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三大哲学向度

    周晓阳++易晓珊++于陆燕

    摘要:中国梦内涵深刻的哲学理念。中国梦包含三大哲学向度,即主体向度、实践向度、价值向度。从三大哲学向度解读中国梦,有利于把握中国梦的哲学意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哲学视角解读中国梦,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梦的哲学意蕴。本文拟从主体向度、实践向度、价值向度等“三大向度”对中国梦进行深刻解读。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向度;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25-02

    一、 中国梦的主体向度

    在哲学史上,是否从主体出发去观察世界,是区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及其他一切传统哲学的重要标志。[1] (P.5)

    马克思第一次强调从主体出发来观察世界,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从而形成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主体向度解读中国梦,真正把握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国家主体、民族主体、人民主体的一致性

    现实世界是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群体。国家、民族、人民等人类群体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主体。构建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依赖于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这“三位一体”的主体。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这三大主体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说,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P.28)这三个本质内涵体现了国家、民族、人民作为中国梦主体的一致性。国家富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富裕强大;民族振兴,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幸福,即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风貌大大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核心和标志,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

    (二)国家梦和个人梦的辩证统一性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看,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个人梦的辩证统一体。无论是国家、民族、人民都是以群体方式存在的。而任何群体都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离开了群体,个人就无法孤立生存和发展;反之,离开了个人,任何群体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大家才能幸福。正确处理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关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正确途径。首先,要把国家梦放在首位,个人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梦。当今世界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美好梦想。但每个人的人生梦想必须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其次,要在中国梦的指导下,正确构筑个人梦想。要敢于构筑、善于追梦、勤于圆梦,化解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张力,使十三亿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伟大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的实践向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从实践视角解读中国梦,有助于把中国梦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关键在于实践,全面推进“五项建设”。

    (一)加强经济建设,建设富强中国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力,年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从而使我国由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中高速发展。

    (二)加强政治建设,建设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

    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努力建设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明中国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优秀文明的支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世纪之交,江泽民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明确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 (P.3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和谐中国

    中国梦内含社会和谐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创办更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造更优美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缩小收入分配差别,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扩大就业,强化社会保障,才能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 (P.31)因此必须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遍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有利条件。

    三、中国梦的价值向度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体现客体属性满足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价值论视角下,中国梦具有满足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各种需要的属性。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一)中国梦具有真正科学的理性价值

    “求真”是人类思维的价值取向。人类梦想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从理性层面分析,梦想内含对真理的追求。是否内含真理性,是决定梦想能否成真的关键。如果我们的梦想脱离客观事实,违背客观规律,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就不具有科学真理性,也就不能梦想成真。只有以科学真理为指导,立足于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构筑具有科学真理性的梦想。中国梦不是一种纯感性的胡思乱想,而是几代中国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历史反思而形成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它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预示了中国发展的未来,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科学预见性。

    (二)中国梦具有崇高的伦理价值

    “求善”是人类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人类梦想不仅应当合规律性,而且应当合目的性。从伦理价值的视角看,人类梦想应当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境界,是主体的根本属性。失去伦理道德,人类就不能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就不能真正成为现实世界的主体。伦理道德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求善。什么是善?合乎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善。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中国梦的伦理价值取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必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克服目前存在的伦理缺失、道德滑坡状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中国梦具有最高境界的审美价值

    “求美”是人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是主体生活的最高境界,求美是人类生活特有的价值取向。中国梦具有最高境界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自然审美的视角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大地的生态之美。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人民幸福,却离不开中国大地的生态之美。其次,从社会审美的视角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之美。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之美。再次,从艺术审美视角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中华民族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必须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四,从国际审美的视角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实力的富强之美。只有增加我国的综合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向往。最后,从生活审美的视角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之美。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梦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