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过程中教材语境在词汇复习中的应用

    

    

    【摘要】语境教学法是考纲词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今天,多数教师已经基本摒弃了按照单词表顺序单个地教授单词的方式,而是能够结合音、形、义,以一定的语境为依托,进行单词教学。然而,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高三复习过程当中,整合前阶段的课本语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单词,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从高考出发,分析目前语境教学法的问题,探讨材料语境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重现方法。

    【关键词】考纲词汇;语境教学法;教材语境

    【作者简介】刘于生,郁南县西江中学。

    一、引言

    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中,词汇的地位举足轻重。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表达不了多少东西,没有词汇,什么也表达不了。词汇学家McCarthy说,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其语法无论学得多么好,语音无论掌握得多么漂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际就难以实现。可见,如何有效地学习词汇,成了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课题。

    在对高中生词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中,语境的结合是关注的重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词汇学习的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者能在语境中理解把握单词的意思,能在复杂的语境中进行恰当地表达。课程标准指出,词汇学习不是单纯的词语记忆和操练,而是在具体的主题和语境下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对于教学活动,课程标准建议,老师要结合语境,不断地复现有关词语。

    语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凸显。Firth说,每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Firth, 1957: 111)。Malinowski认为,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Malinowski,1923)。语境是理解的前提,利用语境进行教学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方法。

    二、语境的定义和分类

    目前对于语境没有统一的定义。陆巧玲将语境描述为:语境即一个生词或短语在毗邻单词、短语、句子或段落中所处的环境,这些毗邻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经常可以用来规定目标语词或短语的意思,帮助解释目标字词或短语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分类形式,语境可分为广义语境与狭义语境、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教学语境与自然语境等。在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分类中,前者指单词、短语、句子,甚至可以扩展至篇章、章节和整本書,后者包括语言使用的使用者、对象、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本文根据需要,主要围绕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教学语境和自然语境来探讨。

    三、目前语境词汇教学法的问题

    笔者针对本校的学生发起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词汇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而学生对于单词的学习方法仍然过于机械和单一,不能够灵活运用(如下图所示)。

    你是否觉得英语学习中词汇是你最大的问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是 115 68.05%

    B.不是 41 24.26%

    C.词汇方面没有问题 6 3.55%

    D.不清楚 7 4.1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69

    你平时记单词的方式是什么?

    选项 小计 比例

    A.班级统一听写时记 16 9.47%

    B.定期按自己的计划记 62 36.69%

    C.不定期记,想记就记 87 51.48%

    D.不怎么记 4 2.3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69

    你是否了解记单词的方法?

    选项 小计 比例

    A.一点不了解 13 7.69%

    B.了解一点点 141 83.43%

    C.了解并会使用各种记单词的方法 11 6.51%

    D.不怎么记单词 4 2.3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69

    目前主要的词汇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呈现法、构词法、归纳法和语境法等。其中语境法在教学中频繁出现。根据语境的分类,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而语言语境又包括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因此下面的教学练习都提供了相应的语境。

    例1:

    例2:

    例3:

    上面三个例子都利用了语言语境的规律进行了语境的建立。其中例1为短语语境,例2为句子语境,例3为篇章语境。上面三个词汇教学例子都为学生的词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语境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是目前教学中出现较多的语境词汇教学法。

    然而,这样单纯的语境教学仍然难掩其机械性和单一性。根据语境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教学语境和自然语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而创设的一种语境手段,属于教学语境。根据陈巧玲的观点,句子语境简化了推测目标词语意思的操作步骤,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成就感,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教学语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创造的语境,这种人为的语境违背了语言真实性,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自然语境有利于推动单词的内化和吸收。

    因此,上面词汇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存在自身的弊端。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主要还是通过机械性的方法去记忆单词,方法单一。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单词的内化和吸引效率,成了高三英语复习的重要环节。

    四、教材语境的重现和重现方法

    高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五个单元,每个单元60个单词左右,其中考纲单词占大部分,每个单元50个左右。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对话题进行描述。目标词汇在话题文章的语境下运用,学生在前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在各单元语境下的目标词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有了语境记忆,在高三复习时可以进行重复,达到词汇复习效果。

    根据记忆的规律,记忆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感觉的记忆必须首先在适时记忆中进行加工才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只有被激活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才可能被提取和利用。利用教材语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和利用。本文提出可以利用簡短问答法,激活教材语境。下面对部分考纲词汇和短语进行说明举例。

    例4:学生在语法填空中,对于have a gift for中介词for的使用不确定。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激活教材语境,同时唤醒学生的记忆:

    T:Do you remember the chapter of "The Trip of the True North"? What is the gift of the cowboys?

    Ss: They have a gift for riding.

    (T指teacher, Ss指students)

    本例中,学生对“真北方之旅”这篇课文印象深刻,对于文中牛仔男孩的生动描写自然也记在脑中,通过老师提问,能够迅速激活记忆。

    例5:学生将be to blame用成了to be blame。

    T: Do you remember how Snow defeated cholera?

    Ss: Through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 Who was to blame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Ss: The well was to blame.

    本例中,学生由于受被动语态的影响,习惯将be动词放于动词前,通过简单问答,学生最后脱口而出。

    例6:学生对于“以牙还牙”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有的同学用了深奥的俗语。

    T:Do you remember Nelson Mandela?

    Ss: Yes.

    T:? How did he react to the government severe corruption and repeated violence?

    Ss: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以上的例子表明,在调动教材语境的情形下,学生能够快速激活单词词汇,并能够进行利用。笔者在后续的课堂跟踪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了几次这样的对话操练后,能够自主地采用语境唤醒法,激活词汇记忆并加以利用。

    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简短问答的方式实现。学生由于在前阶段的课本学习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了课本知识,建立了课本语境,并且在听写、朗读过程中反复重复和朗读了单词,因此,老师的简短问答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语境记忆,唤醒对单词的认识,此外,这种方法的反复操练,也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做题过程中,遇到考纲单词也采用相同的课本语境追溯法,从而真正实现单词的内化和吸收。

    本文针对问答法激活课本语境进行词汇学习和记忆的方法的使用提出以下原则:1.教师的提问要尽量简单,可以利用一般疑问句或5W1H进行设问;2.教师要确保提问的时机是发生在学习者出现记忆困难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如在正常教学情况下突然提问,可能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语境在单词学习和教学中的使用。以语境的定义和分类为依据,分析了目前词汇教学语境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词汇教学和学习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教师学生简短问答法,来激活学生的已有语境和已知词汇知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说明,同时也对问答法的使用提出了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 In: Ogden, C.K. & I. A. P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M].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23.

    [3]Wilkins, Davi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Edward Arnold,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