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日本电影美学中情感的多样性变革

    丛晓明

    电影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表达自身蕴含的情感。除此之外,电影创作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来,这是电影艺术价值的体现。本文以日本电影情感的表达研究为主题,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日本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结合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站在美学的角度对日本电影进行剖析,从而感受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1]

    一、 蒙太奇的诞生与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变革

    電影美学思想集合了电影内容的审美特征表现以及表现手法的研究等,其诞生于19世纪末,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出现。电影的产生建立在科学技术物质媒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媒介在二维空间上展现其视听功能。电影美学是以电影学和美学为基础,对电影艺术以及审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集中于电影史、电影理论等;研究范畴包括电影的审美特征、电影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及文学思维、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下的美学、电影作品和电影行业的发展史等。

    电影美学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19世纪末,期间电影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蒙太奇艺术手法的产生,到20世纪初,电影《党同伐异》的诞生,蒙太奇手法被人们所熟知,它打破了以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创造了电影的三不一律。蒙太奇诞生后,对电影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苏联电影《母亲》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隐喻手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表演来揭示社会的本质。而美国美学家R·阿恩海姆表示,电影已不是机器将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再现,而是通过艺术的角度,从心理方面给予观众引导,从而让观众理解电影的象征意义。而蒙太奇真正得以推广则源于好莱坞。好莱坞以恐怖片、科幻片、歌舞片等吸引观众,一度拥有“梦幻工厂”的称谓,而其之所以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蒙太奇手法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诞生,其在拍摄时并没有指定的场景,而是把镜头对准了繁华大街,至此蒙太奇技法渐渐不再是唯一的电影艺术主流。在这种情况下,纪录学派美学理论由此而生,创始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强调现实社会的本身,他反对把真实的社会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改造,电影的本质是由于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而太过注重艺术手法反而会导致电影原有的本质遭到破坏。现代美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显著的特点是用技术手段来对电影所蕴含的情感以及电影场面进行展示。例如德国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其主要通过空间对心理状态进行描述,同时对不同物质赋予真实的情感。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法国现代主义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现代美学思潮强调电影创作人的主观意识,同时注重现实生活的利用价值,代表作品有瑞典电影《野草莓》。

    二、 从美学角度解析日本电影情感的多样风格

    日本电影风格多种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但大部分来说是含蓄的、克制的、细腻的,善于揭露人性善恶,也善于刻画纯真美好的世界。在分析具体例证之前,可以讨论一下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以便更好地发掘日本电影独特的美学价值。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日本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如:强烈的集体意识,日本人的集团特性源自稻作文化,具有比较强烈的依赖心理,内部的凝聚力非常强,这类特征在电影中也经常可以发现,例如动漫电影《火影忍者》《生存家族》都比较典型;强烈的等级观念,日本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家族,还是在集团内部都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这种情感表达在日本电影中是比较常见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并存,根据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调查研究发现,日本人存在一种很深的自卑感,因为自卑感的存在,日本人也存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优越感,例如在电影《告白》《如父如子》中,所表达出来的自卑以及优越情感非常明显;精神至上的信念,由于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本人对精神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这种情感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电影中的各种元素都可以推进电影的情感表达,以下分别讨论日本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电影道具、背景音乐和价值观念与情感表达的联系。

    (一)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

    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政治文化使得日本民族在性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多样化的。同时,其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重细节,通过简单的事件来描绘人物性格,[3]从而含蓄又细腻地从人物角色方面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影片《情书》为例,中学时期的男主人公藤井树自尊心极强却又内向、克制。他由于腿伤无法参加运动会,却在发令枪打响后在跑道外与参赛运动员同时出发赛跑,结果中途摔倒,没有如愿赢得第一。他在许多没人借阅过的图书借阅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引起同名同姓的女主角的注意。当女主角帮其他女生向他表白时,他拒绝回应并气愤地摔书而去。他喜欢女主角,但直至转学前都不敢表明心意。男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十分符合该片压抑、克制的情感表达。作为以生死为主题的电影,藤井树的死亡却是在旁人轻描淡写的口述中得以交代。影片开篇讲述了藤井树雪难去世第三年的忌辰,场面中逝者父亲招呼宾客去喝酒,母亲在车上面带笑容自然地聊天,表面上削弱了死亡的悲痛气氛,但死亡的压抑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就如男主人公内向克制的性格,该片从头到尾努力着地克制着悲伤之情,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痛不欲生,从未正面渲染悲伤,却处处流露着让人欲哭无泪的无奈与沉痛,其中人物性格的描绘对电影的情感表达是功不可没的。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主要讲述内向的、渴望得到母亲关爱的主人公正男在假期一个人踏上寻找妈妈之路的故事。正男是一个内向而呆萌的孩子,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放荡不羁”的菊次郎大叔。为了欺骗正男,菊次郎找来一个铃铛,谎称这是妈妈留给正男的,只要摇晃铃铛妈妈就会出现,于是正男一直不停地摇晃,始终没有放弃,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传达了主人公天真而又善良的性格。当正男看见妈妈有了新的家庭以后,一个人驻足在远处,眼神里透露着无助、失落,却又强忍眼泪,菊次郎想安慰他却手足无措,这都是对人性的侧面烘托。菊次郎的不修边幅、有点无赖的铁汉形象,与正男的天真、无心机产生出巨大的反差,两位主角人物形象的成功描绘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温馨、诙谐相辅相成。

    (二)道具:含蓄情感的重要依托

    在日本电影中,道具同样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寄托,虽然其在电影中并不如人物那么生动形象,但却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在某个程度上,道具所表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亚于剧情以及人物的情感表达,这也是日本电影含蓄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例如日本动漫电影《火影忍者疾风传剧场:火之意志的继承者》,影片主要讲述为追踪4名血继限界继承者,差点开启了第四次忍者大战,鸣人为了夺回被卑留呼召唤到的卡卡西而向敌人发出了挑战。主人公鸣人出场时,映入观众眼帘的除了鸣人的脸庞,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道具,那就是鸣人头上佩戴的木叶忍者村的护额。在与强大的敌人进行对战时,鸣人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向敌人发起进攻,而是把头上的护额系好,以示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决心。无形之中护额成为了一种战斗象征,它频繁出现在电影的各个打斗场景,正是“火之意志”的真正体现。而“火之意志”在电影中是指枯叶被火燃烧,灰烬掉落泥土中,养育新生的树叶,寓意着生生不息,是强烈的精神象征。[4]“火之意志”与“护额”都体现了日本民族特征中著名的武士道精神,无畏失败,前仆后继,向死而生。

    (三)背景音乐渲染情感

    背景音乐是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传递电影中心情感的效果。以《菊次郎的夏天》为例,该片的背景音乐由著名作曲家久石让制作,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Summer,这首音乐时而清脆活泼,时而缓慢悠扬,贯穿了影片首尾。正男一个人奔走在公路上,虽然人物角色没有对白,但是背景音乐从侧面为观众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善良、孤单、对爱的渴望,这种情感通过视觉与听觉相辅相成地感染着观众。而在正男回家的途中,背景音乐的沉郁旋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失落与沮丧,但旋律转而变得轻快又透露着主人公对未来仍然充满期待。

    动漫电影《犬夜叉剧场版之穿越时空的思念》亦在背景音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同名作品《穿越时空的思念》,乐声悠长而清脆,婉转动听,和电影故事情节相互呼应。影片讲述主人公犬夜叉被重新封印在神树上,而阿离回到了现实生活中,两个人通过神树重新找到了对方的声音。此时,背景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顿时想起,把男女主人公之间持续发酵的爱情推向高潮,此时阿离轻轻地问“犬夜叉,是你吗?”流露出情人之间的无尽思念,使观众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激动,为他们的爱情动容。

    (四)正面与矛盾价值观中的情感传达

    日本是一个保守而又激进的国家,日本电影在传达情感时也会透露出日本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电影《扶桑花女孩》以福岛县磐城市为背景,主要讲述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导致煤矿厂面临倒闭。在思想保守的年代,主人公在不被老师看好的情况下坚持学习草裙舞,后来虽然她成功成为了一名舞女郎,但却遭到了村民的唾弃。于是“保守与创新”成为了该片的中心哲学思想,电影通过女主人公纪美子最终走向舞蹈人生而向观众传递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而煤矿厂和纪美子无形之中就成为了一种象征。本片以社会边缘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励志的故事,无可挑剔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使影片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而另一部电影《昼颜》则挑战了传统的爱情观,以婚内出轨为主题,从出轨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纱和不满枯燥的家庭主妇生活和无性婚姻,而男主角北野厌倦了妻子的干练与强势。出轨被发现之后,纱和与丈夫离婚,离开原来的城市;北野被妻子勒令与纱和断绝联系。然而枯燥的婚姻永远留不住躁动的心,北野还是忍不住和纱和重遇,他们重拾爱情之后,平淡的生活似乎又重新绽放光彩。北野决心与妻子离婚,拥抱爱情,然而妻子的重重阻拦和歇斯底里的行为,使北野车祸身亡,纱和得知后万念俱灰,躺在列车轨道上欲轻生。电影的第一视角是女主角纱和,她是一个善良的、长相平平的主妇,如此普通的人物设定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产生共情,在许多观众眼里她的出轨行为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与传统的爱情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但当北野妻子表现得歇斯底里时,观众也觉得她的歇斯底里是可以被理解的。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却充满矛盾,抛开成见与保守观念,在矛盾中探讨爱情观。

    结语

    总体说来,日本电影在美学方面的情感表达上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日本电影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这也促使日本电影的发展朝着一个更加广阔的局面迈进。

    参考文献:

    [1](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M].刘延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25.

    [2]孙莉英.日本电影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以《情书》和《东京日和》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5).

    [3]耿涵.中國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及区别[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

    [4]沈义贞.论日本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