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中国青年社会参与问题研究

    晋倩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6-158-0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参与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融合,进而提升幸福感。论文分析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并从社会融合论和社会资本论两种理论视角,探讨青年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交往关系信任程度产生的。其中,社团参与型活动有助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信任,而强关系信任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交往范围扩大,青年以个体化方式构建“生活交往圈”时,应将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边界”考虑进来,以获得幸福感等社会情感支持,从而由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青年观 中国青年 社会参与问题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青年地位、青年特点、青年成才、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看法。青年社会参与是青年这个社会主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活动的意识参与和行为参与,对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引导和教育功能。青年成才、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离不开青年的社会参与,青年的社会参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青年社会参与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形成发展要以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为来源,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青年社会参与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务实化等新特点,参与的深度、参与的质量和参与的创新度随之提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探析青年社会参与的现状,深刻认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变化,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社会参与赋予的使命,对我国青年更有效、更深入、更高质量地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一、青年社会参与的内涵及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领域开始关注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对此,学者在分析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影响时,通常会考虑亲朋交往型、社团组织型、网络参与型等维度,通过参与活动实现人际融合的程度来分析对幸福感的影响。普特南等学者,通过比较加拿大和美国的数据分析关系网络、社团参与、社会信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两国居民的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参与群体、感受群体氛围、群体交流和互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对幸福的感受。此外,在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自我呈现及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高幸福感。可见,社会参与是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宏觀层面上,有助于增强集体意识,维护团结和增加凝聚力,突出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微观个体层面上,通过社会参与活动,有助于个体主动积极融入群体,实现社会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中国青年社会参与问题研究

    (一)青年社会参与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最初的形成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优点和不足、成长和发展、学习和教育、恋爱和职业等方面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采用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立足青年的长远发展,立足青年的实际问题,关注时代形势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务实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巩固青年群众基础的思想武器,是引领青年成长的行动指南,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原则遵循,是青年社会参与的理论指导。从青年社会参与来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青年的社会参与发挥了促进历史进步的作用,形成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高举旗帜跟党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变主旋律。要完成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青年还需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做到这些要求,需要党和政府、社会、高校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不断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使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端正意识参与,从而保证行为参与的质量[2]。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教育原则

    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最早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列宁提出教育不能脱离“沸腾的实际生活”,毛泽东继承马克思的教育观,再次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怀,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也指出,怎样使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成真正的知识分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变为实际工作者,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今天仍是如此,青年群体只有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积极、正确的参与意识,克服自身弱点,提高自身素质[3]。

    三、结语

    综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青年社会参与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此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青年社会参与的主体和核心价值目标也是一致的。再者,从青年社会参与的深度、质量和有效性来看,在我国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亟需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即将开启的背景下,青年社会参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城市青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J].青年研究,1995(8).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中国青年报,2017-04-14:1-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