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创设儿童本位的班级环境

    吴晨 王红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的,环境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空间、设置、材料等多个方面。就现阶段而言,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成人痕迹过重、牵扯教师精力过多、环境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众多问题。环境是儿童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环境交还给儿童,儿童本位的环境就是以儿童的需要为核心,服务于儿童需要的环境。

    一、儿童的需要是环境创设的基础

    1.儿童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环境的多样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各有特点的个体,因此,教师要综合分析班级孩子的能力特点和兴趣,开设不同类型的活动区。—般来说,阅读、美工、建构、阅读、科学等区域是基础区域,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观察到孩子近阶段有明显的、相对集中的兴趣,教师也可适当增设区域,如生;舌区、音乐区、棋类专区等。

    2.儿童需要的变化性决定了班级环境的动态性

    班级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班级的空间设计与材料提供要体现三个变化:一是随着幼儿能力的变化,改变材料的深度与广度;二是随着幼儿兴趣的转移,决定区域的存在和消亡;三是随着参与人数的变化,决定区域的大小。

    二、儿童的探究是环境创设的内容

    牵扯教师另一部分精力的内容是班级的墙面创设,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设计和装饰底板上,以及制作墙面内容上。环创的内容要么是各种知识类、介绍性的图片,要么是教师精心手绘的各项规则,然而,这些工作费时费力,没有太多实效。在这里,我们应当思考班级墙面的作用是什么。墙面布置的作用是促进幼儿探究和学习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孩子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思考(照片、图画)、探究的结果(记录表、语言、图画)呈現在墙上呢?在墙面上展示问题,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持续思考;展示探究过程,有利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展示探究结果,有利于让孩子们达成共识。一次完整的墙面创设要等孩子们的探究结束才能算完工,而不是靠教师加班几个晚上来呈现。教师要做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提炼孩子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观察他们的探究,并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

    三、儿童的作品是环境美化的主体

    班级环境不仅是儿童的探究空间和游戏空间,也是孩子们的欣赏和审美空间。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到这一点,希望能够给孩子带去美的享受。但是,也恰恰因为这一点,教师花费了太多时间在教室的装饰和设计上,费时费力不说,还忽略了儿童才是环境的主体。其实,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既让儿童成为环境装饰的主人,又能兼顾审美性特点。

    第一,规划好班级环境中的装饰需要,尽可能让幼儿制作。教师在学期初可以对班级环境做好规划,例如:班级主题墙、家长园地、作品栏、装饰墙等可能有哪些位置需要装饰;班级区域是否需要用到吊饰、吊顶、挂帘、屏风等进行隔断;哪些部分可以由孩子制作,哪些部分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完成,哪些部分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在区域活动中完成;等等。做好统筹安排与设计之后,随着孩子们各项活动的开展,班级的环境会逐步丰满起来,孩子们的美工作品是装点班级的主要素材。

    第二,注意环境中装饰风格、材质和色调的协调统一。很多老师不愿意用孩子的作品装扮教室,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的作品不够美观。然而,过度追求作品材质和色彩的多元性之后,如果用这些作品装扮教室,会显得非常杂乱。因此,正如前文所说,教师一定要做好规划,对哪些作品最后是要作为班级环创使用的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这些作品要在风格和材质上统一。例如:在自然风格的环境中,大多使用圆木片、树枝、麻绳、牛皮纸、麻袋布等贴近自然的原木色系材料;在田园风格的环境中大多使用碎花图案的纸或布料,可以点缀一些珠子、花边等。其次,作品还要关注色调的协调与统一,一般来说,在统一空间内,冷暖色调只能以其中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二者分别占比80%和20%。例如:在以暖色调为主的班级中,可采用不同明度的黄色,而其他颜色在教室中的占比不要超过20%。只要风格和材质统一、色调协调,孩子们的作品哪怕稚拙、抽象一点,都不会影响对总体环境的审美感受,反而会产生一种率真可爱的独特美感。

    四、儿童的环境是评价的标准

    幼儿园的班级环境经常接受评价,评价应多考虑:我们眼前的环境是不是孩子喜欢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孩子起到怎样的作用?孩子关注什么?而不能只从管理者的角度去要求、评价,追求环境的效果和丰富性。总之,环境是儿童的,它应当来源于儿童,服务于儿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设计师的角色,规划好班级的环境;做好观察者的角色,捕捉到孩子们的需要。我们要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的环境,成为孩子和老师一起创设的、喜欢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