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周炳然

    摘要:文化自信是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深厚家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深厚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尚未成熟的时期,在人际交往、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较差,且自身正确的价值观未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更应重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积极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则能进一步强化初中品德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在教学案例中引入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教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对法律的认识。而在教育中,其教材本事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材,并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在具体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日常生活和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际上在新课标提出来后,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教材中也有很多的真实案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着重分析案例,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诚实守信》时,可以利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如教师可以采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为了达到加快变法的效果,在都城南门树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承诺谁能够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有人这样做了,商鞅立即履行自己的诺言,而他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实现了自己变法的愿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郁离子》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有个富翁在涉水时遭遇沉船,承诺谁能够救起自己就付出一百两金子给他,有个好心的渔民将其救起,但是这时候富翁觉得一百两金子太多了,最后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富翁的出尔反尔本身就是一种不遵守信誉的行为。当他第二次翻船仍旧以金钱作为承诺,提出谁救起自己就拿出多少金子作为报答,而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再信任他的话,他被活活淹死了。通过正反面的例子,教师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的作用和意义,并加强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在以后生活中做一个遵守承诺的人。

    2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情境教学中

    在课堂教育中,为了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趣味性,教师经常会采用情境教育方式,以改变单调的课堂教育气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果教师一味采用理论教育法,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课堂教育的兴趣,无法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而采用情境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合理采用情境教育方式,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情境教育中,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礼待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如虔诚待人、团结互助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的能力和友好对人的态度,教师可以利用班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情境,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落实到实践中,起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教育。如教师可以设计以“孔融让梨”为主题的活动:班级在一次活动中获得了 20 份礼物,但是班级有 45 名学生,那么接下来应该怎样将这些礼品进行发放呢。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这 20 份礼物按照班级组数进行平均分配下去,在发放礼物的时候,看哪些学生具有谦让的态度,哪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不能发挥真诚待人和礼貌谦让的精神。对于具有良好态度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其他的礼物进行额外奖励并公开表扬。对于不能够发挥谦让的学生要进行点醒,并正确教导,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和提高自己,以此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3对话教学之传统优秀文化的引入

    教师是学生学习期间接触次数最多的人,对学生有着较强的熏陶作用,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要想良好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就要注重应用对话教学。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級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和学生展开对话互动,并引入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此时教师可以将“认识自己”作为讨论主题,并让学生用古诗来进行自由表述,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文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量,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论: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观念的塑造,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黄毅菁.小课堂 大文化 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155.

    [2]陈必洪.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施教初探[J].考试周刊,2019(81):23+25.

    [3]党菊红.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运用[J].读写算,2019(24):39.

    [4]郭延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9(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