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伏波文化与情感教育结合浅探

    孙晓青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东兴伏波文化特殊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可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作为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平台把乡土文化——伏波文化运用到历史课堂中,有利于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伏波文化;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65-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新课改下,应让学生适当地走出课堂,探究历史奥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将学生兴趣与乡土资源相融合。在诸如东兴市等拥有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地区,可通过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探究乡土文化等形式,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育学生、提升情感教育效果的日的。

    一、情感教育要符合国情、学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

    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代以来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丰富的情感积淀。邓小平曾说:“要用历史教育青年、用历史教育人民。”历史学科肩负着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重任。

    情感教育要符合学生的情感特点。中学生正处于从童年走向独立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渗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版)》提出要在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将历史教育的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和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在特定的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并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历史新课程改革也突出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正如梁启超所说,“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学科的育人,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情感教育要与学生内在兴趣以及乡土资源相融合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新课标强调五位一体,但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许多教师仍仅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直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情感价值观。这种“生拉硬灌”式的情感教育不仅没有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用,反而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并在历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情感教育与学生内在兴趣以及乡土资源相融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国人乡土意识浓厚,一个人首先是家庭、家乡的一员,然后才是社会、国家的一员,只有爱家才能更好地爱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往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自豪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情感教育很有必要。卢绍稷认为:“乡土教育是以养成乡土之爱为起点,而渐次启发爱国心的教育,即先使学生得有乡土体验,知爱乡土,而后再启迪其爱国和爱世界的教育。”乡土资源大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东西。把触不可及的历史通过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历史想象与体验,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三、对东兴市学生开展的情感教育应与伏波文化相融合

    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芒街市隔北仑河相望,是我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海洋民族——京族的唯一聚居地。伏波文化是东兴市独特的乡土资源,是进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理想的乡土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在中国古代史中,本地涉及的历史有对南越的治理以及伏波将军马援南下平叛事件。东汉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造反,随后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平定了叛乱。马援的行进路线为:从桂东南地区进入合浦,合段志之部后,沿着合浦向西,经过钦州、防城一带,渡过北仑河进入今越南境内。马援及其率领的将士们不仅为安定边疆、巩固国家统一立下了战功,而且推动了我国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里,马援的英雄事迹、爱国精神和无量功德,在北部湾地区不断被传颂,形成了伏波文化圈。其中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为代表的爱国主義情怀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捍卫祖国边境的安宁而努力。在首届“马援文化”研讨会上,着重突出了伏波文化的核心——马援精神。“马援精神就是安邦靖边、维护统一、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传播先进文化、移风易俗、民族团结、夏夷融合的文化精神,就是忠勇仁孝、诗书化俗、厚生利民、立德立功的儒学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开拓、清廉自律的道德精神。”直至今天,东兴境内仍分布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伏波庙,其中既有专门祭拜伏波将军马援的专庙,也有同时祭拜伏波将军马援和其他神灵的兼庙。每年特定时节还会举办祭祀活动,不少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地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与伏波文化相联系。伏波将军马援南下平息叛乱一事在边境的影响很大,其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伏波文化与学生情感教育内容相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二者联系起来,通过伏波将军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情感教育与伏波文化相融合的途径

    如何将伏波文化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课堂讲授,效果不佳,而采用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以下三个兴趣小组,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展开研究,并以幻灯片等形式呈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民俗兴趣小组

    该兴趣小组通过参与伏波祭祀活动,以图片和录像的形式记录伏波祭祀活动的过程,并寻找祭礼活动背后蕴藏的含义。要求他们重点关注降生童请神仪式(这是伏波庙会上一项重要的仪式)。降生童“行令”的内容以歌颂党和国家政策,祝愿国泰民安、村落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等为主。通过民俗考察记录,使学生了解到伏波精神对人们的正面影响,从而加深对伏波精神的认识。

    (二)方志、族谱兴趣小组

    地方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事迹的史料。在防城港、东兴一带居住着很多自称为“马留人”的群体。马援南征胜利回朝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衛南疆,把军队中的很多人留在岭南地区,史书上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或“马流人”,他们主要是黄万定、禤纯旺的后裔。黄氏、榻氏把伏波将军马援当成祖先祭拜,他们的族谱中也记录着大量马援南征的事迹。我校在校生中也有很多“马留人”。该小组学生把课本内容同方志、族谱联系起来,以查找资料的形式,了解了有关马援南征的事迹,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家族、家乡的情感,最终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三)非文本解读兴趣小组

    这里的非文本即有关文本以外资料,读懂其真实寓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能向学生传递情感。该兴趣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伏波庙构造及其布局,同时收集民间口头故事,并将这些非文本资料与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进行解读,了解这些资料所蕴含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伏波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伏波文化在当代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历史核心素养影响下,当前各地市的历史教师都掀起了地方文化研究热潮。情感教育讲求顺其自然,将情感硬塞给学生往往适得其反,而将情感教育与乡土教育相联系是学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文君.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教育观察(下旬),2013(2):4-8.

    [3]滕兰花.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0-114.

    (责任编辑 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