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徐仕强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社会中,大学生实践能力强弱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视角下,分析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优化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关键词: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才目标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改革开放前的学工学农、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逐步转变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校社团协会活动、专业实习、勤工俭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校内外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诸多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中,校外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涉及到的学生比重较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要依赖于课程来开展。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在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但从近几年培养的学生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但是学习过程中又感到枯燥,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所学知识能运用的不多;另一方面,企业非常需要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感觉毕业生能力不强。这种状况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还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改变当前教学现状,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迫切需要思考和探索。

    1明确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201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农村发展研究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论思想和各种具体方法,以及农村发展研究中的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具体方法和操作工具,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参与性工具、方法等收集、分析并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普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需求和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明确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将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2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课程的课时较少,设置偏向于重理论轻实践,与课程性质不太相符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在我校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中最先设置的课时为每周4节,共72学时,后因学分制的改革,减少为36学时,而该课程共计五大篇十五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以及社会实践学生安全管理难题,在课时的设置方面偏于理论而减少实践课时,本身定位于实践的课程却变成了一门理论课程,这与课程是培养学生设计并组织实施农村发展研究方案,完成具体的农村发展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参与性工具、方法等收集、分析并解决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能力的目标不太相符。

    2.2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力度不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限制,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固然讲授法在教学活动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一直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方法。但是,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地依赖讲授,忽略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导致运用不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影响乃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的主要教学方法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撑力度不大。

    2.3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课程实践导向性不强

    我校的课程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采取的是考查形式,考查课成绩主要采用百分记分制,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查的方式较考试方法而言是相对灵活的,如可以通过调研报告、论文等方式进行,但囿于在上课的过程中社会实践较少或调查深度不足,在没有开展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很难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更多地采取撰写文献综述或者简单撰写一篇调研报告的方式完成考查,导致学生对实践的深入性不强、对实践的主动性不够,正是由于考核的形式单一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导向性不强。

    2.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当今在中国大的环境下,应试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布置學生可利用课余或假期的时间到农村深入调查,但每次的效果都不甚理想,部分学生做了但不深入,大部分的学生未参与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教学中受限于课时的限制,给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时间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教学改革思路

    3.1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易与难、生动与枯燥,决定课程教学质量。当前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令人堪忧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不重视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性质,需要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在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上教师更应该提高教材的阅读能力,合理地进行课时分配,确保课程内容均衡,如对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的章节,可以采用边教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合理利用课时,把更多的课时让位于实践。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努力体现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要求,摒弃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注重“教”向注重“做”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已提出了很久,但在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同步进行,具体做法可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甚至可以把课堂直接搬到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直接解决。

    3.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课程单纯以撰写文献综述或者简单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以完成考查的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首先可引入管理学中的360度绩效考评法,在教学实践基地里选择校外导师,通过‘任课教师+校外导师+同组成员”评价模式,构成360度评价机制。其具体任务包括建立校外导师遴选标准与职责,合理的确定评价主体任课教师、校外导师和同组成员各自评分所占权重;其次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最后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课题人员组建和确定问题上,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并确定调研内容,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调研提纲、调研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辅导,让学生在深入农村调研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根据兴趣爱好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实践能力。

    总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等领域的思考,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