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化课堂创造生成美的策略

    周进华

    [摘要]语文生命化课堂以生命的发展为中心,体现教学的过程之美、意外之美和创新之美。文章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阐述语文生命化课堂创造生成美需要遵循四个基本点,分别为重视经验、关注语言、坚持对话、鼓励表达。

    [关键词]语文;生命化课堂;策略;《济南的冬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17-03

    语文生命化课堂是以学生生命成长为目标,以关注生命发展、丰盈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增加生命的幸福感为任务的课堂。其目标是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在生命化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灵动地发展,如何实现积极的有价值的创造性生成,是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现以《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一、重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教师想要让课堂生成美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原初经验,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的创造性生成提供“支点”。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通读了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学生找过渡句的任务,并在学生找出了过渡句之后,这样小结:

    师:找得非常好,无一遗漏,真可谓“一网打尽”,尤其是找出了“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句,确实了不起。那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出示PPT)

    师:过渡句的一般作用是什么?

    生:承上启下。

    师:嗯,不错,但是这似乎是对于文章局部而言的,就文章整体结构而言,其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生:使文章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师:我喜欢“一气呵成”这个词,确实,正因为有了过渡句的前后勾连,文章才能如行云流水一般。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可以使文章怎么样呢?

    生: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师:很好!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从全新的视角,也就是从读者视角来看看这些过渡句的神奇功能。一言以蔽之,过渡句是我们快速走进文本的“绿色通道”。(出示PPT)

    过渡句于作者而言是谋篇布局的技巧。于读者而言是厘清思路,把握文意的“便捷通道”。

    这样的教学立足于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之上,为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去发现过渡句隐含的信息奠定基础。正如叶老所说:“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启发工作。”想要使课堂创造生成美就既要考虑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二、关注语言

    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深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的匠心,进而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的切入口,抓住那些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文眼句、主旨句、过渡句,并通过筛选、比较、分析,找出“牵一句而动全篇”的关键句,再带领学生仔细咀嚼、反复玩味。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老舍先生在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济南的冬景。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一句中的两个短句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生1: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开启下文。

    师:一针见血,干净利落。但是,我们更讲究有理有据,可以具体谈谈吗?(出示PPT)阳光“出奇”吗?“那也算不了出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2:阳光“出奇”。因为作者说的是“单单有阳光”算不了出奇,也就是说阳光也应该是“出奇”的一个方面。

    师:从字里行间读出了隐含的信息,确实了得。不过,大家能否从上下文中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毕竟过渡句的基本功能是承上启下。

    生3:从第一小节来看,济南的冬天能看得见日光,而且那日光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师:“恰到好处”何以见得?

    生4:因为“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这句话的意思分明是在说热带的阳光有点过火,让人消受不了,这便显现出济南的阳光的宜人与“恰到好处。”

    师:确实如此,济南的阳光是“增之一分则太毒,减之一分则太淡”。

    师:阳光是“出奇”的,但是单有阳光显然还是不够的,“出奇”的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2小节的内容,注意筛选。

    生:“设若单单是有阳光……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师: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生:是!(声音洪亮,不容置疑)

    师:那理想的境界中,除了阳光还有什么呢?

    生:有山有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抓住“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一过渡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品味语言。学生在多次朗读品悟之后对文意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深化。要想创造生成美,就需要让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在文字中穿行,从而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发现字里行间不易察觉的隐秘之美。

    三、坚持对话

    巴西教育學家保罗·弗雷勒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是对话的主体,经验是对话的内容,语言是对话的重要媒介。促进个体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对话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启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同学、作者、教材编者展开多重对话,促进美的创造生成。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过渡句就是这般神奇,抓住这一句,我们不仅了解了本段的内容,还深入了解了上文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它有什么功能呢?

    生5:开启下文。

    生6:不仅仅是开启了下文,我觉得这一句也回应了上文,因为“最妙的是”是最高级,说明前面的第二小节描写的景色也应该是妙的!

    师:这个过渡有点跳脱,我们一起来补一补!大家一起看投影。大家可以根据前一句补充的内容,适当修改后一句的表达。(出示PPT)

    ____,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生7:我认为可以填“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很妙”。

    生8:我感觉这样不够自然。可以这样说,“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自然是妙”,我这里的“是”可以更好地与后面的“是”相照应,这样更自然。

    师: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很了不起,既然如此,老师觉得还应加一个关联词“但”,用以表示语义的轻微转折。即“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自然是妙,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生齐读)

    师:好像还是有点别扭,是不是还得加一个“还”,大家说加哪里?

    生:“最妙的”后面!“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自然是妙,但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

    师:这样就毫无违和感了,我们发现这个过渡很含蓄,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二度创作的机会。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这有利于课堂创造生成美。

    四、鼓勵表达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就需要设计巧妙的语言运用训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教师需要明确,只有学生的表达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创造生成美才有意义与价值。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随意性比较大,不必严格遵守语言规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书面表达的指导和训练上。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还有一个过渡句是“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那水呢”这三个字该怎样停顿?是“那/水呢”还是“那水/呢”?

    生9:我认为应该在“那”后面停顿,这里的“那”相当于“那么”,起转换话题的作用,从上文来看,是从山写到了水。

    师:理解得很深刻,那大家是不是也能完善一下这个过渡句?(出示PPT)

    ________,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生10:我觉得可以填“山是那样可爱”。

    生11:我觉得这样补充没有体现出由此及彼的转换,不太协调,是不是可以改为“这样可爱”或者“如此可爱”呢?

    师:言之有理呀!但是“可爱”这个说法我觉得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考虑下水的特点,因为山和水在第二小节里是和谐统一的。这里的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亮、空灵、澄清、温暖……

    师:没错,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山是如此温情”更合理一些。即“山是如此温情,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大家来读一读。(出示PPT)

    山是如此温情,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教师巧妙地结合文章中省略了内容的过渡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在学生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利用恰当的语言补全省略内容。在这样的表达训练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进而提升表达能力。

    课堂创造生成美的过程是培育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彰显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的言语生命生长发展的过程。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以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以对话为纽带,并最终在表达中创造生成美。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探寻创造生成美的可行性策略,悉心呵护课堂中无法预设的美丽与惊喜,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张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生命化课堂。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晓奎.文本教学对话不应结论先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4):22-2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