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张岩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6-122-02

    摘 要 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新时代职工之家需要构建完善的组织建设,使职工大众的权益得到保障,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就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分析,针对当前工会组织工作的内容探讨,以此来推动新时代职工之家工会组织发展,促使每一个职工找到归属感,凝聚职工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会组织。

    关键词 新时代 职工之家 建设 实践

    一、新时代职工之家成为建筑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工会组织作为党领导与大众联系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那么由此可知工会组织可以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值得职工信赖的一个组织。那么从工会组织层面上分析,工会组织需要以服务职工大众为宗旨,引导每一个基层工会干部人员都能真正将职工当作自己的工友。那么在新时代环境背景下要想顺利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就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创造力以及凝聚力,进一步发展为让职工群众依赖的学习型、创新型的职工之家[1]。众所周知,工会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便能够顺利接受时代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以及任务。那么执行新任务时需要搭配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并将工作的重点放置在一心一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上。工会工作中要发扬积极进取精神,并不断扩大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到群众中。特别是部分工会领导者,要走入基层,深入到职工人员中,才能进一步了解职工的真正需求。不仅如此,工作内容还需要从职工大众层面思考,要解决当前职工群众的难题。契合职工群众的心,才能最根本建设新时代职工之家。

    二、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可以促进工会组织发展

    (一)明确新时代职工之家与工会工作的关系

    工会组织的首要任务为联系职工群众,构建和谐的关系,进一步调整工会的各项作风。避免部分工會领导人员只是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入到内部解决加职工群众问题,因此工会组织要积极建设职工之家。那么基于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极具时代意义的工会任务,将会从主流趋势以及发展方向上做好服务职工大众任务。不断发展的工会,离不开服务职工大会,并将其任务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工会组织的建设职工之家任务,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会工作。

    (二)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规划方案

    众所周知,具有全新特征的工会组织工作,一定要从全局上代入新时代职工之家,即能够从建设第一环节中就明确并落实工会组织建设任务,并针对性制定一套完善的规划以及执行方案。另一方面,党建工作的一部分为建设职工之家,那么职工之家的建设就可以与党建工作一同开展,重点抓住组织、队伍、活动、规划安排以及实施操作等环节,以此来明确工会的重点工作任务。

    (三)利用互联网创造新时代职工之家新方式

    通过互联网构建网上“职工之家”,借助正能量、快速沟通等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归属感,让职工更加信赖职工支架。当然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之初,工会就要明确好职工之家形式,即一切服务要建立于职工群众基础上,并信赖职工,进一步引导职工积极向上工作。工会组织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共同营造立足于新时代的职工之家[2]。

    (四)提升基层工会干部能力,顺利建设职工之家

    工会组织在顺应新时代发展中,不仅要落实扩大建会建家理念,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引导更多行业的劳动者参与到工会组织活动中,进一步规划并培养基层工会干部人员,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培养方案,扩大社会专业人才培养渠道,由此来提升工会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能力,以此来达成职工群众协商维护权利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顺利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活动,能够让职工群众更加容易感受到工会干部的领导能力。工会组织切实制定多种考核模式,并将考核标准化、细节化,通过职工群众评定每一个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要是基层的工作人员都不满足其工作能力,那么这个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肯定不达标。只有全力建设职工之家,并积极维护工会组织每一个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以此提高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水平。

    三、加强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实践措施

    工会组织随着时代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转变为成为党与群众的联系桥梁。那么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工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建设好职工之家,那么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会组织工作,即职工之家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推动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步伐。

    (一)转变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理念

    大部分工会组织对于新时代职工之家的建设经常性应用原有建设思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建设思路已经不利于新时代职工之家的建设,工会组织要突破原有的职工之家建设理念。即上到政府层面,下至基层,都要做好多元化的工会工作,满足职工群众对于工会的需求。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针对区县的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进行考核,对于某些本该是工人文化宫场所被改造为盈利场所,相关政府官员要做好一体化工作思想工作,构建工会、职工帮扶服务中心,服务场所等,进一步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以此来构建立体化的职工体系,并整合多项资源,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增加职工对于新时代职工之家的依赖感。

    (二)更新新时代职工之家的服务理念

    对于每一个职工来说,职工之家要是提供有温度的服务,那么每一个职工将会更加依赖并信任职工之家,反过来,将会进一步构建职工之家,促进职工之家的建设。新时代职工之家的服务体系要足够扁平化,同时要剔除部分管理层级,不需要的管理层级可以就此解除。因为大部分的决策以及操作的管理层级作用并不大。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具有工作性质的管理层级,不仅能够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还能提升整个工会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工会组织的基本属性为群众性,那么工会的根本任务为服务职工,只有走入基层,从基层上感受到职工的真正需求,才能提供职工群众的优质服务。将服务载体确定为区县职工服务中心,经过多层次的职工需求,设置更具偏平化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避免应用中间层管理,直接作用到最根本的服务对象中。此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工会组织的办事效率。职工群众也能从中感受到职工之家的服务态度。做好服务基层职工群众的觉醒,打造更具常态化、长效化服务基地[3]。

    (三)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

    以往构建的职工之家整体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弊,可以发现以往的职工之家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导致不够健全的评价体系应用到工会组织中,服务质量不太达标。就新时代背景下,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各地总会的满意度评价,应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各项权益。职工认知的职工之家,应该能够最大可能满足职工的性能需求,那么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将会更进一步推动工会组织的建设,以此来助力企业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互动关系,就能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达到职工评价满意度要求。搭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针对企业与社会、单位会员以及党政等,做好搭建评价体系评价。评议过程中,党政、上级工会要想扩大工会建家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全方位提升职工之家的社会效益,并将得到的社会效益归纳入职工之家特有的考核体系中,突破原有的职工之家评价体系中所涵盖的终身制、限量制,进一步构建实时申报、动态考核以及常态评比等综合考核制度,从创新与评价层面进一步达成规范化职工之家建设目标,以此带动工会各项活动的增效。

    (四)职工之家的活动需要顺应时代的创新性

    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化我国的多项改革措施,那么就工会组织来说,职工对工会组织的期望性就更加高,尤其是处于不断改变的工会建设职工之家的内容、标准以及环境中,职工之家的各项建设活动都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创新性,工会组织的工作方式以及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更新观念,树立公平、公正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转变单纯的福利以及文体形式,由传统的工作形式转变为更具工会组织性质的制度形式,从民主管理上进一步构建符合新时代建设需求的职工之家。工会组织要广泛收集每个职工对于职工之家建设建议以及需求,从基层群众层面了解职工的真正需求,构建符合职工需求的职工之家,能够凝集职工人心。另一方面,我国正面对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那么其职工之家的建设需要凝聚工会组织的与时俱进精神。并联同由劳动关系引发的新问题,做出注入工会组织新活力,众所周知,在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避免不了其新问题、新状况的出现,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做出群众环境以及机制的构建。满足与时俱进的工会组织要求。针对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职工人员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就能更加集中精神全力为工会组织工作。工会组织在职工之家建设中,要整合应用现有的资源,以更加积极的活动形式来突出自己的社会价值,提高整体的社会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能让各个行业深度认知职工之家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职工之家的建设活动中,整合企业自身资源,各个党组织、行政部门以及工会互相配合,构建全新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模式,全方位构建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职工之家。

    四、结语

    本文就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分析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作为整个工会组织的重要内容点,深入探讨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可以促进工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实时提出多种加强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实践措施,全方位建设新时代职工之家,以此来满足工会组织的服务广大职工的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

    [1]秦岭.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9(24).

    [2]陈志永.深入推进高校职工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工,2018(4).

    [3]吳海林,穆睿宏.新时期工会建设:职工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