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研究

蔡振华+宋君蕾
摘要:发展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加快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建设,建立新的科学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是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和社会和谐的思想引导。本人探讨了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研究。
關键词: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件编号:2095-672X(2017)03-002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07
Abstract:Developing environment-friendly cities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task in our country, which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library, establish a new mode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uppor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a of social harmony.I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urban library service.
Key words:environment-friendly c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友好型城市开始被提出。2006年3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同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本质上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环境友好的文化和生态文明为主导,以实现居民、自然和城市在哲学上的统一。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文化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为了更广泛的扩大个人、企业和基层社会在和改善人类各种环境方面提出开明舆论和采取负责行为的基础,必须对年轻一代和成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同时应该考虑到对不能享受正当权利的人进行这方面教育。”由此,作为信息文化中心的图书馆在环境友好型文化的建设与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3万人/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图书馆拥有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其中瑞士为3000人/座、挪威为4000人/座、芬兰5000人/座、英国1.14万人/座。而我国平均拥有量只有46万人/座,在图书馆建设中有着比较大差距,在环境友好型城市中,作为环境友好型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基地,适合城市需求的图书馆建设迫在眉睫。
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作为公共馆其读者种类多、数量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读者工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经过调查发现,读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找书难、读者间的相互干扰、纸质资源不足、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作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新型图书馆,出了应当解决上述问题外,还应对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价值进行重新的开拓。
1 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的重新定位
图书馆作为城市的信息文化中心,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于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a growing organism)”,到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一意。图书馆历史上经历了从“重藏轻用”到“藏用并重”转变,图书馆服务也从过去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的引导学习。笔者认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图书馆,仅仅变被动为主动是不够的。图书馆作为情报与信息的存储空间,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先导性,图书馆承担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理论支撑的同时,还承担着精神文明建设与指引的重要使命。
2 图书馆与知识的和谐,开创传播新模式
过去人们认为图书馆是文化的中心,是严肃与神圣的地方。因此,许多设计师似乎费尽心思力求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能让人心无旁骛阅读、学习的空间,最后却给出无聊、死板、冰冷的解决方案,这个情况存在于很多国内公共图书馆和校园图书馆中。而作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与知识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是建立仅仅提供一个无聊的单纯阅读与学习空间上。200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收地提出图书馆是否应该提供游戏服务的问题,随后,又发布了游戏指南和游戏工具,指导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成员馆开展实践。到2010年美国有超过40%的图书馆开展了游戏服务。笔者认为,在游戏的基础上开展读者培训,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丰富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使读者真正的了解图书馆、融入图书馆, 弥补当前培训工作中的不足,活跃图书馆传播知识的气氛。
3 文化惠民,打造多维度文化传播模式
文化惠民工程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设置在当代社会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政府文化惠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提出,图书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要在环境友好型城市中逐步树立起推动全民阅读、推进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和谐主阵地的良好形象,提升图书馆知识传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设置读者反馈通道,建立起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相互促进的纽带与桥梁。
图书馆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而存在的,同时肩负着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责任,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环境友好型城市圖书馆的服务要求。中科院政策研究所的顾强研究员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汗也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图书馆作文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样不能例外。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由此可见,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的重心正逐步转向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图书馆开拓传播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内容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的基础,信息的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和内容的规范整理加工,利用广播模式,依托互联网向多媒体、多平台的全方位同时发布,引导读者进行获取深层次的阅读,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读者的粘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社会价值。
台湾中科院副院长曾志郎先生曾经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图书馆的核心服务永远是阅读,阅读的推广是指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不再仅仅限于纸质文献,计算机、手机、电纸书、公共读报机等越来越多的阅读媒介可供读者选择,阅读也从从前的文字阅读逐步转向语音、画面、图像等多种阅读模式,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曾说过: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远远超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笔者认为图书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应不断拓展自身传播模式,依托科技发展,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文字资源与影音资源、单纯阅读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多维度拓展知识传播渠道,丰富读者阅读模式。
综上所述,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的建设应当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延伸,实现知识与社会和谐、知识与科技、知识与生态环境等的多方面融合,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知识支撑引导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方向,体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9.
[3]叶文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5-89.
[4]李忠霞.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4):178-181.
收稿日期:2017-05-02
课题号名称:环境友好型城市图书馆服务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模式策略.课题号:201602A337
作者简介:蔡振华(1982-) 男,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