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记 ——心理核心素养(考试压力调节)主题班会课设计

    朱思颖

    

    〔关键词〕考试压力;心理韧性;核心素养;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9-0030-04

    【活动理念】

    压力是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困难和负荷,是个体面对难以应付的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反应。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无法回避的。但正如物体不能承受弹性限度以外的情境变动一样,若是压力超过了个体的适应能力,个体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现象。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适应不良,从而给学习活动带来“内外交困”“雪上加霜”的困难局面。自我觉察到身心俱疲的不良反应,及时监控并调整应对策略,提升“心理韧性”,进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是元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一环。

    所谓“心理韧性”,主要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

    本课通过“妖”的画像引出中考话题;通过“飞花令”游戏分享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在“决战之路”游戏环节中,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到:压力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客观现实,更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设限,而这种设限源自成长过程中内化了的消极体验,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与压力和解;在最后的“英雄帖”环节里,通过梳理心理韧性资源,让学生正确应对压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在巨大压力面前的承受力。

    【活动准备】

    选择节奏紧张的音乐,准备纸花(绸花)一朵、小纸箱若干、红地毯一条(长度视教室空间而定)、“英雄帖”每人一张。

    【活动目标】

    1. 了解考试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认识到压力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客观现实,更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设限。

    2.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面对考试时的优势与不足,挖掘自己的心理韧性资源。

    3. 通过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有过的消极体验,澄清对考试的负面认知、感受与态度;在新的考试到来之前,表达和接纳感受,平衡情绪,提高对考试压力的承受力。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妖”的画像

    (一)从古到今戲说“妖”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开启一场捉“妖”的旅程。请大家猜一猜,我们要捉的这只“妖”是什么?

    (学生兴奋、好奇、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师:年龄:生于中国隋朝时期,迄今一千余岁。

    (学生充满疑惑)

    师:饮食习惯:喜食人类焦虑、紧张、无奈、过度兴奋等一切情绪!

    (学生进一步产生疑惑)

    师:爱好是捉弄人,小到幼儿、大到成人都不放过!

    (学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师:江湖轶事中最有影响的事情是:跟范进打了个照面后,范进居然疯了!

    生:(哄堂大笑)科举考试!

    师:“妖”的特殊技能是拥有无数化身。

    生:(会心一笑)考试!

    师:看来大家都一致认为,我们这节心理班会课的主题是考试,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这次考试——中考。

    (二)游戏活动:“飞花令”中认识“妖”

    1.活动要求:音乐响起后,学生依次传递“花朵”,音乐停止,传递停止。“花朵”落在谁的手里,就由谁来分享自己对中考的感受,包括心理感受(认知功能失调和情绪表现)、生理感受(躯体表现)和行为反应(环境适应性、学习效率、逃避行为、强迫性举止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试经历。

    2.游戏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我觉得特别的紧张,感觉吃不下饭,睡眠不好。

    生2:平时复习的时候我会反复去想如果这道题中考考了我不会怎么办。

    生3:在平时模拟考试的时候,总要反复去检查。

    生4:小学有一次考数学,成绩特别差,自己很难过,怀疑是不是自己不擅长学数学。

    教师小结:在面临中考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压力。适度水平的压力可以让我们更专注、学习效率更高,但过度的压力会给我们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中考这件事的时候,感受到的压力也许都不一样。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我们也发现,在过去的经验中,往往是那些失败的考试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用“妖”的画像引出本节课程的主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让“中考”这一沉重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同时也能够放松学生的戒备,打消“老师根本不了解我们,只是来说教的”这一刻板观念,从而很自然地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轻松愉快的“飞花令”游戏中,学生分享自己对待考试的感受,很快形成共鸣,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分享中了解到压力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具体反应,以及自己印象深刻的考试经历,为后续处理这份影响做好铺垫。

    二、团体转化阶段——“考试之路”

    1.教师引导:这些过去的经验,是怎样在我们的考试之路上留下印记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体验一下。

    2.活动体验:感受考试之路。

    (1)现场铺了一条红地毯,象征考试之路。邀请两位学生参与“决战之路”游戏,其余学生作为游戏的场下观察者。请两位同学分别自然地从红地毯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观察者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分享挑战者的步伐特征,学生回答“自信”“坦然”“平常”等。

    老师可随机回应:“考试最开始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我们很自然、自信、平常地应对考试。可是随着我们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尤其是失败的经验,路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障碍。”

    (2)将事先准备的诸多“障碍物”(写有“数学不好”“物理太差”“你太笨”等字样的纸箱若干)散布在红地毯上,邀请两位同学戴上眼罩来体验“盲行穿越”。

    活动中注意:第一位同学,蒙眼走过铺满障碍物的“考试之路”时,肯定会小心翼翼地跨过障碍。当第二位同学也戴上眼罩走一遍时,教师已经悄悄收走了所有障碍物。

    旁观者可能会窃窃私语:他们都走得小心翼翼、走得慢、不敢走、用时很长、第二位同学以为障碍还在那里……

    (3)教师要求第二位蒙眼走路的同学先不要摘下眼罩,然后发问。

    师:戴上眼罩走这条路,感觉如何?

    生:(可能回答)更紧张,很害怕不小心绊倒。

    师:这种紧张害怕的感受熟悉吗?

    生:(可能回答)是的,其实挑战不确定的事情都容易紧张。

    师:考试前也这样吗?

    生:(可能回答)对的,因为考试前你并不确定要考什么,总怕自己没复习到位。

    师:现在请你摘下眼罩,看看你眼前,你看到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路上什么都没有。

    师:是啊,路上什么都没有,你却走得如此小心翼翼,为什么呢?

    生:(可能回答)我以为它们还在。

    师: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它们在时间的维度里已经消失不见,可你以为它们还在。

    生:(可能回答)是的,障碍不在路上,在我心里。

    师:带着这句话,再去看待我们今天要捉的“妖”,你有什么感想?

    生:(可能回答)其实“妖”不是考试,“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教师小结:过去的考试中,我们会给遇到的那些挫败经验贴上标签——“是我太笨了”“我没有做好”“我能力不够”。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我们贴的标签还在,它们成为我们接下来考试路上的障碍。所以当我们往前走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就算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我们依然会战战兢兢,因为我们把这些标签放进了心里,它们成了我们心里的“妖”。

    设计意图:此阶段使用具象化技术,将学生平常要经历的考试以一条特殊的路来呈现,将内心的自我设限具象化为眼前实实在在的“障碍物”,并直观呈现出内心的自我设限是如何影响自己表现的,这无论是对挑战者还是场下观察者,都会很震撼。在震撼中,学生会重新审视内心的自我设限,这样,他们从失败的经验中内化的消极信条就会开始松動,并在接下来的分享与倾听中,将其内心模糊的焦虑感,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外化。

    三、团体工作阶段——“英雄贴”

    (一)书写疗愈之一:画出照“妖”镜

    1.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英雄帖”,然后引导:“妖”最怕的就是“照妖镜”,我们每次用心感受自己内心的焦虑恐惧,每次认真地将它们记录下来,就是照见内心之“妖”的过程,在这样的观照和反思之中,“妖”就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虚弱,逐渐失去对我们心灵的控制。现在请大家在“英雄帖”最中心的位置,画出你的“照妖镜”,写出“妖”的特征。时间四分钟。

    2.学生在“英雄帖”中央画“照妖镜”,四分钟后全班分享,学生可能刻画的“妖”有:

    生1:初三开始,我第一次数学考试就不合格。后面的数学考试我每次都很紧张,怕我妈妈会伤心。结果每次考数学都没时间,怕算错,就会重复好几遍。

    生2:我害怕科学考试,每次科学考试结束后,最害怕的就是及不了格,所以每次考科学前就会一直复习,可是每次考的时候脑子里都一片混乱。如果卷子简单,心里就会有一点点安慰;如果题目比较难,心里就会很难受。

    生3:在一次次考试中,由于自己的态度不端正,导致成绩不断掉入谷底,其中,科学这一门课掉得最多,可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想办法解决,而是一直逃避,保持现状。

    教师小结:“妖”不仅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更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纠结。面对这种纠结带来的紧张、焦虑,我们如果总是试图控制它,想将这只考试之“妖”驱赶出去,那就会消耗我们很多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去看一看自己心里的压力究竟是什么,然后调整自己对待它的态度,感受它、接纳它、藐视它,就能想办法战胜它。

    (二)书写疗愈之二:我的“韧性英雄帖”

    1.教师引导:看清了考试压力这个“妖”的本来面目后,我们要靠什么来战胜它呢?

    2. PPT呈现出心理韧性的五大要素——积极认知、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教师对此略作介绍,并说明:我们前面讨论的内容其实都是在建构“积极认知”。

    3.请学生根据后面的四大要素为自己设计一份“英雄帖”,“英雄帖”分为四个部分——

    目标专注(写下自己对中考的目标和期待);

    人际协助(在战胜考试之“妖”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寻求帮助的同盟或者辅助技术);

    家庭支持(写下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寻求家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情绪控制(写下应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方式)。

    4.请大家拿起桌上为每个人准备好的空白的“英雄帖”(由裁剪好的一个粉色硬卡纸设计而成,展开的纸片合起来后,可以通过一个心形卡扣住封口,成为一个信封),在四角位置,分别写下PPT上展示的四部分内容,时间五分钟。

    5.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享一下,面对内心的考试之“妖”,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资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做准备?

    学生可能呈现的想法大概有:

    生1:别害怕,去相信!别害怕自己,去相信未来!

    生2: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空!

    生3:大胆去干,不要害怕,三个月后见分晓,让它成为你的朋友,一往无悔!

    ……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面对中考,我们存在心理压力是事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资源也是事实。如果说中考是一条江湖决战之路,那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敌人——内心之“妖”是什么样的之后,知道它具有怎样的破坏力,也清楚了心理韧性是打败它的武功秘籍,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修炼,提高自己的战斗力!

    设计意图:通过“英雄帖”的书写,学生实际上是在梳理面对中考压力时,自己具备和可以采用的心理资源,尝试运用“心理韧性”几大要素来正确应对压力,提高自己在巨大压力面前的承受力。

    四、团体结束阶段——致“妖”,致青春

    1.教师指导:请大家折叠起刚才的“英雄帖”,将我们内心的“妖”叠进信封里。也许在接下来的复习备考路上,它时不时还会出现,来吓唬你,没关系,我们每次都可以拿出这个信封,在信封的封面处,写上一句“积极认知”并激励自己的话,送给内心的纠结不安,也送给自己的初中岁月,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并“封印”这只“妖”。

    2.教师小结:我们今天一起探讨了中考这件即将要去面对的事情。过去,我们以为考试是折磨我们的“妖”,但在游戏中,我们却发现真正的“妖”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我们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唯有看见它、表达它、理解它,与它共存,并战胜它。现在,我将这个信封送给你们,并祝福你们,未来已来,让我们一起平和而又坚定地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设计意图:合上信封并用心形卡扣锁住信封后,再在信封的封面写上激励自己的话语,是践行心理韧性五大因素中“积极认知”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象征化的过程。将不可触摸的内心具象化为信封,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象征着我们将内心的认知、评价和感受放在心底,用一句能激励自己的话语来“封印”内心的妖,这是一种与压力和解并与之共存的状态。

    【活动反思】

    本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考试压力的表现,梳理自己的心理韧性资源,并感悟到内心的消极信念,形成应对考试的障碍,通过看见和觉察自己的消极感受和信念,起到平衡情绪的作用。

    活动的亮点在于,将考试压力拟人化为“妖”,不仅趣味性十足,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将内心对考试的纠结不安物化为“妖”,以“考试之路”隐喻成长之路,直观形象地展示自我设限如何影响压力状态,巧妙地将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内心压力,转变为可看、可触及、可理解的心理过程。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邀请了几位同学分享对于本节课程的感受,让他们谈谈在写下并说出自己内心对待考试的压力前后,自己的感受是否有所变化,学生们表示,以前没有这样梳理过,课上表达后,觉得轻松了一些,也感知到周围的同学跟自己有相通的感受,会感到放松和些許支持。还有同学表示,我们都知道压力的存在,但是除了被动接受,也似乎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而今天的“心理韧性”五大因素,给自己接下来怎样去面对压力指明了方向。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感悟到内心的消极信念是阻碍自己轻松应考的障碍,需要通过适当的表达来舒缓压力,但在建构自己的心理韧性、形成积极合理的信念上,并不能通过这一节课有更深入的探索,后续的课程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钟志农.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8(6):50-5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第十中学,杭州,310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