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大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路径初探

    【摘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改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拟探究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大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英语;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贲培娣(1983-),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英语教学、信息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路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c2019xkt19;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课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R-69763。

    一、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之后,核心素养研究成为国内各个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北师大教授程晓堂(2016)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并且对它的实质内涵进行了剖析。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

    王蔷在一次学术年会上发言时对高中英语课改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且指出高中英语课标修订要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袁辉(2017)从“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角度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设计原则,具体包括解读语篇深层化、讲解内容图示化、提问问题层次化、设计活动情境化四个方面。邢德清(2018)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了培养策略:第一,基于动态知识观对英语基本知识进行教学;第二,基于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第三,基于跨学科取向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交流;第四,基于积极体验方式让学生感悟英语文化情感。

    程晓堂(2019)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基础,指出通过创新英语课堂来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从以下五个途径实施:1. 采用旨在培养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途径;2. 将学科知识内容融入语言学习之中;3. 通过英语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4. 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英语课堂;5. 创新英语考试与评价体系。

    尽管日前学者多把核心素养的培育重心放在基础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中的英语学科教学不需要從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给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 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已经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提出宏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蓝图。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加入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体学习者所有,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学校层面,就笔者所在学校情况而言,学校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面高度重视信息化程度,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已收到较好效果。就学生层面而言,00后的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职教云平台+腾讯课堂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2. 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于目前整体的招生形势,依据问卷星的调查结果,就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情况而言,首先是多生源现象的存在。普通班和单招班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其次是不同生源地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好,来自川藏云贵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能搞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学生为本。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不够。就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说,课堂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了语言知识点的传授方面,课堂主要围绕教材来展开,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事实上,文化意识培养和教育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来说也非常重要,高校英语课程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也是进一步发挥高校英语教育人文关怀培养的需要。

    4. 重结果性知识轻过程性知识。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结果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过程性知识。比如,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是词汇的积累。学习难词相对枯燥乏味,需要具备学习毅力去坚持,而很多高职生学习习惯较差,长时间重复性记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很难做到,是他们英语学习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的时候能够讲一讲单词的演变、单词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相关故事等过程性知识,相信学生对单词的学习将会更加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语言学习不等同于死记硬背,语言学习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将已经存在的知识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或者是不可更改的。

    三、信息化背景下核心素养发展探索途径

    1. 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首先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转变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提升自我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从而适应英语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这也是进一步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客观上推动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和应用。学生在这种新型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参与协作和展示自我,这些都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样的英语课堂既能引导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必备的网络应用技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

    另外,掌握网络技术和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并更新行业知识,这也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必须明确核心素养的使命和目标——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尊重个体发展需求,服务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目标。基于我校生源英语水平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立足学生个体,将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学生个体为本,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正是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举措。教师针对同一层级的同一个班的课堂教学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可利用对分课堂、反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去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改革要处理好各类关系,包括教和学的关系,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关系,课内课外的关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选择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又难度适中的内容,即通过个体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可以获得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给予一定指导,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产生,最终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形成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3. 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表现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观察、学习任务、学习记录等,通过表现性评价能够将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充分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信息化背景下,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综合使用为形成性评价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表现性评价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以及测量结果。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不仅能够评判出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学生在完成任务過程中的诸多表现,既促进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同时也使最终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和全面。表现性评价还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及时性,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进行鼓励和倾听,发挥出引导作用。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以生为本”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总之,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探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提高,也有助于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必将是未来大学英语学科设置的根本要求。本文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希望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Bachmanl Palmera.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索桂芳.核心素养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7 (01):22-27.

    [4]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40-48.

    [5]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05):3-13.

    [6]张传燧,邹群霞.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03):37-44.