来试试!”小宇说。“我也来,我也来!',乐乐说。“不行,不行,只能一个人试,否则我们三个人要‘打架的。”丁丁说完一脸期待地看着我。我只是朝他笑了笑,并未说话,然后继续观察着他们。一旁的笑笑见我什么也没说,便没有理会丁丁,顺手拿起小棒就敲了起来,乐乐和小宇一看,连忙也轮着敲起了其他小伙伴的水桶。“哎呀,痛死我了,乐乐,你干吗敲我?”宇大声说。“我早说了会‘打架的嘛,你们偏不听我的。”丁丁一脸正义地说着,然后建议道,“要不这样吧,我们轮流敲自己的水桶.这样听起来不就像架子鼓了吗?”乐乐说:“好吧,那我先敲,然后小宇敲。”丁丁说:“好的,我最后一个敲。大家听我的指挥,预备,起!”四个小伙伴轮流敲了起来。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水桶演奏区只准备了四个水桶和四根小棒,由于材料的限制,无法满足多名幼儿敲多个水桶来做架子鼓的愿望。于是,幼儿之间便产生了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幼儿通过自主探讨、自主决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演奏。可以说,是材料的限制性引发了幼儿之间的自主合作。也正是因为教师的耐心观察和情感支持,才使得幼儿产生了积极解决问题、尝试相互合作的勇气。在自我学习中,幼儿获得了自身整体能力和经验的增长,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愉悦,这种情感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策略五:介入式指导支持幼儿有效参与

    介入式指导是指教师采用适宜的介入手段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介入式指导策略可以以显现的形式对幼儿的小社团活动直接加以指导,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

    片段5:女孩A发现桌子上的节奏谱×OI×OI,对女孩B说:“不能乱敲的,这里有节奏谱,你看!”我走过去问:“这个节奏谱上的‘O是什么意思呀?”女孩A想了想说:“是空的意思,就是要停一停。”“嗯.是的.待会儿演奏的时候可别忘了要停一停。”女孩B连忙说:“好吧,那我们一起有节奏地敲吧。”说完,女孩A和女孩B有节奏地敲了起来。同一演奏区的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她们俩的节奏敲了起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总是采取设置障碍等方法让幼儿面对适度的困难,使幼儿得到一定的锻炼,提升探究兴趣。为了促使幼儿学习,教师除了耐心观察以外,还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等介入指导策略,使幼儿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努力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和幼儿讨论节奏谱×o l×o l的演奏方法,帮助幼儿积累了有效的演奏经验,提高了其参与小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小社团活动中,我们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幼儿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幼儿的意义建构过程起着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更多地提供一些隐性支持,以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小社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